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写作的当代诗歌图景——评《群峰之上——自然写作十家诗选》

作者:​胡晓敏   2022年12月11日 13:49  中国诗歌网    781    收藏

李少君、北乔主编的《群峰之上——自然写作十家诗选》(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年1月版)是一部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合集,从60后到80后,收入10位当代知名诗人的各20首代表性诗作和各一篇随笔。“自然写作”和“生态文学”是近年来国内文学创作的热点领域,也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10位诗人的作品并非即时应景之作,而是基于各自长期的积累,是一种提前了的自然写作,并以风格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为我们展示了自然写作绚丽多彩的当代诗歌图景。

自然、风景、生态等概念有交集也有差异,但可以置于我们今天的总体关照之下。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拥有比人类历史更加悠久与厚重的时光印记,无关乎地域相隔和种族同异,无关乎时代更迭和世事变迁,万事万物都来自于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最终也将连同自己一并归还于自然。无论是从纵向人类进化历程来看,还是从横向人类文明发展来看,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甚至于维持自身正常体征的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自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连结和交互。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诗经》中的“植物志”、屈原的“香草美人”,从刘勰的“动植皆文”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母题”之一,或咏物,或借景,或冥合。今天,诗人们在赓续传统的同时,对自然写作和生态文学的探索有了更多的手段与可能,“自然”与“人”的对话和互认,也成为寻求自身内在认知装置平衡的一个切口。《群峰之上——自然写作十家诗选》无疑是10位诗人对自然写作的时代回应,他们的作品不仅仅专注于自然本身,而更加关注当今“人与自然”的多重复杂关系,探索自然与人类的相生相融,以及自然给予人类本身的哲学启示。

沈苇曾居新疆30年,主张“混血写作”“去地域化”,在《诗江南》之前,他的自然之诗充盈缤纷的西域物象。《罗布泊》一诗中,湖水被赋予游移的命运,展现昔日荣光的同时,也感慨时光的流逝以及“死去”的痛惜,湖水的轨迹是生命的承载、文化的孕育、历史的诉说,也是一支哀伤的“自然挽歌”。在《达浪坎的一头小毛驴》中,我们看到在原野上行走、在尘土里打滚、在阳光下享受时光的小毛驴,它在钉上铁蹄之前,“太阳照在它/暖洋洋的肚皮上”,温暖、美好与冰冷的铁蹄形成鲜明对比,在自然界,当某一物种获得优先选择权时,其他物种便被置于支配的另一端,随之而来的便是自由甚至生存权利的丧失。在《住在山谷里的人》中,沈苇写到“偏僻”一词,相较于交通便利、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古老而寂静的山谷是“偏僻”的;而对于久居于此的老人而言,遥远的外界或许才是“偏僻”的。诗人写出了悖论与真义。沈苇的诗有基于当代性的深沉思考,把人类看作自然宇宙整体中的一部分,这种整体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多样化的精彩呈现。

胡弦的自然写作有一种“平等主义”立场,他的《树》中,树根“像一群苦修者”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万千姿态地沿途追寻光的方向。于人而言也是如此,面对向往而不确定的前方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或迷失自我、或甘于堕落、或满怀愧疚又或是在痛苦中释怀。在《沙漠》中,我们感受到沙漠和时光流逝的和谐共处,所有的沙粒在风中被平等地对待,平等地流逝,平等地奔向自由,沙粒在不断流动,仿佛只有临时性才是不变的永恒。沙漠在沙粒和风的画笔下慵懒又从容地接受着塑造,隐入时间的来去,甚或象征与意义的丧失。胡弦在《随笔五则》中对沉香这样描述:“没有伤口就没有沉香。”“原来病变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这就是万物得以成长与蜕变的内生动力,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亦如此。

李元胜在《蜀葵》中赋予植物以人类生命延续的意义,蜀葵在向上生长时,先一代生命不断攀爬,在生命的尽头留下后代的延续或是自身的续写,种群就在一代代接力传承中得以延续,而万物也都带着神秘的方程式开始无穷尽的奇思妙想之旅。在《群峰之上》这首诗中开头他写到“获得一座山的方式有两种”,这正如人度过一生的方式或许也有两种:或与它和解,进而自洽;或征服它,在攀登中锤炼。前者成为更好的适应者,后者成为更强的创造者,两者无所谓好坏优劣,皆为处世生存之道。《月亮背面》中,月亮的一面是月光,美好而神秘,勾起人无限遐想,它的背面则是生命在寂静中的无休止运动——人类也在“运动”中变得更像或更不像自我,慢慢怀疑最初的来处和最终的去处。

李少君是近年来“自然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理论上也多有探讨和建树。读他的《在北方的林地里》,我感受到时间既温柔又残忍,见证了成长,也促进了变化,就像林子里的小路一样,在不断变化中,时光留下印记和迷惑,往日熟悉的变得不再熟悉,陌生的似乎也没有更加陌生。《忆岛西之海》中的海是无比客观又颇有偏爱的存在,无论是人潮汹涌,还是无人问津,它都独自美丽,自由且洒脱,若有人闯入这份宁静,它也毫不吝啬向来者展示自己宽阔的胸襟,不问来者,只是接纳,并惊艳四方。在《凉州月》中,跟随作者的行迹与思绪,我们此刻似乎也站在城墙上,和古人隔世对望,“登楼”在此已不仅具备行动本身的含义,还有贯通古今的作用,这与胡弦所说的“登楼不是地理性的望远,而更像是一种向时间深处的张望”,有着共通的意味。

