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十年:原来“你没那么重要”

作者:老   2015年11月24日 07:51  读库    839    收藏

摘要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张立宪: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确定下这个场地之后,先来侦察地形,进来就惊呆了,因为这个场地特别大,人在银幕面前显得格外渺小,这样就不能沿袭以前年会的方式。再说,毕竟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嘛,就想和电影发生一些关系,所以,我们准备把读库十周年的年会,变成一次电影赏析课。


刚才大家看到的这段视频,在我这张坛子脸出现之前,我们做了一段八十秒的视频,收录了二十八部电影中关于阅读的画面,是我们视频小组的小伙伴们做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依然从一些电影的片段开始,我们通过欣赏电影,来分享一些心得。


这部电影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我相信一些有心的朋友也看出来了,这是一个一镜到底的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我看过斯皮尔伯格关于这部电影的幕后访谈,《世界大战》是根据威尔斯的小说改编的,小说是一百多年前写的,当斯皮尔伯格决定要拍《世界大战》的时候,已经有好几部根据这个小说翻拍的电影,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题材的科幻电影更是数不胜数。斯皮尔伯格要尽量拍得和其他科幻电影不一样,那就要分析其他科幻电影都怎么拍。他总结说,一般这种题材的科幻电影,第一,一定是到影片的最后关头,人类的火力全开,所有的炮火都愤怒地射向万恶的外星人,把外星人打得很惨。第二个常见的是“亲情弥合”桥段,一开始夫妻俩,或者两代人,或者情人之间,要么离婚,要么闹别扭,反正就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经过和外星人搏斗的过程,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感情和好如初。第三个常见的段落,就是“地标被毁”。不管是自由女神像,还是白宫、帝国大厦等等,一次一次被毁。所以斯皮尔伯格说,在拍《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尽量避开这些常规的动作,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来琢磨这个长镜头。


我们这次做年会,也受斯皮尔伯格大叔的启发。一般来说,这种年会、庆典也有一些规定的动作,比如走红毯,大家穿着非常豪华的衣服,摆各种姿势;还有签名板,用荧光闪闪的笔在签名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至于活动结束之后,签名板去哪儿了,他的名字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包括逼着嘉宾夸他,而且越大牌的嘉宾越好,如果最大牌的嘉宾不在现场的话,最好还能发段VCR过来;还有请大家准备好泪水和掌声,来回顾一下我们艰苦又伟大的历程;然后感谢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


当然有些套路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想尽量避开这些常规动作,那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到了今年夏天去青岛。一般我去某个城市,都要和当地的同学吃一顿,甚至一顿以上的饭。吃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和东道主争夺买单权。青岛的朋友很热情,一定要买单。我在和他们争夺的过程中说了一句话,我说还是我来买吧,因为我的钱也是你们的。当然最后还是没有摁住热情的东道主,还是他们买的单。但是我说的这句话,“我的钱也是你们的”,其实是挺有道理的。虽然这些钱在我的口袋里,在我的银行卡上,但实际上是我们的读者给我们的。你们就是我们隐性的股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做了十年的这个事业的投资人,所以我想今天的主题就是向股东汇报。



一、 我改变了什么?


向各位股东汇报什么呢?我们还是先说虚的,从探讨人生开始。


十年间,我们出了七十本《读库》,还有上百种其他的书和产品,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我都看过,都编过,所以我影响了读库,反过来说读库对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我第一个汇报的问题就是经过十年,我改变了什么?


我们来看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段。海底探险队去考察泰坦尼克号的沉骸,在里面发现一个裸女的素描。新闻公布之后,一位老奶奶说,这个美女就是我。镜头一转,直升机轰鸣,老奶奶坐着直升机来到考察队的大船上。这个电影我是上个世纪末看的,听起来很遥远的事情。看完之后,这个桥段让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觉?我当时注意到的是这位老奶奶的孙女,我们一看就知道她应该属于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戏份。但是我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老感觉这个孙女有点儿不对。因为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嘛,我老感觉当这个女演员出现在镜头前时,导演多看了她两眼。这个女演员的镜头也许就多了那么一两帧,也许就是走位角度稍微偏了那么一点点,但这部电影来自詹姆斯·卡梅隆大神,卡神的电影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所以我当时马上就觉得,坏了,卡大叔对这个女演员(苏茜·爱米斯)有意思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一个感觉。当时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所以我的这种感觉只能埋在心里。过了一段时间,我这颗渴望被八卦塞满的心得到了满足,卡神果然和这个女演员好上了。现在他们俩是两口子。


