浅谈现代诗歌创作

作者: 2018年09月18日07:40 浏览:46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诗歌讲座文稿
现代诗歌创作浅谈   作者 象玉

一 诗歌与诗意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高度凝练,以抒情的方式,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生存状态背景下,以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以分行排列的形式,抒发作者思想情感。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中国古人论述诗歌本质的最早命题。诗之本质在于人心,诗是人心的表现和外化。徐铉云:“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有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区别就在于“情”和“志”的区别。情和志都是诗歌的表现内容,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方面。其相同处是,二者都是人的精神存在,都属于人的观念意识范畴,二者交叉相合,有时分不清楚。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特别是当感情与一定的道德和理想相联系时,情与志通常是分不开的。雪莱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是诗。”又说:“诗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善最美的时刻。”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人类意识的符号有两种:一种是认知性的逻辑符号,一种是感知性的表现符号。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艺术。两者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一个是实用的,一个是审美的。而语言既可以作为认知性逻辑符号系统,也可以作为感知性表现符号系统。诗不仅仅在于表现什么,而是在于意味着什么,即隐含在语言符号之中的意义,如心灵、道德、情感和抱负等。
最接近诗歌的文体是散文,如果说散文主要是在外在世界徘徊,诗则专注于内心世界独步。诗是诗人在内心深处的梦呓或独白。诗歌语言对散文的破坏,主要是通过象征、暗示和夸张等手段获得。古人所说的:“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霭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写愁,就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当我们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们仿佛听到诗人胸中的波涛汹涌。如果知道诗人的写作背景,就更能清晰地看出诗人语言隐含的大悲哀,并由此产生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空穿越,由心灵的触动完成对作品的审美鉴赏,弥生难以言说的人文情怀之共鸣。正如纳德松所说:“世界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的痛苦了。”
诗歌,是一种诗意的氛围,展示着人们超越现实的情怀。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和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韵美。简单地说,好的诗歌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主题正,意境足,情感丰,词句新,韵律美。最好还有些亮点,有诗眼,有意想不到的文采灵动,有自然巧妙的词句,有新颖含蓄的立意,有耐嚼回味的人文情怀。
什么是诗意呢?从概念上来说,诗意是主观情思与客观存在的相互融合和反应,并由此引发诗人美好而深刻的联想。比如一个诗人看到一幅画,在大众看来不过是一幅普通的画作,而感受到诗意的诗人则能够看出人生悲悯,能够看到生命之泉的涌流。个性化的诗人,尤其喜好用联想和幻化的方法做出不一样的诠释。诗意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们熟悉的,平凡生活中具体而熟悉的事物。之所以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是因为诗人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平凡具体的东西写出了超越事物本身的价值。
当诗人看到或想到一件事时,内心触动,情绪勃发;关于这件事的意象,有些画面会不断的进入脑海,有些故事和感悟油然而生,甚至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想法汇聚在一起;表达的欲望,如同生产的痛苦,折磨与期盼中就有无所顾忌的嚎啕!这种“嚎啕”经过筛选,融合,炼句成诗;隐约仅有一两句称得上诗意的句子,围绕一个想表达的主题拓展成篇。也有诗人受到偶然的诗意触动,进而选择的某个景物或某件事情为基础的创作材料。可能是先有物象触动诗意,也可能是先有诗意再赋予物象。万物都具有诗意,只是有的人能够轻易发现诗意,感受诗意,而有的人却不能感知识别;有的人感知到了却不能顺利地表达;有的人表达出来了却没有人读出内心的共鸣和感动。
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和民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成熟的文体和相对固定的结构,出现了《诗经》、《楚辞》和《乐府诗》,以及鼎盛的唐诗宋词。唐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只有近体诗才是严格的格律诗。宋词也称为“长短句”,虽然形成了严格的词牌规则,但其实如现代音乐填词一样,目的是便于相同曲调的传唱。元曲则又增加了口语成分。从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为了乐感,无论是平仄还是押韵,都是在最大程度地维护诗歌的音乐属性,以及由此获得文学美感。
诗歌创作是一种意识流的行为,纯粹的心灵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通过自省回到纯粹,通过思索回到纯粹,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诗人敏锐的眼光透过生活表象而得到感悟的多少,还决定了诗人诗意的富裕程度。诗意总是充斥创作者的心灵,给创作者美的体验,影响甚至改变创作者的价值观。一首好的诗歌写到一半,创作者会根据诗意的发展方向来修改,达到诗人审美情趣所追求的境界。感悟也可以称之为觉悟,不同人对世界有不同的觉,世界就会由觉不同而生出不同世界;不同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悟,世界就会因为觉悟的不同有不同的诗歌。

二 旧体诗
