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教”到“良知经” ——黑女《出岫》读解

作者:马唯然   2020年06月28日 16:41      294    收藏

在《黑女诗稿》之后,黑女的诗中晦涩模糊的因素越来越少,境界慢慢变得明亮、宁静、澄澈,这当然和她的心境有关系。一直以来,黑女是把诗歌当做标月之指、渡海筏舟,她自觉地通过诗歌去接近天地万物“须臾不可离”之“道”,从她诗歌境界的改变中可以窥见她对“道”的体悟的深入和贴切。这首《出岫》是她最近的一首悟道诗,诗中意象繁密凝滞,意境深邃幽沉,内涵丰富醇厚,称得上黑女诸多悟道诗中将自然与心灵、内与外、体与用、技与道结合得较为圆融的一首,这也是我读过之后忍不住想动笔将所感一吐为快的原因。

 

车子翻阅一叠叠山岩


诗歌中凝练跳跃的语言往往能成倍地放大词语的效果。起句中最重的词语是“翻阅”,“翻阅”引发的最自然联想是“翻阅书页”,而诗人却将这个轻盈的动作指向了“山岩”,这便赋予“翻阅”这个词语以重量,同时“山岩”又用“一叠叠”修饰,“翻阅”便又具 备了厚度和层次感。“翻阅一叠叠山岩”,便同时具备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心灵的纵深感。而这一切效果,都是因“车子”一词衍生而来。由车子的物理状态的“翻越”变形为诗人精神状态的“翻阅”,不露痕迹中又完成了点铁成金的陌生化处理。


与地下河携手出山


特言与“地下河”一起出山,“地下河”有隐匿、深潜、暗流的特点,在这里象征一直与我们紧密相随相伴,但又不被我们发现的一种神秘存在。此刻,诗人已经发现它,并带着发现它的喜悦出山。


几朵棉花云在头顶嬉戏


“棉花云”已经很轻,更要辅以“嬉戏”的乐,和“山岩”的重和深构成巨大张力,诗人的轻松愉悦是经过一叠叠的沉重“翻阅”而来。大痛之后的大乐就是这样平淡悠远。


云朵生产线从小秦岭贯穿到伏牛山脉 


“生产线”一词的重量感在“棉花云”和“山岩”这两个极点之间制造了平衡。同时“生产线”是 “从小秦岭贯穿到伏牛山脉”,照应起句的“山岩”,“生产线”生产“云朵”,又具备源源不断的特点,诗人以这一组致密紧促的意象,象征轻安喜乐的感受,是通过对自然、心灵、历史、宗教等的持久探索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的。这里描写的是对大道的体悟和产生的喜悦。


在布阵沟一带,与街市的嚣声完成交接


“云朵生产线”和“街市的嚣声”“完成交接”,暗示喜悦被嚣声打破,也是诗人带着对大道的体悟进入世俗的日常生活。


——一种比雨还明亮的困惑

挑亮了五封山的烛火


“困惑”由此而生。但这种“困惑”却是清凉而“明亮”的,暗示“困惑”之中蕴藏着对更高境界的领悟。这两行在下文中再次出现,形成复沓效果。在这里,这两行的重点落在“困惑”上,暗示在悟道过程中生起了种种疑惑,但这些疑惑是有益的。

这两行和前面几行在客观的描写中进行隐喻象征不同,而是使用了错位和对接的手法,强烈的变形产生了虚幻灵动的效果,将诗意引向清虚空灵的境界。

 

山水深处有神灵,我原不知道


此处开始虚写,其虚处,一在“山水深处”,二在“神灵”,三在“我原不知道” 。这和第一节繁密的、具体可感的、有质量的意象完全不同。


这里曾盛放寺庙,香火祭奠过盛唐

为主人守护钱褡子的狗也有牌位

民间说,神每年会为鱼哭寺换一根檀


一段叙述。“寺庙”、“香火”、“祭奠”、“牌位”、“神”、“檀”,这些绵密的词语,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粘稠气质,一种压迫感和敬畏感得以树立。“曾”、“民间说”,又将这种气质和感受弥漫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之下,人,不就是生活在历史和神话共存的苍莽大地上吗?诗人在这里将人类生活的环境还原出近乎图腾般的原始和自然的味道。