这个观影片段使我想起了我当年的那段文艺青年时光。我准确感知到导演对女演员动了心眼儿,动了感情,并且最后这个预言也成真了。但是我的反应不是得意,反倒是很绝望,觉得这样看电影还有什么看头?当时我正处在严重的怀疑人生的时期,不仅仅是对看电影,包括看书,自己的写作都开始怀疑。有没有真正客观、真正中性,所谓零度情感的表达和记录?那时完全陷入了人生中一个很绝望的时期,所以对卡神也产生了这种想法。


现在再看当年的这段文艺情结,确实很可笑。太事儿了。作为一个影迷,和卡神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被他多看女演员两眼而破坏了其稳定性,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但是当时就忍不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的观影过程。还有看侦探小说,像克里斯蒂的小说,多看几部之后,你大概就能总结出阿奶的路数,大家都爱做这种智力游戏嘛,你往往会在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公布凶手之前,猜到这个凶手是谁,所以阅读也变得特别痛苦。


现在来看,当年的那段文艺青年时光,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了,现在那颗敏感脆弱的小心灵已经不存在了,这可能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变化吧。


另外一个变化是什么呢?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正好我和太太离开原来的城市来到北京做北漂。当时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亲戚都很不理解,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呢?为什么要来北京做一个很有风险的事儿呢?当时我自己很坚强的回答是,我不想再过那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


什么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呢?就是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称,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务,我混得最好大概就是这个单位的主编或者社长,到多少岁我大概会死去。用北京话来说,一个人到八宝山沿途的每一个路口,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没意思,所以就来到了北京,陷入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中。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但真正好玩的一点就在这里,当年为了不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生活,打破了原来的东西。结果来到北京,现在过的就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


这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是什么呢?就是编《读库》,编到老,编到死。


这真的是人生莫大的一种讽刺。


《读库》和我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我自己这么认为了,我看大家也这么认为。原来不管我干的工作、我的职位多么风光,总会有猎头公司来挖我,或者有橄榄枝冲我摇来,但是这几年再也没有了。这说明大家都认为我的命运已经注定。


那么,编《读库》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吗?我想不是。可能还是原来对没有悬念、没有新意的生活理解得太过狭隘、太过外在。你看有的人哪一年考上大学,哪一年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他在一个单位待着,可能他的人生简历只有三行,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单位,难道他的内心就没有波澜汹涌过吗?有的人来到一家机构,印的名片刚发了十几张,又换到另外一个单位,又换了新的名片。他的生活就一定是不乏味、不单调的吗?这个很难说。


什么是“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和当年的理解不一样了,就是刚才视频里的那句话:“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我想只要我们希望自己摆脱这样的状况,能够允许自己对新鲜事物拥抱,对新鲜事物容忍,对风险不畏惧,有这种信心,生命都会变得格外好玩。这算是第二个改变吧。


十年下来,《读库》的文字量应该有几千万字,读了那么多人的命运,那么多人的故事之后,最大的感触,一言以蔽之,就是觉得“你没那么重要”。


是的,我没那么重要。


这是我这十年来心态上非常大的一个改变。尤其是对我们这种从小到大苦日子出身的学霸来说,经常需要炫耀自己学习是多么好,高考是多么成功,未来又做了多少有面子的事,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接受这个道理,非常不容易。


记得当年我和一个名人同事过。这哥们儿平时也不来单位,但是偶尔来一次,动静就特别大。比如说我们正在开会,突然门打开了,先进来一个屁股,因为是一个人倒退着往里头走的。这是一个扛摄像机的人,那时候的摄像机还是M7,大机器,摄像机旁边还有两台照相机,簇拥着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坐在那里,给我们发表一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真理,“一定要抓好产品质量”、“我们的市场一定要搞上去”什么的。这个老师基本上是把他的一辈子当成一部纪录片来过。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可能都有这种表演型的人格存在,每个人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甚至会分出一个自己,来描述、评价另外一个自己,为另外一个自己点赞等等。这种表演型的人格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当你了解到自己没那么重要之后,其实你能够慢慢地从这种自我表演中脱离出来,就能把一些事情看得更淡一些。这个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变化。


