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生:魅力来自哪里 一一读刘绍文诗集《最忆是故乡》

作者:刘绍文   2018年06月25日 14:59      500    收藏


        谢方生

       我是个寒霜侵鬓的诗歌痴迷者,退休在家无事,读诗成了生活的重要內容。然而,不少网上或纸质诗作令我失望,有些读了几行就读不下去了,有的诗集看了第一页就不想再看了。
    从未谋面的诗友刘绍文的作品却不是这样。他的诗有一种魅力,吸引着我读下去。不久前,他从网上发来诗稿《最忆是故乡》,我潜心细读多遍,兴奋得难以自抑,就像参加了一场精神盛宴。

       魅力来自诗味

       他的诗无论抒写乡愁离恨,吟唱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怀旧凭吊、咏物言志或即景感怀,都有浓郁的诗味。
       诗味这个诗学概念,是唐人司空图创立的。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认为只有能辨別诗的味道才可以谈论诗歌。
       诗味是什么?古今诗家见仁见智。我根据自己写诗读诗的体验,把它理解为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实形象化自然流露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美感。有无诗味,是判断诗或文字游戏的唯一标准,诗味浓淡是判断诗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真实的思想感情,鲜活生动的形象,是构成诗味的两个要素。其中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新诗开拓者郭沬若在《无花果》中说:“我的诗,最早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自然流露……北伐开始后,我的地位渐渐高了,就免不了逢场作戏了。”建国后他身居高位,写诗经常为了政治应酬,缺乏真情实感,制造了很多毫无诗味的文字垃圾。所以,大诗人艾青一再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只有说真话的诗,我才能愿意读,读得下去。”  但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不能自动形成诗味,还必須与形象紧密结合,以高度形象化的诗化语言表現出来,才能形成诗味,产生直抵心灵的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些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诗没有诗味,就是诗中缺乏具体的形象。
       刘绍文没有在诗中弄虛作假,没有矫揉造作,他用心来写诗,把读者当成亲人知己,说真心话私密话。且说话时以一个个具体灵动的形象来说,以一幅幅画图来说。“惯用的锄头绕着不规则的地,转/老牛顺着父亲的竹鞭,转/父亲围着山的皱纹,转/周而复始,穷尽一生的念想/总也转不出山的掌心”(《总也转不出山的掌心》)。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为父亲立传,写他一辈子在大山里坚守,锄地犁地,挥汗如雨,在土地上耗尽力气心血,却无法改变自己卑微的命运。诗中生动准确地刻划了一个勤劳朴素、吃苦耐劳、本分憨厚的山区农民形象。父亲的形象宛若一座雕塑,矗立在读者面前。读这首诗,可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父亲爱得深爱得疼,他心痛父亲,可又无力帮助他改变世代沿袭下来的原始落后的生存方式,只能选择尊重和理解,并表示惋惜和无奈。思想感情的真实性和语言的形象性深度融合相映成趣,发酵成厚重甘醇的诗味,使人久读不厌。
