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着月色写下大河——牛庆国《哦,黄河》文本细读

作者:陈克锋   2024年01月29日 11:22  中国诗歌网    512    收藏

2


《哦,黄河》是新时代诗库·第二辑中的一本,分为四辑,分别是“黄河故事”“黄河册页”“黄河行走”和“上游的村庄”,2024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与牛庆国以往出版的诗集《热爱的方式》《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持灯者》《北斗星下》《字纸》及散文随笔集《乡村词典》《风吹大地》等不同的是,《哦,黄河》以一条大河为主线,以歌颂西部这片高天厚土及黄河儿女为主旨,通过一个诗人的视角进行集束性聚焦,诗意地表达了人与河血脉相连、深情相依的宏大浪漫主题,为诠释新时代中华文明、黄河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整部诗集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气脉贯通、气势磅礴,既有随处可见的微观聚焦,也不乏宏观角度的哲学思考,是近年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


粗粝沙尘磨砺人间大义


读完《哦,黄河》,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个清瘦、矍铄的身影。他站于黄河之畔的月色中,深情遥望远方。这种姿态,让人浮想联翩——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川,一代代的炎黄儿女是以怎样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毅力,深深地爱着它们,哪怕贫瘠、荒凉和沧桑?这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又如何带给华夏子孙一腔热血和赤子情怀?

诗人林莽对其评价恰中肯綮、掷地有声:“牛庆国的诗纯正、质朴、贴近生活。他掷地有声的作品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本质和现代汉语诗歌的优秀品质。他的写作方式是独特的,他的作品丰富了当下的诗坛。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诗人。”《哦,黄河》让读者更加确认这种认知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粗粝中有细腻、沧桑中有大义。这是笔者阅读《哦,黄河》的总体感受。

牛庆国生在甘肃,长在西部,心中所思、手下所写都是自己熟悉、热爱的事物。从中,我们读到了西部的辽阔、苍凉乃至悲壮之美,也读到了黄河及其两岸人们的淳朴、善良和坚忍。

诗集开篇《听河》先声夺人,“我听见每一条路上/都有河流的声音”,把黄土高坡人对水的强烈渴望写得入木三分。这种深刻感受,只要生活于此、挣扎于此、纠结于此甚至试图逃离于此的人才会有。《写河》中“为了保证河水的清澈/所有与水无关的杂质/我都不往河里写”,道出了诗人心声,让人联想到诗人艾青的经典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哦,黄河》既写河之美、之壮、之阔,也写其浑浊、愤怒和咆哮,曲折、辛酸是一条大河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生活在河边的人类也是这样。《看,黄河》中写道:“我看见那里也有一条蓝色的线/也弯弯曲曲”这是诗人指导女儿看地图上的黄河后,孩子发现爸爸的胳膊上也有一条河。童言无忌,却像来自岁月深处的先哲,发出的声音。

《好大好大的水》写道:“一个爱写诗的农民/手扶草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真是好大好大的水啊”大音无声。虽然久居闹市,但是河水滋养的骨血依然让诗人面对汛期黄河时哑口无言。这种既恨又爱的复杂情感,同样出现在《去河边走走》中:“还走吗/我们接着走//这些年/我们经常去河边走走”,诗人这里更多地是扪心自问,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接着走!如同黄河,昼夜不舍。河教人以包容、执著,教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河边的鸟巢》中“有时候,一个人久久地站在树下/若有所思/他老望着鸟巢在想什么呢”,再如《黄河古镇》中“忽然,树丛里飞出一只白鹭/像往事中的一个细节”等等,都能看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诗人对这片高天厚天之眷恋。


为时代塑像传承黄河精神


《独坐》中“想诗歌高于炊烟,苍茫高于一切/一个人独坐岸边/下巴上长出父亲的胡子/头上飘着母亲的白发”,黄河就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是忧郁情绪的疏导者、排遣者。你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和它一起坐一坐、聊一聊,哪怕相对无言地坐一坐,下一刻,你会拍拍身上的尘土,走进阳光里。胡子是父亲的、白发是母亲的,这种表达风过无痕,却惊心动魄。

《岸边对话》中“涛声拍了拍这个/又拍了拍另一个”,两个人因情所困,爱恨纠结,然而涛声两次“拍了拍”让人忍俊不禁,一切烦恼便烟消云外。黄河的安慰效果,可以治愈万事万物的“想不开”。