外乡人含笑点头——


这一行使上面的叙述获得了现场感。“外乡人”是局外人,“含笑点头”是略有领悟。


这是山水教的妙处

非科学所能领会


“外乡人”走到此处,已领悟到“山水教的妙处”,并明白了“科学”的局限。

“山水教”一词是非常宏观而具体的,如果没有观照中国五千年历史如观掌上果的目光,是不可能发现它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这种观念映射到中国的文学、美术、音乐、建筑、医药、宗教、政治、经济等等领域,使它们无一不和山水有着近似气与血的关系,如果离开山水去谈中国文化,就如同离开了根去谈花果。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方域,无时无处不弥漫着“山水教”的朦胧气息。

“山水教”从中国人精神信仰的角度着眼,高度概括了几千年来国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最根本特点。即使在现代,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人们在相信科学之外,仍然保留着对山水、对充满民间信仰色彩的世风民俗、对神秘文化的高昂兴趣和不自觉的情感,不管对这一点承认与否,其实所有的“外乡人”,同时都是“山水教”中人。

 

涧河沿犁牛河村向下


出山继续进行。“地下河”已经成为“涧河”。原来隐匿的,现在明朗了,原来潜藏的,现在显发了。暗示诗人的“困惑”和“不知道”已经得到消解。


波光荡到土地庙的戏台


一片光明的境界。“土地庙的戏台”是人与神,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这个意象也是“山水教”的外化。


山泉与人工河在此完成了交接


第二次“交接”。这次“交接”的双方是“山泉”和“人工河”,分别代表大道自然和世俗社会。这一次的“交接”不像第一次的“云朵”和“嚣声”的“交接”那般生硬而难以相容,这一次的“交接”是水与水的交融,是不留痕迹的融合。诗人体悟进而进入大道的光明境界,再进入生活中起用时,便显得从容、圆融、自在了。


牧人赶着羊群站在阳坡上

一只羊不吃草,嗅闻一朵早开的山菊


这种从容、圆融、自在所引发的喜悦,在诗人的感受里外化成这样一幅恬淡宁静的意境。“站在阳坡上”、“一只羊不吃草”,这种宁静朴素平常。“嗅闻一朵早开的山菊”,羊为什么去嗅闻一朵山菊?它意识到了什么而有这样的举动?山菊比起草来,吸引它的是什么?在这个意境背后,流淌着喜悦的涓涓细流:这一切都是这样淡然,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也常常被人所忽略,而在这一切的深处,却又实实在在的有什么已经发生了。这种喜悦,是羊忘记了吃草而去嗅闻一朵山菊一样的喜悦。


——一种比雨还明亮的困惑

挑亮了五封山的烛火


复沓句。在这里,这两行的重心落在“挑亮”和“烛火”上,经过对“山水教”的领悟和完成与“人工河”的“交接”,“困惑”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挑亮了五封山的烛火”。这是一种通透的境界。

 

站在阳坡上,看着羊群和花朵

牧羊人突然学会了歌唱……


“牧羊人”在此并非指基督教,它是更普遍意义上的悟道者的象征,在此特指“山水教”的悟道者。“突然学会了歌唱”,其实也是诗人自己“突然学会了歌唱”。同样平常却味道悠长的喜悦,这是得道的喜悦。


我是他的秘密传人,奔突多年才发现

距离精神的最后一跃近在咫尺——


诗人经过这近在咫尺的最后一跃,发现自己继承的就是这位“山水教”的悟道者的精神衣钵。“山水教”,既是宗教的,也是文化的,也是自然的,最终,它是“道”的。

唐代一位比丘尼无尽藏有一首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和无尽藏有一样的体悟,“奔突多年才发现”“近在咫尺”。这两首诗中的喜悦有共通之处,值得细味。

 