       为了釀造诗味,诗人运用了陌生化、极化、暗示、借代、通感、变形、跳跃、拟人及词性转化等等现代诗表现手法,以完成诗歌语言的高度形象化,使口语诗歌语言变成直觉立体语言。
    “逼仄的田埂上长着无名的花/奶着乳房一样坚挺的岩石/岩石长到天上,便成了好看的云朵”(《总也轉不出山的掌心》)。诗中运用了陌生化手法。这种手法,內容上违反常情、常理、常规、常事,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追求新异与独特。把田埂上镶嵌的岩石描写成女人紧挺的乳房,想象非常奇特,使人自然联想到那依山而上的梯田,这岩石就像梯田的奶房,甘美的乳汁哺育了山里人。岩石长成天上美丽的云朵,形容梯田很高,与天相连。田埂上的岩石,本来是很讨人厌憎的东西,它妨碍农人修整田埂,但诗人一反常情常理,把它当成美好的东西来写,提升了语言的形象性,浓厚了诗味。
      《一场雨》这首诗,作者用了极化手法。“蛛网悬结犁铧无语/荒芜的田原/灶火熄灭了,雾霾开得灿烂”,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布谷鸟在他乡叫着春。” 作者的故乡江西上饶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被失去良知者圈地掠夺式开发,山水田园遭到严重毁坏,家园飄泊远方,布谷鸟流浪他乡,无家可归。这种极度夸张的写法,使诗的语言有明显的形象直觉感,将强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极法手法的合理运用,使《一场雨》的诗味长出翅膀,扑闪着飞腾起来。这首用泪水和刀剑写成的诗篇,有着闪电般的震撼力,当读到“布谷鸟在他乡叫着春”时,我百感交集,眼中涌出了泪花。
      《草丛里的蚂蚁》则用了暗示和借代。寒秋的正午,院墙旁的草丛中一群蚂蚁正在忙碌干活,“一只前方探路/两只背负枯草茎/三只传递蚁语/五只撕咬挣扎的蝗虫”。蚂蚁是坚强的,有信念的,为了生存共同奋斗。“不因性命卑微而放弃/不因荊棘阻挡而迷失方向”。诗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写道:“院墙的草丛,正午走过一双为三餐发愁的解放鞋”。“解放鞋”是城镇农民工常穿的鞋,代指社会底层的打工一族。“解放鞋”一词还有暗示作用,诗人暗中提示读者,城镇打工族像蚂蚁一样地活着,是地地道道无地位的“蚁民”,然而他们也像蚂蚁一样顽强执着,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借代、暗示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的语言形象具体鮮明,实現了高度形象化,精确直观,可视可触,诗味水到渠成。
      《总也转不出山的掌心》是诗集的压卷之作,诗中同时用了词性转换和拟人表現手法。“远方的秋蝉低矮了村口的宗柌/墙壁的老黃历翻皱一道道梁一道道沟”。“低矮”是形容词,在这里当成动词使用,词性发生了转化。“老黃历”一句,用了拟人,把“老黃历”人格化了,带上了人的行为性格特征。两种表现手法的叠加,使诗歌语言的形象化达到极致,突显出“父亲”几十年在大山泥土艰苦刨食的生活特点,诗味浓似老酒。如果换成另一种写法:秋蝉一年年地唱着,老黃历用了一本又一本,几十年过去了,村里盖起了很多新房屋,村口原本高大的祠堂显得低矮了,村边的山留下了一道道梁和沟。这样写,就变得平淡枝蔓,罗嗦冗长,味同嚼蜡。