《画黄河的人》中“但运笔要快/要跟上河流的速度/如果河面上正积着乌云/就画下闪电”画黄河与画其他明显不同,你必须与流水同速同频,还得抓住闪电,对河爱至骨髓才能明白它的万种风情,画出其精髓。“涛声,不用画/耳朵贴在纸的背面就能听到”对河熟知程度,如同面对自己的手足毛发。末尾两行:“一条河,就和一个人的呼吸/一同起伏”,显然,这是一条穿越沧桑岁月,流淌在诗人脉管之中的大河。爱上它,思念它,和呼吸一样自然、安宁。

无论是动的物还是静的人,都让读者感受到了“时代塑像”的力量。诗人执笔如刀,借着月色、涛声,雕塑了座座画像,让人读到了渗透其中的黄河情愫和涌动向前的黄河精神。

《黄河上空的鹰》中“暮色在盘旋/群山也在盘旋”,写出了鹰与自然的对峙、彼此征服。而末句“灯光下,他为一只鹰担心”,诗人的怜悯之情展露无遗。《草地诗篇》中“一个人在草原上走得久了/就会有一棵树跟了过来/给你打着伞”树人相依,一下子能把读者的心融化。

《祖河传》亦真亦幻、虚实结合,描绘了一个群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与河北诗人大解的寓言诗异曲同工。诗人的刻画,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她们健硕的乳房,像提着两桶米汤/从她们怀里放到地上的孩子/蹒跚几步就可以奔跑/她们被风吹起的长发/就是黑色的炊烟”。


痴情专一·爱恨交织·命运相连


黄河人的痴情专一、爱恨交织的矛盾和不向苦难命运低头,构成诗集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愫。

《黄河片段》中“每次遇见黄河/风都把我吹出哗啦啦的水声/风以为我就是河的源头//我看见的羊皮筏子/像是黄河的喉结/黄河把有些话咽在了心里”,在诗人心中显然也有这么一条河——酸楚留给自己,祝福送给别人。面对黄河的疲惫时刻,因为“我无法抚平他额头的皱纹”,诗人没有掩饰自己的无奈,对尘世磨难无以避免的无奈。但是,结尾话锋一转,“大雾起时/走在岸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神仙//大雪落黄河/每一把雪/都能攥成一块昆仑玉”,提醒人们苦难都会过去,甚至可以化为财富和力量。两种迥异的比较,让人感受黄河非同凡响的神奇和魅力。

《峡口上》中“穿过峡口的一条河流/只说着石头的故事”,让人联想到黄土高原的男人和女人,痴情专一、爱恨交织、生死纠结、缠绵一生。《河滩上的苹果树》中“他们是那些没说几句话/就给你掏心窝子的人”,“苹果红了的季节/黄河两岸,张灯结彩”,淳朴的民风扑面而来,生活的艰辛不能挫败坦诚待人的人们,因为总会有丰收的喜悦。苹果耐干旱,不娇气,和这里的人一样,相互关照,彼此取暖。

《读岸》中“背着历史奔跑的黄河/也背着凿子、铁锤、锯子/有时候,它会回过身来/把有些线条,再加深一次”,表达了追梦人对故土的留恋。

诗人被大河及其哺育的儿女深深感动,以至于在《大河之碑》中写道:“碑是给人看的/也是给黄河看的/我细读过碑文/没有漏掉任何一个标点”,连标点符号也有了感情与温度。这该是一种多么浓烈的爱啊。

《过河》是唯一一首直面爱情的诗歌,重现诗人背着妻子过河的情景。“涉过河心的旋涡时/我感到目眩/但抬头往前看就好些了//”这是诗人给自己加油。作为男人,一家之主,不能在妻子面前丢丑,不能向困难低头。而“妻捧着我的双脚/轻轻地搓着/直到把温暖从我的身体里搓了出来//”夫妻彼此感化,情感升华。

《经过村庄》写的是诗人小时候被母亲保护着,路过有狗的村庄的经历。这首诗写出了时光的无情,有种苍凉感。“可多年后/当我再次经过村庄时/母亲却不在身旁”,没了母亲(她也许更怕狗,但为了保护好儿子,不得不壮胆拿起棍子)的无助感,浸透了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悼念之情。

《黄河谣》中“一条河的浑浊/并不全因为泥沙/有时是因为疼痛”,“我们多么爱一条河啊/但有时候也多么恨/河是知道的”说到了点子上,万物有灵,人生也如河。但“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人/追上河的那天/就被河留在了那里”,“河把人呛出眼泪时/人才明白/河在给人提醒什么”。再如《写给巴颜喀拉山》中“黄河一直陪着我/好多路,我们都一起走过”,写出了人与河命运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无法分离;“那年你送给我的一捧白雪/今年在头上更白了/我把它当银子看,夜里是灯光”,移花接木,化虚幻为神奇,写出了一种新境界。