唐朝以前,诗的格律没有正式形成,当时的诗人写诗,除了诗句要求押韵而外,不受其他格律约束。这种不受格律约束的诗,包括先秦时期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诗歌,通称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古风也是很耐读的,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见到今人对古风类作品按格律诗挑剔,每每看到就有不爽。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这个说法,是和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所谓近体诗,就是指受格律约束的格律诗。本文中,我用旧体诗来涵盖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这名词容易引起歧义,还不如说格律诗明确些)。至于词曲,也可以涵盖在旧体诗之列。
因为有优秀的古代诗词文化传承,中国从来就不缺诗人。但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周作人就发现:“现在的新诗坛,真可以说消沉极了。几个老诗人不知怎的都像晚秋的蝉一样,不大作声,而且叫时声音也很微弱,仿佛在表明盛时过去,。。。。。。”。但在徐志摩、闻一多他们的新诗风靡之时,以新诗为幼稚、不足观的人也大有人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旧体诗又逐渐复苏。这次旧诗的复苏,除了旧式文人坚守,一批守旧的青年学生加入之外,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新文学家也转而大写旧诗。如闻一多:“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鲁迅、周作人、俞平伯、郭沫若、何其芳,以及后来的王统照、王礼锡等都纷纷用起了平平仄仄的旧形式。曾表示“我不会做诗,尤其不会做新诗”的郁达夫,则更是自青年时起毕生坚持做旧诗。国共两党许多能诗的领袖,基本是旧体诗的传承者。从名声和影响来说,近百年来,旧体诗以毛泽东为代表,因为宣传力度的优势,以及国人对领袖的崇拜,毛主席诗词掩盖了其他旧体诗词大家的光芒。新中国不缺文化人,应该有不少好作品,经历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冲击,噤声自保的心态下许多作者不敢发表,许多作品自毁遗失被埋没。
1992年第一届中华诗词大赛,一次收到的稿件数量就超过《全唐诗》与《全宋词》总和。近年来旧体诗词热潮涌现,网络也好微信群也好,各民间诗社作品很多,多以旧体诗为主,这不能不说又是一次对缺少韵味的现代自由诗的否定。通过网络自媒体的传播,各种诗刊美篇,多得看不过来。今人写旧体诗,常常勉强为之。旧体诗(词)而言,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作者,写得也还流畅通顺,也还押韵,但读后感觉就是无聊编辑而成,没经历诗意的洗炼,或者干脆有的句子就是顺口溜。做旧体诗不要直白,但也不要强制去制造新的词汇;或者凭自我感觉去编制别扭的词汇,形成语言的不顺;看着狐疑,想着不自然。上面这些是年轻人写旧体诗常见的毛病。魏晋诗人其实也很白话,白得文雅;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诗也是如此,如“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虽然有的语句风格文绉绉复杂点,但诗歌语言而言,都是很精炼通顺的,如“香雾云鬓湿,清晖玉臂寒”,语言逻辑和今天没区别,区别在于古人词句更精炼而已。古人的作品读过来,除了生僻地名和典故外,会发现没有句子不顺,哪怕是倒装借代夸张。今人新手作品,句子不顺,字词涵义不明,作品的功力自然就有疑问。
读诗,背诗,也许阅读量都够,有编几句的冲动,甚至有的古往今来,历史典故也能引用借用,如果缺少自己的思考,没有独特的感悟,就写不出好的作品。有形式没内容;或者内容有,但主题不知所云。学做旧体诗,格律为先,先学好格律再轻视格律。手头有本王力的《诗词格律》和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就基本能参照了。
嵇康是四言诗歌集大成者,阮籍是五言诗歌开先河者。四言更古朴,五言更接近近代诗,所以有阮诗强于嵇诗之说。有的名士录甚至把竹林七贤排序,阮前嵇次。但嵇康作为精神领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阮无法企及的。另外,嵇康散文歌赋的才能也不可排除在诗歌之外。如果嵇康不早亡,亦可设想其文学上的更大成就。五言更简练,七言往往仅多了修饰词,内容并不见多了信息。所以五言入手更能洗练词句,也能逼迫自己去组织词汇搭配,避免句子绵软无力。
记忆的就是画面,想将画面转换成语言不是太难。但诗歌毕竟要有诗歌的语言,有浅显自然的,也有复杂机巧的。比如诗歌常常倒装省略,贴切巧妙地组词成句,有时要根据平仄的需要来编排字词顺序。但更应该重视诗歌语言的洗练,训练汉语文字艺术的机心。比如杜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字面看,不好解释;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很顺当。为什么说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呢?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把意象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这种倒装并不是平常说话能用的,但用在诗歌中就有了新的意象,就多了咀嚼回味。用字组词也有丰富的内涵,比如“余”和“老”两字,就包含作者更多的信息。过了诗歌的语言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到了一定火候,就能驾轻就熟,自然而然地写成了前所未有的句子,摆脱语句的瓶颈。  
见过许多人写得很好了,但总体来说还是摆脱不了模仿;即使句子与古人比较,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误认为是某个古人笔法,但意义意境也还是临摹,少有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少了时代的背景特色和主题思想。许多现代的作品,根本找不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无缝对接,难以用洗炼的词句表达丰富的现代精神和情趣。可以说,现代诗人写旧体诗,极少有文采惊艳的句子和立意新颖的诗篇,更缺少经典传世的长诗——哪怕是《木兰辞》这类较为通俗的叙事诗歌。近百年来,旧体诗词的成就,也与民族浴血奋战渴望自由民主的历史背景不相符合,与几代人勇于探索饱受磨难的前行浪潮相关性不高。
从历代诗人排序来讲,要我排江湖地位名次,诗宗屈原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屈原的楚辞形式放得开,思维放得开;触及到宇宙终极问题,涵盖历史典故,洞彻时代忧患,对景物赞美也是华丽多彩;鲜明的爱国主义与奔放的浪漫主义结合,作品恢弘壮美。这种深度和广度,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的人文艺术的感染力,是后面许多小情调的诗人望尘莫及的。其后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歌赋成就高于短诗,有明显对屈原楚辞的继承。后面李白有屈原的浪漫奔放,但无屈原的思想深度,少了人间疾苦悲悯,有散仙气。至于后来格律,老杜诗歌上精雕细刻,做到极致,虽切入社会现实描绘,但总觉得少了天马行空的自由之心。到苏东坡,以诗为词,发扬光大到巅峰,也是在小框架中雕塑,也难以逃离樊笼,铺写恢宏!