      魅力也来自深邃的思想

       与当下诗坛许多患“灵魂痴呆症”、不思想无思想的诗歌写作者不同,刘绍文不跟风陶醉于远离时代、淡化家国情怀的低吟浅唱。他竭精殚虑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探寻人生的价值意义,呼唤人类社会的自由、公平与正义。他往往以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目光观照生活,思考現实社会的问题和危机。因而,他的诗歌带有深刻的思想性,某些篇章所蕴涵的思想,具有历史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闪耀着普世价值的光辉。
      《灵山》之一中,他痛心疾首地描述了市場经济大趋势下,现代文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挤压、强暴和毀灭。目光短浅的招商引资,糟踏资源的旅游开发,最终造成对自然生态、乡村传统文化的肆意嘲弄、亵渎和破坏。“被遗忘的光阴清亮岩滴醉了蝉鸣/多变的风向解冻了石人雪岭/索道深入松石簇拥的胴体/时间停留云空,山舞苍龙,沟壑卧石/逼仄的缆车高悬疯狂的尖叫,暧昧的离情,纷飞的微信/崖壁跌落口水纸巾,动物尸骨,股市的回声”。以逐利为目标的经济开发,猛烈地冲击山民们的生活秩序,打破了他们的饭碗,危及他们的生存。“左溪破碎,鱼的洄游变得遥遥无期”,“秋光渐远,梯田清贫”。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怒不可遏,斥责决策者良心泯灭,为了谋求自己的所谓政绩,不惜以生态环境和山民们的长远利益为代价。“观音庙里歪嘴菩萨念错经/卖田卖地卖山林,断了子孙的风水”。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严肃指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这条路该怎样走?诗人不是手握重权的高官,也不经济学家和建筑规划师,他不可能在诗中提供答案。
      《灵山》之二提出了一个有普世价值意义的问題一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诗人写晚秋的正午,衰老的父亲忙着在老灶做饭,他手握铁铲,烟薰火燎,汗流浃背,火光映着他禿禿的头颅、裸露的驼背。此时,一切都是宁静的,世界似乎已将时间交给了父亲和他的老灶。“柴刀,锄头,犁,老牛歇在一边/山洼的灌木丛,沟涧的岩石,山脚的苞米地歇在一边/铁匠铺的炉火,油榨的蒸笼,杂货店的针线,棺材铺的斧头歇在一边/它们都在等待一甑米饭,一壶烧酒,一碟黄豆,一桌碗筷”。寓言式的画面场景,看似有些荒诞,却有作者很深的蕴意。“父亲”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它们”代表另一个社会群体。“父亲”忙碌做饭,紧张劳累艰辛;“它们”很轻松舒适,歇息旁观,等待着分享別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劳逸不同、苦乐不均的不合理现象,千百年来就如此。“瓷碗,竹筷,木瓢相对无语”。社会冷漠麻木,习以为常。“父亲”只好认命,他知道不合理长期存在就变成合理,现代化与他无关。他已不相信那些动听的口号和承诺,“任何语言都微不足道/只有太阳才是最好的声音”。他只相信太阳,太阳最公正,给所有的人以温暖。在《谁窥探了夏天的裙底》中,诗人直抒胸臆,直接描述公平正义缺失的社会现象:“地铁依旧拥挤/短暂聚集的人们別离奔波的背影/北上广的房价高得离谱/土地荒芜了/只能去童年找寻栖身的稻草”。城镇繁华花团锦簇,农村凋蔽一片萧条。诗人对社会不公、城乡差別现象的暴露大胆真实,颇得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真髓,“有人发财了有人跳楼了/有人还拣着破烂住在桥底”,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历史文物为题材的《石人殿》,对神道文明与人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观察思考。之前,我在“中国诗歌网”上读过此诗,反复读了十多遍。在对神道文化的认识上,它给我的东西比一本社科专著还要多。“石人溪边,自西晋胡昭第一爿泥瓦灵隱石人烟峰/一千七百余年,点点木鱼收集一茬茬稻浪麦香”。作者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山民的生产生活与神道文明形影相随的关系。他们世世代代廝守着大山,厮守着可怜的薄土瘦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古老的耕作方式春种秋收,祈求神灵保佑,让土地多产粮食,让他们温饱平安。山民们十分敬畏神道,常怀虔诚之心。出工或上山砍柴路过石人殿,“手捧泥路旁裸露的细泉/连同殿堂传来的模糊经诵一起吞下”,以期感动神灵,施展法力布施恩泽。可是,“香火又旺了一年年光景”,日子依旧,神灵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还是活得不像人样,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钟爷眼睛瞎了,坤叔耳朵聋了,黄婆腿跛了,他们三餐难保,在殿门口乞讨,“他们膝上分別摆着掉了漆的瓷碗/碗底,阳光下的隨喜钱币格外亮眼”。诗人以三名神道信奉者残疾乞讨的命运悲剧,有力揭露了神道文明的虛伪性,控诉其对广大民众的摧残毒害。作品对神道文明的深刻批判,胜过一本理论专著。为此,我写了七绝《读刘绍文石人殿》:“江西诗派有传人,劲笔哲思万丈深。神道文明藏血泪,惊雷响处醒苍生。”
       短诗《窗》也很有思想深度。诗人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人生价值进行分析考量。人生如同一扇窗户,由窗內窗外两个世界构成。“打开/外面世界无限/有形无形的舞台/你我都是主角一一/演绎世态炎凉/解释人情冷暖”;“合上/里面乾坤浩瀚/阴阳和谐的天地/你我都是主角一一/注释丑陋伪恶/评说福善美慧”。窗內世界,即人的內心世界;窗外世界,即现实红尘社会。两个世界都万分复杂而色彩缤纷,人在两个世界的舞台上,都是充当主角。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人们在角色扮演中表现不一样,有的演得好些,变得伟大崇高;有的演得差些,变得平凡渺小。不论结局如何,能经历人生完成人生就是好演員,就应当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寂寞是高潮/璀灿也是高潮”;“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人的生命存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一个过程,其本身就是价值。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生观,是一种宽容积极的人生观,对引导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引导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无疑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仰望南国诗坛的星空数十年,终于看到了一颗特亮的新星。读完《最忆是故乡》,情不自禁摇拙笔记下读后感受。作者系“60后”,正值年富力强,诗歌写作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对他有更多的期待。希望他不要被浮云遮蔽,更不要自我退化失去光芒。

2017.1.3  于順德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7.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