《葬礼》中“一个死在低处的人/被大家抬到高处/埋了”,寥寥数语,却催人泪下。哪怕身份再卑微,死者也为大。哪怕死亡可以埋葬记忆,人性之美却永在高处。  

至此,读者会豁然开朗——活着就是幸福,即使遇到艰难困苦也不要过于焦虑。进而,我们会联想到——甘肃这片土地为何生长出了诗人牛庆国及一系列的“诗歌八骏”?纵然有些地方依然干旱缺水甚至沧桑荒凉,人们为何依然一往情深,为之纵情歌唱?


浪漫主义情怀的N种表达


人生种种不尽如意,但黄河儿女依然乐观、豁达地活着,追逐着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因此,诗集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读者玩味的。

《观察黄河的几种方式》中“是一条绳子/系住大地的衣襟/怀里揣着鹰和灯火”,俯视黄河,绳子系住大地衣襟,亲切形象,富有动感。鹰和灯火,一个给人力量,一个送人柔情。可谓——高处有梦想,低处有希望。《黄河石林》中“那天峡口上进来一辆驴车/给他送来一朵云”,更是让人世之艰变得轻盈、可以触摸。

《甘南诗草》中“草知道自己是草/一生只干一件叫做绿的事情/草还是我的好兄弟/如果我在草地上躺得久了/草就会把我扶起来”,通过义不容辞的承接、承受、承担姿态,写活了草的英雄本色,也写出了草的温情脉脉。一个“扶”字,让人坚硬的心肠瞬间软下来。“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只有那些不会跳锅庄舞的人/才会在这里有高原反应”,写实,却直击人心;直白,但道破天机。人的坚强、韧性必须来自生活的千锤百炼。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我在那里站了站就离开了/但牦牛一直都在那里”,让诗人明白——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还有“继续低头吃草/吃草是它的工作/而另一头/在雨中发呆”,自然界的种种场景直抵心灵,产生了作用。“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那天在黄河边放慢了脚步”,那么,吸引这个旅人的,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大量饱满的细节,给了我们生动的答案。

《青海的十三粒盐》中“统领苍茫的/是一颗巨大的驼铃/叮当/叮当/骆驼的瘦骨里透出盐的微光”,写出了盐的咸涩却是血液的重要成分。“心里的那一点苦和咸/现在还不能叫盐”,是诗人告诫自己不可自负,与源远流长的大河甚至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一转身,我听见/骆驼们嚼着盐粒的声音”“我们看见的每一轮朝日/就都是红色的盐雕了”“冬天,遍地盐花”“一直向着河的尽头/他们是些运送盐的人”,都是诗人对磨砺的理解与感恩,也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与命运抗争,永不服输,永不低头。

《过临洮》中“冬天的风雪是另一种火”“烽火台是一个陶罐/土堡也是一个”“而陶瓶里插着的一朵桃花/来自传说”,到处涌动着新发现的快乐。即使凛冽的风雪,也无法阻止它在诗人心中燃成一种火,还有寓意新生的桃花绽放着新的希望。

《黄河遗址》的悲壮、凄美怎么写呢?诗人举重若轻:“一条以黄土为底色的河流/蜿蜒了再蜿蜒/走了那么久/还在朝这边张望”,游子之心、赤子情怀,难舍故土情深。“他身后的一行白杨树/正举着各自的鸟巢/像举着陶器/走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连白杨树都像故人,对远古文明顶礼膜拜,这不正在说明——人民创造了(着)历史、人民书写了(着)历史吗?