诗词格律是个类似八股文的圈套,让文人墨客封闭了自由,甚至写出文章来也是矫情的小家碧玉,泥古自芳,自我陶醉。所以我认为,格律诗词是一个时代的辉煌,而不是古汉语文学的全部遗产。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诗词歌赋的内涵,而不是格式化的形式。乐府,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不同的时期,皆有不同的诗歌文体高峰,诗歌的主流形式也是随着时代审美变化而发展的,也不是非得固守格律诗词这个框架不可。局限于格律,正如局限于八股文一样,何尝不是自我束缚,甘当裹足蹒跚的三寸金莲!

三 自由诗
随着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的改革发展,白话诗歌顺应了语言发展的要求,随即出现了自由诗——那时也叫白话诗。民国时期白话诗代表人物:胡适,刘大白,周作人,应修人,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蒋光慈,殷夫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新中国早期诗人:郭小川,贺敬之,流沙河等;艾青,何其芳,臧克家等。文革后:舒婷,北岛,海子,戈麦等。台湾诗人:纪弦,郑愁予,覃子豪,余光中,洛夫等。
新诗诞生之初借鉴并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由于新诗与古代诗词差别甚大,新的诗学理论也深受欧美影响,所以我觉得现代诗歌的评价依然可以借鉴西方诗歌。大部分西方诗歌最初同样有语言上的韵律格式和要求。也有无韵诗,主要用于戏剧与叙事诗中,无韵诗不押韵,但有节奏要求(扬抑格五音步最常见)。也就是说,西方诗歌以前也是以韵律诗为主,但由于译者语言差距或追求意境内容上的翻译,忽视了内在韵律的对应;语言的差异,也无法一一对应!国人看到的西方诗歌缺乏韵律,其实是翻译过程中的韵律丢失。这使得国人误以为西方诗歌多为自由诗。当然,也存在自由诗这一无韵律要求的自由形式,最初以惠特曼为代表,只是很少一部分诗人采用,后来才越来越多的新诗人追求开放式的写作形式。自由诗从出现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不仅在中国如此,外国自由诗也由于近现代打破传统的格律而备受争议。总体趋势来看,自由化的结构,宽泛的韵脚,开放式的节奏,自由诗已经与传统的格律诗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自上世纪起,三十六次诺贝尔文学奖奖给三十七位诗人,遗憾没一个中国诗人。获得提名的仅有两位,北岛和洛夫。曾经辉煌的诗词国度,现代诗人估计多于读者。可是没有世界性的伟大作品,也就没有世界性的大诗人。或者说,中国读书人写自由诗的火候还很欠缺,中国现代自由诗歌,某种意义上可以堪称分行的散文诗。所以很难有拿得出手的自由诗歌示人。希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新生代如何看待,专业人士如何看待,我还真不了解。但有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流行歌曲的影响力,通过电视广播视频媒体等形式,给了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巨大的文化影响。这里面有港台歌曲的功劳,开放之际港台歌曲的冲击波,力量强大。最早邓丽君的歌曲传播,是尤为典型的例子。港台歌词也给人耳目一新的震动。港台文化人,港台歌词创作人,似乎更好地理解了传统古诗词与现代汉语的衔接,歌词的感染力借助于现代音乐音响的旋律灌注到千千万万听众视听。视听的立体性很强,远强于单纯的阅读,也强于声频朗诵,这可能是现代流行歌曲比诗歌更为广大新生代所认同的原因。美国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和《时代在变》等。鲍勃·迪伦的音乐作品中,涉及很多社会性话题,包括人类、宗教、政治和爱等等,这些歌词持续被印刷和出版,而这些歌词也被认为是鲍勃·迪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成为他获奖理由。他的获奖,既是世界性文学奖对诗歌的音乐属性的强调,也是对歌曲诗意属性的肯定。     
自由诗在韵律上非常成功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相对于其庞大的总数而言),尤其近百年来,中国新诗并无世界性的大手笔出现,甚至可以说,除了有少许经典小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作品)外,很少真正拿得出手的大作品。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这是我记忆中,近现代中国诗人得到国际认可的最高荣誉。1986年,徐敬亚等人策划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展”,推出的诗歌团体就有几十个。与此相联系的是各种评奖无数。除了国家级评奖,各省市文联、作协也各设诗歌奖。又因为市场与资本的介入,有些评奖不免过泛过滥。此外就是各种诗歌网站与论坛纷起了。继第一家“界限”之后,数量业已过千。现代诗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许多作品有诗歌的外形,没有诗歌的内涵。没有诗歌美学的权威定论,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文体拆解分行略加修饰便成了诗,以至于大家觉得一句话分开来说就有点诗的味道了。诗歌退化到了最原始的状态,甚至还缺乏民歌的乐感。经过古人不断演变总结规定的诗歌特征统统被去除了,这在现代自由诗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丢失了节奏和韵律两个重要特征,恐怕自由得连诗歌都称不上。
中国诗歌的国度,唐宋时期诗词达到鼎盛辉煌,为什么近现代就没有闻名于世的世界级大诗人呢?是不是文化传统断代了?是不是思想内涵浅薄了?文革动乱政治氛围的窒息,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发家致富欲望的盲目,或许使得中国的读书人少了诗意,多了些生存的忧患,多了些世俗的烦恼?