捆缚尽断,只见对人世的慈悲和深情

与万物成了兄弟姐妹

悟道之后的感受。既有自身的大自在,又有万物与我一体的大慈悲。

这就是今昔的不同

有山与无山的分别


这分别是什么?有山可出,便是有山里山外之分,这样的出山只是出了现实之山,在世俗生活中难免无法做到融通贯彻,面对世俗的纷杂污秽,也会难保再次入山以逃避。而无山可出,才是最彻底的出山,这样,不论是在现实的山里还是山外,都会平等一如地对待,既不贪恋山中的清静,也不厌烦山外的嘈杂纷纭,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样的出山是出了心里的山。《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悟道修道,就是要入天赋之性,就是深入内心,探求良知。 “山”的象征意义至此也已明朗:世俗生活和修行生活之间的阻隔。“出岫”就是超越了这种阻隔,进入世俗和修行无二无别的境界。以此逆推,“入山”就是修行悟道,就是入心里之山,悟心里之道。山水教在哪里?至此读者亦应有答案。


白皮松的褪变缘于一把看不见的标尺


诗人选取家乡常见的一种植物“白皮松”作隐喻,这种松树的外皮常常如鳞片般剥落,它的“褪变”暗示诗人的新生。“缘于一把看不见的标尺”,意即缘于道之教化。大道无形故不可见,天地之间无一物不合于道,故大道之教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今夜,注定有一个孩子彻夜难眠

为这个发现寻找恰当的词串


这“彻夜难眠”不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而是悟道之后,越过“道阻且长”的障碍之后,与“伊人”站在一起之后的喜悦,这种喜悦难以言表,一切词汇都无法准确表达,只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布谷掠过处,种子落入田地

道种入心田,此后便是守仁工夫,日日灌以反省自照之甘泉,必能长成大道的参天大树。

此时适宜安放灵魂和肉身——

悟道之后,便是身心俱安之时。

           枕着远古的涛声

几千年以来,悟道者代代相传,将此涛声送到耳边。

           听大地唱诵良知经


 “良知经”是对“山水教”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方向从外部山水拉回,直接指向了人的内心。中国人在讲“天人合一”的同时,又进一步讲“天人感应”,讲“诚”,讲“境由心生”。《中庸》对此有非常好的发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恰恰说明中国人在敬畏天、顺应自然的同时,更强调人心的作用。人心对自然、对天地的影响纵观历史的方方面面不难看出。

什么是良知?《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告子上》中也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这就是良知。

“良知”冠以“经”字,义理被艺术化形象化,这是由理即诗、以理入诗的过程,不露痕迹之处相得益彰。

大地,就是心地,“良知经”,就是真心密语。心中良知的声音,绵绵密密,无时无刻不在唱诵。人有此心,心有此理,“良知经”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在于它有没有在唱诵,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去听去感。不感不应,即感即应,全在诚之与否。读到这里,我们又可以想象得到,在超越时空的华夏大地上,“山水教”朦胧的气息之后,是宏大深邃的背景音,那是亿亿万万民众心中“良知经”在无时无处地轰鸣,静下心来返观自照之时,我们又震慑于它雷霆万钧般的警示。

在现代诗坛,以“道”入诗者数不在少,但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悟道的诗人却屈指可数,对“道”有所体悟并能用诗歌形象天衣无缝地表达的,更是凤毛麟角。黑女是我所见的唯一一例,这首《出岫》是她悟道诗中节奏、力度控制最稳健,技巧、手法运用最灵活圆融,境界、气场最开阔深沉的一首。其人其诗恰如无尽藏手中的梅花,淡淡清香,看似平常,却韵味悠长。

黑女说写完这首诗之后说,想表达的似已说出,不知道以后还有无必要再动笔。看来,这首诗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她的心声。诗歌的确帮助她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她的心愿。但我们知道,道不仅仅在悟,更在于修。更何况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本无道可悟,无道可修。不着两边,不着中间,方为中庸。相信黑女进入悟后起修的阶段之后,诗歌仍然不失为她的一个良好工具。


2013.10.9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2.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中国女诗人·画家走进云南师范大学活动开幕
  9.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