《渭河源》中“有人站在高高的鸟鼠山/望见河的背影/像一片巨大的甲骨//有人为了等一条河回家/一直在河边上劳作/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唯有在足够高的地方俯瞰,面对母亲河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艰辛哺育,才能将一条河流与甲骨对比,才能让读者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感。“甲骨”是对炎黄子孙身份的一种认证,折射的是荣耀之光。

《杏儿岔志》中“老屋里有母亲用过的木板箱/隐约可见牡丹和喜鹊”,卑微的事物被岁月的尘埃逐渐“淹没”,但依然以其微弱的光芒给人带来吉祥。母爱的慈祥之光就是隐约可见的牡丹和喜鹊,让人心生温暖,留恋旧日时光。


大地之上树欲静而风不止


西部的风,黄土高原的风,和其他省份的风相较而言是与众不同的。诗人熟悉风的性格,写出了牛庆国看见的、想念的风。

《哦,黄河》中“风”的意象不仅多,而且独具西部特色。诗人笔下的风是任性的、倔强的,甚至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但同样是调皮的、敦厚的、温柔的。

《在路上》中“那天/你看见有人举着一顶草帽/把一场大风收进了帽子”,是对征服者的赞歌。那个追赶帽子的人或许狼狈不堪、伤痕累累,但最终“把一场大风收进了帽子”。对于恶劣自然条件的不屈服,是战胜自我、成就自我的先决条件。风给人类增添了不少麻烦,但同样磨砺人的意志。

《黄河以西》中“风,吹着花香/也顺便吹了吹青稞”,多么包容的风,多么深情的风。乃至于,“一个放蜂人手里举着蜂蜜/在风中站了好久”,无限感激定格于无言中。

《黄土大地》中“那时,地上刮着冷风/天上飘着雪花/当我远远看见这样的景象时/忽然就想到了明亮的犁铧/和春天的原野”,把读者拉到春节前后,人类迎战恶劣的环境条件,顽强抗争,挺过艰难困苦,即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风弹着四月的曲子/所有的农具都闪闪发光”,是对劳动之美,更是对人类文明繁衍生息的深情讴歌。“几个人在路口上跪下/给一团火磕头/当他们站起身时/火却给他们磕头”,字里行间没出现“风”却写活了火与风的纠结,通过生死对话表达彼此祝福,从而鼓励生者继往开来,照顾好这片黄土地,走出新天地。

《黄土大地》中写“风”处之多、之妙能看出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再如“我每次回到这里都遇上风天/但看见风中依然亮着灯盏”,生命力之强可歌可泣;“风把他们的表情吹到了我的脸上”,除了让人惊讶于黄河人的定力之外,也写出了诗人作为“逃离者”的愧疚、忏悔之情和深刻的自我批判。其实,在新时代的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具有这种复杂矛盾心情的人又何止诗人一个呢!

《村庄史记》中“那时,风只追着灯盏吹/雪,只往人的胸口下/河流在拐弯的地方,说了句什么”,似乎是先哲的告诫与提醒。具体说的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说了”,意味深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说了千言万语,又好像只有一句。“当人们跪在春天的风里/布谷就在路边的树上一再劝大家/不哭,不哭”,人类的不尽悲伤连布谷鸟都惊动了,它力劝人们忍住伤痛、挺直腰身,继续前行。这首诗的结尾,写到了革命的足迹走过这片红色的土地。“有一支队伍曾从山梁上走过/背影像扛着犁和锄头/后来,有人从土里拣起弹壳/吹出马的嘶鸣”,如果没有风的传送,这些信息就难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穿透力,让我们回首历史之时,依然能够感受西部唯美、悲壮的繁复意象。

《看见一个人》中“我看见一个人,用一根针挑亮每一颗星星/我看见一个人,从一个瓦罐里倒出河流和种子/我看见一个人,把漫天的风雪背到一口锅里/我看见一个人,用锄头临摹闪电写下的文字”也写到了“风”,这里的风雪是漫天的,却被一个人“背到一口锅里”。民以食为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这个顶风冒雪的人是谁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百折不挠的人生姿态让人感怀、想念,以致这个人“蹲在我的诗里,帮我拔掉杂草”,教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不敢懈怠、疏忽,像种一片庄稼一样服侍一首首诗歌。

《大地赋》中“秋风吹过,天光大亮/经过黑夜,大地依然安好/在父辈的土地上,我种出了庄稼/天地为之欢腾”,预示白纸也是一片土地,诗歌也是庄稼,勤劳的诗人用笔墨、情怀种出了五谷杂粮。这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陈克锋,山东沂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副编审。参加山东省第二十四届青年作家高研班,诗歌数百首散见《诗刊》《星火》《星星》《诗选刊》《芳草》《诗探索》《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绿风》《广西文学》《天津文学》等报刊,多次入选年度诗歌选,获得全国诗歌大赛金奖若干次。出版专著7部,其中“北漂三部曲”——《母亲的北京城》《父亲的汪家庄》《俺的北漂史》构成其个人诗歌写作体系。


3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7.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8.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9. 《诗刊》出品诗集获第六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