自由诗的出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反传统的特征。比如古代格律诗的衰败与新文化运动,诗人对格律的厌倦及对传统的叛逆都是有的,追求自由的愿望同反封建教条的愿望是并存的。对古代诗歌缺乏兴趣的年轻一代,或许更容易成为自由诗的追崇者。而这种反传统的势头往往过犹不及,过度的自由会导致诗歌面目全非,丧失美感。
自由诗的不足非常明显: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白话化口水诗的毛病是语风散漫,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丧失诗歌抒情特点。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因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近年来则多见意象碎片化,随心所欲,堆积一些莫名其妙毫无关联的意象,表达一种故作高深的支离破碎;虽然偶尔有一两句巧妙,但总体想表达什么,恐怕需要貌似专业的评论家,去天马行空地诠释发挥,过度解读之。
现代自由诗感觉依旧停留在摸索阶段,还在试探各种路线,各种派别也无精确定义和定位,以前有新月派现代派,文革后有朦胧诗一说,近些年大致感觉是意象派象征派之流的作品比较多。美国诗人庞德,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估计对中国现代新生代诗人影响比较大。庞德的名句:“这几张脸孔在人群中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最终得以流传的,也一定是能引发大众情感共鸣、意境唯美和自然流畅的作品。但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希望有探索性的内涵丰富的作品。我建议还是要多读外国名家的作品集,如荷马、但丁,如雪莱、拜伦、济慈、华兹华斯,如歌德、海涅、波德莱尔,如弗罗斯特、惠特曼,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名家的作品,句子和篇章,立意和内涵,文采和思想,都是永恒的经典,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读写自由诗,要多向世界上知名的大诗人学习,这很正常。时代变化,地球村越来越小,文化交融也是个趋势。

四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韵律和节奏都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美学特征。对现代诗歌的批评,多集中在韵律方面,以往诗学多侧重于韵律,而对节奏的研究和阐述很少。
节奏本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有节律节拍的说法。字词平仄有规律的变化,更接近节拍的意思;而押韵,更接近节律的意思。诗歌意境的层次,也具备节奏的变化,或者接近旋律的意思。较长诗歌,一个段落一个段落,都会变现出节奏,再长点就更接近章节的概念了。所以,节奏这个概念,不是诗歌特有的,也难以简单理解成歌曲的节拍,我总感觉外在的节奏来源于规定(如格律平仄和音韵),而内在的节奏则来源于语义和意境。对自由诗而言,语句的段落的节奏,是随性的开放性节奏。节奏也是种审美情趣,有诗人自己的偏好,有的喜欢叠词,有的采用重复,有的喜欢音韵的回旋。有节奏的美感,诗才能为称之为诗。比如读者比较喜欢的《再别康桥》,每段韵都不同,但节奏上确有独到之处,朗诵也很上口。我记忆中,德国海涅的《罗曼采罗》是一部具备独特音调的叙事谣曲,节奏感很强。另外,波德莱尔的诗歌也有鲜明的节奏感。
戴望舒是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他的《雨巷》,读着能够感受到很美的节奏:“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诗歌的节奏,指的是在高度、宽度、深度和时间等多维空间内,有规律的或者无规律的,连续进行的或者跳跃的,语句的或者是音韵的运动形式。用反复、叠加或者稍加变化逐步推进等手法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是诗歌抒情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场景画面的运动和激情感受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我们一般比较注重外在的声音节奏,通过富于情感的朗诵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节奏有鲜明流畅,也有回旋婉转。如果把歌词当成诗歌的一种形式,那演唱出来的节奏感和层次感,通过声音的激越低沉欢喜忧伤的变化来赋予更多的旋律触动,可能更直接地诱导读者心灵之共鸣。对自由诗来说,重复往往是显而易见的形式(词句的重复或者音韵的重复为主),有点类似歌的反复咏叹的技巧,也可以说是诗歌的舞步。
诗句的节奏,或者称为音节。中国旧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成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化。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词曲则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李白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还有一种节奏划分,称为顿,也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时需要拖长的字。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者看成:不尽长江/滚滚来,没多大的区别。只是常见新手写句子,七言写成一二二二(或者二一二二),如:看/梅花/白雪/纷飞,这样就读着别扭。有次诗社帖子看见某诗友发的刘禹锡七绝,其中有句我读着不顺,没按正常音节,我认为是古代印刷错误。可惜我记不得具体句子了。