陈先发是一位“综合性”的诗人,诗歌及物而智性,他说“使一首诗的质量增重的,是他者的介入”,“一首诗抵抗平庸的手段正是它敞开浑身的感受系统让其内部充满错觉的复杂回响”。他的自然写作正是如此身体力行。在《泡沫简史》中,他用“泡沫”来映射人短暂又仓促的一生,伴随着河流击打出泡沫,一代代乡里人出生、死去,泡沫用有限的运动概括完一代人平凡而坎坷的一生后,又会在无限的运动中托举更多生命的轮回。《枯树赋》中,光秃秃的枯树置身于一片青翠中格外扎眼,它因无法忍受无声的沉默而选择独死是否也是一种独活?是否会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这和人生何其相似,生活中有太多次沉默就可以苟活的时刻,但培养一种内在性的启蒙却需要无数勇气和练习。《葵叶的别离》写到露珠从叶片滑落于土壤,次日清晨又会重新回归于叶片之上,万物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有特定的轨迹可循,葵叶的别离是为了明日的相遇和重生,而我们的出发却未必能真正找寻到与自我适恰的语词。

或许是因为久居甘南的缘故,阿信的诗总有一种理性而自然的味道,清亮又神秘,更接近自然之奥妙与神性。他在《速度》一诗中表达了写作的可能——减去隐藏在每一个词后面的神灵们的不安。现代人生于一个“加速度的时代”(沈苇《在我生活的地方》),紧绷的神经,量产的指标,与“神灵”对话的写作都被贴上时效的标签,凭着“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的速度”衡量其价值,如同《草地酒店》里的匆匆旅人,宁愿“涉险牵掣马尾泅渡”也“不等雨脚消停”。在《河曲马场》中,原先的马场也在时代发展中“一匹也看不见了”,或许从来都不是我们抛弃了马儿,而是它们攒够失望后抛弃了我们,转身走向它原本属于的自然和神性空间,而诗人要做的是——“在高高的云端”把它们“一匹匹牵出来”。

剑男的自然写作也颇具特色,“自然”是他诗歌中持续拓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譬如《蜗牛》和《蛙鸣》,有着某种相似性和共同性,均是对“静”与“动”的生动诠释。万物勃发的季节,蜗牛这个例外在周遭环境中异常显眼,但蜗牛的“静”好像具有全时间跨度,“动”只是一阶段的结果,而蜗牛的“静”呢,是因为身上重重的壳,还是它本身难得的清醒——保持自我,不忧不怨,缓慢而坚定?此中蕴含的深意令人回味,或许这种“静”看似无比被动,但在某一时空又极其主动,进而,蜗牛具有了从沉寂、缓慢中显现的“独一性”和“此在性”。

林莉和冯娜是诗集中收入的两位女诗人,她们的自然写作相对于8位男诗人而言,更具一种“轻盈”和“优美”的抒情性,也更为细腻、体贴、入微。“水草间淤泥的气味/荒草茎秆沙沙的耳鬓厮磨声”……在感官的开放和交融中,林莉把远处土丘上的坟墓比作一枚“用旧掉的金戒指”,诗人能够看到黑暗中闪着孤光,从而领悟到“幸福,属于这些在尘世无牵无挂的人”。冯娜的自然写作体现出对“远方”和“异域”的热爱,当她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遇到一位有着长喙一般的脖颈和断翅一般的腔调的养鹤人时,“他让我觉得草原应该另有模样”;《旅人记忆》写岛屿上的对话,具有梦幻调性,人们衷爱于探索众多未知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那“未被开发的梦”仍在发光,而现实却没有它为之着床的土壤,最终,人们都会在“梦想着后代的记忆”中“忘记辛劳的一生”。

作为主编者之一,北乔随笔《一切皆为自然》中的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时间是连续的、完整的,只是被我们碾碎了。钟表的指针,在向我们展示时光脚步的同时,也在切割时光。”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割裂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农耕社会,没有钟表,劳动者根据太阳照射万物的影子来判断时间,所以才会有“日上三竿”和“午夜时分”的智慧,这种生于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当下人们所失缺的。北乔的自然写作中有行走、游历、看世界,兼具大地情结和挽歌色彩。

李敬泽说:“‘生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回应这个命题,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文学的未来。”(《人与自然、人民与生态》)将“生态”切换成“自然”,这句话同样契合这部《群峰之上》,10位诗人已经开始作出他们自己的“回应”。拜读这部诗集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有一种“无我”的宁静和放空,好像自己真的在沙漠戈壁走了一遭,在林间树林小溪旁休憩了片刻,在江南水乡泛舟闲游了一程。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在彼此分离却又有机相连的词句间,使读者对作者那时那刻的所听所闻所感产生超越时空的情感振动,这种共鸣又不仅止步于此,它又会随着永恒的“运动”在每个个体的心里创造出专属于个体本身的记忆。在精神和思想的交汇中,诗歌的灵魂在每一首诗中、在诗人们的字里行间显现。在我看来,好的诗歌是一面反光镜,折射世间的美好和不堪于人的视阈,直击心灵深处。这部诗集就是如此一种存在,它给人以思想的滋养和世界观的重塑。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