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古镇油篓弄 (原创/诗歌里的故乡/仙客来壹)

作者: 2017年06月23日14:18 浏览:22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由诸多古典格律组成的诗篇。
河口古镇油篓弄 (原创/诗歌里的故乡/仙客来壹)
2017-05-09 仙客来壹 阅读 5064 

油篓弄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这里的原住民据说是生产油篓的。但以我对这条弄堂的了解,它应该不是工厂作坊。高墙石库,门深几进,宽屋大院。足以证明是大富人家的宅第。时代的变迁,大屋的主人早巳易主,我们从小生活在古镇的弄堂里,对它永远也有写不完的诗与词。油篓弄只是游记中的一篇而已。

  旧时商业储藏液体商品使用油篓较为广泛,酒家、油盐店、酱菜园等皆以之运输、储存。油篓不问所盛为油或醋,均习惯称为“油篓”。北方以荆条或柳条编制,江南地方用竹蔑编制,内外皆用高丽纸涂以血料糊贴,后在外部刷满不掉色、防串味的桐油。大者可盛五十斤至百斤的油或酒,以干猪脬(猪膀胱)蒙口,久储不漏。小者多为酱菜篓,酱菜园均以之售卖。儿童歌谣咏条篓曰:“荆条短,荆条长,荆条开花紫又香,放出蜜蜂儿采花忙。砍去荆条儿编篮又编筐,编出大小篓子换大洋,磨破了手儿点灯编,一编编到大天亮。”河口古镇是明清江南的商业重镇,油篓弄是油商居集地。
  

青苔墙脚淡淡绿,斑驳砖头灰灰青。
鹅卵石中谁走过,墙沿砖外我来行。

多少故人情多少,几多来客几多声,
问他行客何处去?油篓弄里寻旧情。



无人踏踩露苔鲜,青叶有情藏缝娟,
封火高墙圆拱嵌,通风弄里扁弄连。

沿着扁弄寻旧处,右拐墙去深院前,
高喊一声旧童伴,回音墙里旧时喧。

圆拱高墙旧时天,乌瓦残缺青斑间,
儿时弄里高声喊,墙头天上回音尖。

河上竹筏到石埠,邀你埠头玩水潜。
一声门响光头脸,赤膊出门去水边。

花岗岩里石刻字,敬惜字纸何意图。
圆孔之中青鸡爪,爪莲洞里绿青窟。

它立墙下旮旯里,我走沿墙拐角出。
童音歌里挎垮调,墙壁回声轻轻足。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相传,中国文字是由上古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发明的,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对文化都相当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也传到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清朝以后,也参杂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对功名的追求。

敬惜字纸,也就是敬惜带字的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于是,就出现了劝人敬惜字纸的善书,也就是所谓“惜字功律”。 





弄堂里这块花岗岩石碑立在墙角处,折射出弄屋的主人是崇尚诗书的儒商人家。

敬惜字纸告诉你,写字爱书发奋读。
白纸铅华千年古,行墨香笔百年书。

仕子十年寒窗梦,苍天百年社稷儒。
儒学教化出仕禄,耀祖光宗入书塾。


青石圆门沧桑岁,风化斑驳写史歌。
油篓弄里门故旧,古门屋中故人昨。

又忆当年饥无饭,是她端碗白发婆。
一碗白饭猪油拌,两手青筋岁月托。

《虞美人•鹅卵石弄》

卵石道上童鞋印,
岁月留情意。
一声高喊幼稚音,
声入耳中还是旧时人。

鞋踢鹅卵真情应,
追你身无影。
为君重把旧诗吟,
恰似一弄欢喜尽情音。

《虞美人•卵石人家高墙院》
卵石人家高墙院,
熟客今又现。
弄堂声静可听风,
身在异乡不忘故人兄。

弄中身影年年现,
白发今人见。
马头墙里葡萄丛,
嫩叶果酸还敢入口中?

斑点石灰砖墙驳,儿童用手不停剥。
地上卵石土中卧,十指小手随便戳。

岁月无情人已老,鹅石有意唤客磨。
一个花甲乾坤变,唯有卵石不挪窝。

圆拱墙上天,灰白上屋檐。
鹅卵石下地,青色鲜苔颜。

当年谁常过?今天谁来闲。
甲子六十眼,还看卵石恬。

朝门石青岩,两边红石连。
门上悬山顶,门头吊瓦檐。

大户人家院,小孩过家喧。
吵醒东家嫂,骂声小鬼癫。

踏步台阶裂斑纹,鞋跟脚印留下您。
岁月过门轻风逝,时间飞过屋檐奔。

甲子轮回今忆往,六十年后台阶人。
弄里童声壁上隐,今朝更入耳边亲。

进门又见人字纹,石硬难磨人字身。
踏破铁鞋纹磨渗,千回万次磨人亲。

细数人纹重叠紧,多少亲人去磨您。
迈过人字过门槛,迎来白发又回门。

《卜算子•夹在墙中老》

春雨送人归,
晴日迎翁到。
立夏轻风弄里深,
墙壁人身抱。

抱你影身亲,
只见身来老。
岁月沧桑过弄人,
夹在墙中老。

《卜算子•锅铲人声吵》

天井又见门,
更近门中找。
一阵香风细细闻,
老母厨房炒。

炒菜火油氛,
还似儿时料。
待到红椒大火抡,
锅铲人声吵。

《生查子•门里旧情昨》

油篓弄中过,
紧锁新门阔。
青石对门开,
砖上青斑薄。

门里旧情昨,
门外今人默。
还记旧时哥,
赤膊夏天裸。



《减字木兰花•桌下顽皮罚站兄》

老屋生你,
可记当年童稚泪。

井水红缸,
一把瓢勺舀水娘。

叫谁吃饭,
弄里母亲声喊惯。

夜色男童,
桌下顽皮罚站兄。


《减字木兰花•多少沧桑岁月门》

青石门槛,
进进出出磨石卵。

木板摇门,
只有回回梦里临。

老娘身影,
还在门前呼叫狠。

灰点斑墙,
吃饭呼声响大门。



《减字木兰花•木屐声响》

木屐声响,
噼里叭拉街弄巷。

木板拖鞋,
又是一年夏季靴。

街沿板凳,
木马骑童呼叫盛。

门口竹床,
夜伴轻风夏纳凉。

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我们这一代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夏季穿木屐是生活必需品。

《减字木兰花•弄堂门口》

弄堂门口,
过往真情多少诱。

门院人家,
几进深屋来客夸。

而今盛世,
杉木砖屋新人至。

门面青石,
岁月真情门里诗。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