语音的节奏有时也会与韵律混淆不清,主要是都和押韵有关。刘勰《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每句同一音韵,押在最后一字。这个规律性也给读者节奏感,主要是听觉上的节奏感。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所形成的语音节奏感就具备音韵美。
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先秦诗歌实际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但这些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共二百零六韵,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口语发展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实际已经作为现代汉语新韵的基础。《诗韵新编》目前分十八个韵部,仍保留了八个入声韵部。《中华新韵》目前分十四个韵部,已经完全取消了入声韵部。
古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歌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得好,运用得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得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韵害义。韵律美直观表达就是音韵美。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和歌唱与舞蹈结合,因而更富于音乐性。用相同韵母的字,使诗歌的语言音韵和谐,产生音乐美。单纯就押韵而言,你要是仿古学究型,那你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去写诗填词好呢。如果按古风写,不标注几律什么的,字数不对齐,平仄也仅大致错落,韵不同,其实也无妨。李白《将进酒》就是范例,也没人说不是好诗歌,相反,咏诵起来也挺有感觉的!对每个诗作者来讲,查询音韵表都会发现,每条同韵字虽然有一定数目,但考虑平声韵和仄声韵的区别,排除大部分不常用的汉字,有时也还得排除同音字,实际能用的合韵又合意的字,少之又少,有的韵仅十个以内的字可以选择!这太大局限,故而有常常拼凑韵脚的诗歌,故而有用滥了用烦了的韵脚,这对诗歌创作肯定是有害的。从古到今,中国人写诗,短诗为主,长诗不多,这其中原因之一,或许是同韵字选择余地太少的缘故?旧体诗写作,许多争论浪费在古韵、新韵和入声字上,浪费在平仄是否合律上。其实许多方言都会淹没,现代人,尤其业余爱好者,别去纠结古汉语读音。总体趋势还是简单化,标准化,遵循国家统一制订的现代音韵标准,不要做泥古自芳的音韵学雕虫。
自由诗平仄不用去深究,句法自由发挥,争取按现代中华新韵押韵即可。自由诗跳韵(或者叫换韵),押近韵,读着有音韵美感即可(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每段韵都不一样,读着也挺顺口,韵脚转换并无太大的不适感);完全不押韵也无可厚非,只要读者去接受认同其诗意。但许多近代自由诗歌,完全不讲节奏,随意分句,散漫看不出层次,象散文排成诗歌的句式,那就少了韵律,少了朗读的音韵美。这种诗歌即便有丰富的意象组合,朗读起来别扭的话,也可能是很失败的诗歌。
自由诗是否必须有“韵律”?我以为,这个问题等同于诗歌是否必须具有音乐性和音韵美,即诗和歌的是否可以割裂。诗歌到底是给人看的?还是给人读的(包括吟诵或者演唱)?这才导致许多争执不清楚的分歧。诗歌可以看成一个概念,也可以区分成两个概念;诗和歌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独立,但都需要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才能给读者音韵美。所不同的的仅是程度的差异。
自由诗的韵律美,只有通过读者的朗诵去感觉。朗读流畅也好,回肠荡气也好,能体现个性化的节奏与美感,能形成独特的诗意语境和画面联想层次就很好。自由诗丧失了格律这种固定的、周期性的法则约束,这会使得其韵律的可预期性受到一定影响。格律诗较为严苛的形式,多少阻碍了节奏与个人性情的相互激发,很难形成个体化的节奏和韵律。自由诗自学习西方始,许多诗人就不太明白西方诗歌的音韵内涵,也不重视甚至撇开中国古代诗歌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

五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围绕主题写几句,有精炼回味的句子,有贴切生动的词汇,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巧妙,那样才是自然佳作。避免太想言尽的欲望,精炼修剪多余枝叶,衬托到某一主题的主干,每句都不能与主题不和谐。能如此思考写作,或许水平就提升了一阶。
主题为大。主题就是你想表达什么。写景,记事,感怀,无一不参合自己的世界观,也就可能上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如果没有,那就很浅,难以引起读者感慨共鸣。即使单纯写景,也有对自然造化之功的感悟,也有个人审美角度的选取。一般写诗,先有命题。如无主题,可能就比较散,读者看不出你想表达什么意思,甚至作者自己也不知所云。主题贯彻自己对事物对人生的态度,同一个主题,或许不同的人态度完全不一样。诗句忌讳堆积华丽的词句话,也不要干巴巴无话可写。要展开想象力,尤其平时要多读书积累知识面;要深度挖掘发挥想象,进入意象纷飞的状态,有足够的内容和词汇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阐释。同时,还要勤于思考,感悟到别人没有说烂的视角和观点;要有广博的艺术修养,讲究词汇句子和境界的美感;要大胆运用形象思维,建立诗词艺术的意象,要做到每个意象都发挥用处,建立画面感,引人深思回味。
理想的句子,是每个字词都不可删改与替换。尤其要小心自己生拼臆创的词汇,仔细推敲是否严谨自然!许多初学者喜欢把固有的汉语词汇拆散重组,想当然认为读者看得明白,而且可能还自我陶醉这种不自然的拼词搭配。因此,诗歌的修改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反复阅读与修改,有时候,最终的定稿可能与初稿完全不同。
想表达什么主题,用那些素材,谋划一个作品之前,对内容应该有一个大体的构思。古人写作主题,常有:怀人思乡、赠友送别、边塞征战、田园山水、咏史怀古、托物言志、忧国伤时、建功报国等等,总之人生际遇也好心血来潮也好,皆可诗之歌之。
对生活,对世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构思艺术形象,使之高度凝练,能够给读者回味的空间;不流于俗套,勇于创新,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情感,抒发时代精神。构思是一件发现诗意的脑力活动,也不完全依靠智力;尤其不一定依赖理性思辨逻辑,但文字语言逻辑还是要讲究的。
创作灵感是一闪而过的瞬间顿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情感在偶然间的碰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灵感就像星星之火,是诗歌创作中的精髓所在。灵感的来临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细致耐心的生活观察。诗意情绪积累和经历达到一个峰值后,灵感就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来临。有偶然得来的灵感,也有触景生情的激动,也有好友文句的激发。
长期构思,闭门造车,也不可能得到佳作。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也是在平凡清静之地,积累生活阅历,捕捉诗意灵感,既诗人所说的“诗意的栖居”。有文思泉涌的喷发,也有江郎才尽的困顿,这和生活状态精神状态都有关系。急智来自书籍阅读记忆量和文字组织构造力,更来源于偶然见闻诱导的兴致激发。总体感觉贯彻自我世界的认知度,或许坚强地承受苦难磨练而不自以为苦,或者享受苦难中的自我愉悦而忘却苦难,才有天才的感悟?感悟由心而发,由生活触动弥漫到内心深处,在隐隐约约的迷雾中看见一点星光。
意象为重。意象是意和象的组合或者融合。意指心意,意会,引申意义,主观性的意识。象指物象,存在,具象实物,客观性的表征。这两者结合甚至融合,构成汉语词汇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联系和遐想。汉字本身多义宽泛,两字的组合,常常内涵万千,这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比如梅花,象仅是自然一物,花的一种。但意却包含其冷艳高洁清香耐寒等多种由表象感觉引申联系的内涵。赞梅花那就不仅是赞一物象,而是涵盖了附加品质的审美。其他花草树木岩石飞鸟高山大海等都是如此。也有更为复杂的意象词汇,比如沧桑,沧海桑田的两物象的简化。有出自典故的意象,比如白驹老骥精卫之类。也有较为隐晦的意象,比如黄昏,引申暮年的伤感情怀;如用昏鸦组词,则内容就有黄昏乌鸦双重的意象。
有的诗句,几乎用足意象的技巧,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比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如扩张至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也是意象或者意象的叠加,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来形容顽强的生命力。有引申隐喻的想象力,也有活跃生动的情趣氛围。
意境,也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结合,这点有些类似意象。按我理解,意更多注重了情,注入了人性的思考;境则可能是象的组合,是个丰富的画面。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意境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想象灵动诱发内心感动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意境不同于境界,无高低之分,但有生动灵性程度之别。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和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有营造铺陈,也有烘托点睛;有精雕细琢,也有白描浅绘;有画面切换,有比兴转承。手法类似书画音乐,甚至电影蒙太奇。意境注重整体和谐,尽量突出主题,环绕紧扣主题。初学容易犯逻辑错误,把不和谐的意象拉进来堆砌,甚至滥用违背主题的意象,或者一篇作品里面出现自相矛盾的引起歧义的意象。这样很难有和谐自然的意境形成。 

六 作者与读者
杰弗里·哈特曼指出:“自由诗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对整个韵律问题(对于任何诗体而言)提供了新的启发……由于自由诗的读者无法再像在格律诗中那样,满足于那些抽离出来的格律法则,而自以为了解了它们的韵律,他在读自由诗时被迫直接面对节奏与意义的复杂关联。这迫使他回到诗歌本身,而这才是一个读者真正应该去的地方。”我认为,作者首先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应该反复将自己作品读出声来推敲修改。写诗就是利用词汇的意象联想,用意识构织一个氛围;氛围形成意境,意境烘托一个主题,主题是带有自己时代特征和个人情怀的独特认知。诗歌的感染力通过独特的认知去催生,文字组合的视觉呈现出意象内涵,加上朗诵顺畅的音乐韵味,去触发读者大众的共鸣。这或许是现代诗人应竭力追求的诗歌美学境界。
功夫在诗外。初学写诗大多是胡乱拼凑,作者不能跳出自我感觉之外,去审视自己作品每字每句的意义所在。作品语法的准确性,词汇的巧妙与贴切,主题的完整意义,和年纪阅历与练习思考都有点关系。无非就是多读多练,多修改,精益求精,尽量给读者完整优美的作品,尽量站在读者角度审视自己作品的不足甚至错误。读书人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皓首穷经的习惯,好奇心驱使,寻根问底。读书,无非就是去了解人,洞察人性,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了解社会,了解过去推断未来,给自己社会角色定位;极少的人甚至会去探究宇宙世界,琢磨人的本源与宿命,站在地球外看人类。正如只有极少的人有哲学家的思维一样,也只有极少的人具备诗人的潜质,伟大的诗人同时也具备哲人的智慧。
多站在读者角度修改文章,跳出自我,自己精益求精雕琢打磨,力求准确完整,同时上升到哲人高度去修正自己的美学理念。这可能是创作的秘诀之一?对自己作品严格按鉴赏读者的眼光去挑剔,那样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鉴赏力逐步提高后,自己的创作写作能力也慢慢成熟强大起来。这或许就是所谓悟性。 别人作品里面隐含的故事、心思和细节,你或许也不会太在意,但在意总体的美学体验和感受。写任何人任何物,都在写自己。真正的诗人是扒开胸让人看他内心世界的人!有的看得清楚看得艺术,有的看得糊涂看得不耐烦。大部分自由诗歌,如果一个有艺术欣赏能力的诗歌爱好者,读了一遍不记得一句,或者再也没有读第二遍的冲动,那这作品的意义和水准总是有疑问的。缺乏生活积累与文学修养,写得太多太快,以致采取“口水诗”的键盘流水作业,一天写几首也好像不那么难。许多现代诗人,开始了另外一个极端,强调“语言上的创造性”,即追求类似于朦胧、意象与象征主义的词语残片,表现一种大众可能会感觉新奇但实际却无法接受的语境。法国符号学家热奈特说:“诗歌就是靠语言的缺陷而存在的,如果语言都是完美的话,诗歌就不复存在了,任何话语都成为诗歌了。”话虽说得绝对,但不能曲解,诗歌语言的非口语化处置方式对增强诗的张力与刺激读诗者的感受力 有帮助,但非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不能晦涩不明,脱离基本的语言逻辑就失去了读者的认同。
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意义,主要描述人性故事;历史则主要研究社会兴衰;哲学(思想史)意图解说人和自然的联系,以及存在和变化的意义。读书,读诗,要思考作者的意图:究竟想表达什么主题? 有什么亮点? 有什么不足甚至错误?许多作品,即便是大诗人的作品,作品的文学水准和思维逻辑,语法常识和结构主题,都可以提出批评!不要迷信,也不要被名气迷惑。要有独立思考,要慢慢增加自己的鉴赏能力,要争取在思维能力上超越他们!只有怀抱这样的勇气,才能成为一个具备高水准鉴赏力的读者。也许,一个国家的读者水准提高了,才有高水准的诗人产生。即先有好的市场,才有好的产品。
缺少高水准的批评家,也少了新时代背景下诗歌理论的探索,诗歌艺术水平也没有严格评判标准,水平和名声常不足以为世界大众所接受,更难以为后代人接受。历代以来,中国式的虚伪,有积习难改的批评精神之匮乏,才有现代众多小儿科的文艺忽悠大师。敢于批评大师,是人格的独立自由,是时代发展的心智进步。做人骨气是读书人立身之本。嵇康是面镜子:“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精神层次上,无欲则刚,坦白无畏才是诗人!尤其对自己的作品,也应该勇于挑剔。普通读者,不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就会被虚名裹协,看头衔看名气,成为一个虚伪的艺术观赏者,失去独立感性直觉和理性判断。我写过一段玩笑式样的批评,可能比较能反应现代诗歌状态——现代诗宝典:自由散漫的结构,含糊不清的主题,自我陶醉的意象,莫名其妙的句子,目瞪口呆的读者,睡眼朦胧的编辑。商品经济社会,许多高智商的读书人,心思都花在升官发财方面,年轻时候的诗情画意都淡泊了,文学才能也自然在退化。网络文章错别字越来越多,有的逻辑不通,有的肤浅不堪。口水固然不好,但你们说的好诗一般人都没法读懂,好有何用。诗人欧阳江河就遇到过这样的质疑。有一次,他刚朗读了自己的作品 《致鲁米》,底下就有人高喊 “听不懂”。
下笔之时,期待荡漾诗意的美感与生动,结果可能力不从心。大凡成功的作品,一定是情感的激荡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不吐不快的意念驱动下的手笔。只是业余爱好者,受到非专业的词汇与谋篇局限,仅有能力在自己的花园中偶尔摘下来一两朵小花示人。也是因为非专业的心理定位,难以竭尽全力拓展铺开,描绘出花团锦绣的恢弘巨幅。小作怡情罢,能成为一个懂得诗歌的鉴赏者,也是读书人本分。

七 汉语与诗歌
诗歌是文字符号与声音信息的结合,虽然我们许多诗歌不一定适合演唱吟诵,但每个作者在创作自己诗歌的思维过程中,手指键盘流淌出的文字,在作者意识中实际上还是有个声音。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思维不是单纯的符号思维,而是立体的形象思维,首先是语音的思维。作者的认知感受,表达出来的是意识中的语音符号: 时而快慢柔缓、时而激越悠扬,句子和段落随情感起伏,抒发自我,穿插个人审美的构图画面,遵循内心歌咏的旋律的动态,设计出作品的铺垫与高潮。诗歌创作过程,一定会有作者设计营造节奏感和韵律美的企图,有的是自然流露,有的则是精心编织,有传达一种文字潜在的歌咏音乐等复杂艺术感染力的冲动!
汉语比较优势的地方,在于组词,常用字并不多,几百个字,千字以内吧。其他用得少。但这看上去极少的字,两字四字甚至有三字一组合,含义就千变万化,加上各种引申隐喻,意象万千,才有汉语文学的辉煌。尤其在诗歌方面,欧美文化大师也不得不承认,汉语本身象形的特点,就是诗意的语言,而英语等符号语言想表达一个意象一个意境,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只能靠整段文字来描绘。所以外国人写诗写文都要长到一定篇幅才能达意。
初学古体诗词,现在有网络工具,如果想写的符合古韵律,上网检测下即可;如果想用现代汉语新韵,检测下即可;如果想找个同韵字,搜下音韵表即可。这方面不值得花太多功夫。功夫应该多花在阅读上,读诗经,读楚辞,读汉赋,读魏晋南北朝诗歌,读唐诗三百首,读宋词三百首,后面的有名的也读读。如果读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就更好。诗品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通篇充盈道家气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旧体诗论读司空图,自由诗论读别林斯基。学会鉴赏,学会批评,才能更好地创作。
创作的瓶颈在乎难得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意境画面。而且,这个画面是有机的动态的,是唯美诗意的,是布局合理的,是笔法新奇细腻的,是能触动人的情弦的。布局企图浓淡适宜,有新陈词句交替,情绪细腻跳动,氛围渲染充分,立意完整,不求大格局大思维,但愿摆脱古人腔调,写出时代情感,传承汉语华韵。
许多诗人喜欢借用,整句借用就不可取,尤其借用名句来装饰自己的作品就得小心谨慎。比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你用在自己作品里,即便改写成“东海生明月”,那人家一看,眉头就皱起来了,算不得好句。偶尔为之无妨,还是要有自己独创性的东西。独创才有诗歌的生命和味道。巧妙借用,也有非常成功的时候。如林和靖写梅花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景联想。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竟然借得千古名句。
语言语音本身是动态发展的,诗歌也应按大众自己意志发展。歌的发展就很好,诗只是遇到瓶颈罢了,也会有新的高潮和受众基础。地球村,国际化是个趋势。民族特色的艺术吸收容纳国际元素,也是趋势。绘画必定也是如此,画得再象某个古代大师,也是模仿,不是创作。书法艺术呢国际没有,那就以自己为标杆好呢!古人实际也有发展创新的,书画名家实际都有创新,脱胎于古法,多了自己独特行笔脉络,多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现在的诗人,职业的或业务的写手,诗意不断模仿和重复,创作单调乏味,人人都可以写诗,但写出有创意的诗很难,写出传世佳作大作更难。想象一下,读着的都是滥用的词句,相似的情感,是否容易造成审美上的疲劳,甚至产生厌烦?诗切忌无病呻吟,要有感而发。一首值得品味的诗要有自己的思想,哲学的也好人文的也好,至少要与读书人写的东西有点联系,否则真不如大老粗写点插科打诨的顺口溜;还有,就是要写出时代感,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总得有时代痕迹吧?有的诗歌,看不出老人写的还是年轻人写的,也看不出诗人的内心情怀世界观感,有的诗歌连诗人自身的影子也看不到,那这样的诗歌之灵魂从何而来?读者阅读看到的仅仅是一堆没有生命特征的字词符号。另外,千万别在诗歌中拔高自己美化自己!境界有高低,感悟到了可以写,没感悟到没达到那样情怀,千万别刻意拔高自己,虚假反映个人在诗歌中的镜像。即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要恰当,才能在作品中保持本真,不失自我。你没有成就可以写挫折,没爱情可以写失恋写单相思,没有济世情怀可以写苦闷失落。你不写自己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写认为有艺术含量的事物,就是不能写虚假的自己!平头百姓一个,你诗歌的口吻视界,如果模仿毛泽东,那就有点不伦不类。一句话,就是写自己,写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写自己对世界的观感!
商品经济形成了当今超越前人的物质财富,希望有与之匹配的文学艺术财富的勃发,更呼唤出现跨越时代的跨越国界的大诗人!无任什么形式,只要精心制作,哪怕一辈子也就一两首完美的也好!选择合适的形式,选择自己喜好擅长的形式,选择与内容比较搭的形式,都可以创作出的精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人文活动痕迹。

结语:
艺术揭示孤独之爱。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被时间和空间局限自由之心的大悲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同身受,那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经历糅合在作品中引起受众内心深处的震撼与共鸣,从而感触人类的渺小和人性的伟大,联系到本我悲欢与世道变迁。一个人的经历和知性不同,感触和表达会有不同,但共同的东西总不外乎人性与知性。
陈先发《九章》诗作中有一句:“世间伟大的艺术早已完成,写作的耻辱为何循环不息”。读时觉得很有感触,所以我记得这一句。这“耻辱”二字,用来形容现代诗歌的处境可能比较恰当?知耻而勇,让诗回归于歌,让诗歌回归于音乐,是不是能够改变中国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尴尬处境?
                                                                                                                                                                                   2018.9.16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