为什么说到表演型人格呢?我前段时间见过一个哥们儿,向我倾诉他对一个女神的热爱,说他爱了人家很多年,当然对方也没搭理他,他表现得很痛苦。但是根据我的观察,他这几年也没闲着,该谈别的恋爱也谈别的恋爱,该吃饭吃饭,该喝酒喝酒,什么都没耽误,然后他表演得自己还很痛苦。所以我感觉这种表演型人格真的是靠不住的,大家以后也尽量避免这样。


读库虽然做的是最传统的纸质出版,但是它诞生在互联网,也成长在互联网,所以一些人把我们称为“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直达,直接达到我们的读者,直接面对我们的读者。


这些年我们收到的读者或者是赞、或者是骂、或者是继续的支持、或者是毫不留情的抛弃,甚至特别难听的话,都非常非常多。反过来说,这些也锻炼了我们、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性情。至少我现在已经学会要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定负责,要直接面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这个过错应该承担的责任。


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我见过一对男女,男生对他们的爱情心生厌倦,内心非常渴望两人的关系终结,但是他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会怎么做呢?他会动用一些小手段,在女孩面前败坏自己的形象,让女孩讨厌自己,厌烦自己。“我们分手吧”这句话,他希望女孩说出来,而不是他。这样的人就是要把分手的责任推给对方,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


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不要把责任推给对方。虽然我们的客服做得还算不错,但是总会有读者收到品相有损的书。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要求我们的客服拒绝“问号”。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读者说这个书有问题,而我们问“要不要给您重换?”,或者“要不要用什么其他的方式补偿您?”时,事实上是把责任推给读者,让读者去为难。说狠点儿吧,他觉得不忍心;放我们一马吧,他又觉得不甘心。所以最后我们要求,客服在服务的过程中,不许用问号,要给读者提出清晰可行的执行方案,让读者来选择就行了。


几年前我们请《纽约客》杂志的欧逸文老师,和大家分享《纽约客》的一些编辑规范。当时让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非常羡慕的一点是,《纽约客》杂志有一个事实核查部门,会履行事实核查的程序。比如说他们的记者采访了某一个人,若干天之后,被采访者会接到《纽约客》事实核查部门的电话,问您是某某某先生吗?您是否在某一天接受了我们记者的采访?您说了什么什么样的话,您会为您的这番话负责吗?您会承诺它是真实的吗?等等。有读者问我,《读库》有没有这样的事实核查部门?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很久,但是我还是得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们没有。


这个“没有”当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说可能采访对象已经不是在当下,或者说我们的财力、能力不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所谓的“不撒谎的生活”,仅仅靠个人是能够完成的吗?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说很多谎言,有的谎言是自己知道在说谎。比如说我们为了让家里人放心,会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好的消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进入创作状态,叙述一些并不存在的事实,或屏蔽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实,这时并不认为自己说的是谎言,他会信以为真。


这时候靠的是他自己的承诺吗?应该靠外界其他的信息来印证,来比对。


怎么做《读库》文章的信息核查工作呢?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对冲的环境中,大家看到一篇文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以前的阅读经历,根据其他的文章,根据其他的书,根据其他的电影,甚至根据网络上的其他信息,来印证这篇文章是不是在说谎。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这是自己和外界、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对冲。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应该建立一个自我拷问、自我检讨、自我反思的对冲机制。当我们要做出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最好也能问一下自己,这是唯一的吗?这是最好的吗?甚至当你已经做出决定,并且已经付诸实现的时候,能不能过两天再想一下,这个决定是对的吗?还愿意再挽回吗?这些年的编辑工作中,包括我们做的其他工作中,经常需要这样的自我调整、自我检讨。


十年前产生做《读库》的念头,其实也是这样一次自我追问的过程。当时我马上要去一家公司上班,被许诺了一个比较不错的职位,也有比较不错的收入,并且还被描述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就是未来几年公司可能会上市,这样的话就可以财源滚滚。我问自己,这是最好的结果吗?如果没有这个安排,我有没有别的选择?那个选择会不会比这个更好?在这个假设下再做沙盘推演,我发现做《读库》会比那件事更有意思。所以就做了《读库》,这十年来就过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十年过去了,一般来说,故事也到了结局的时候,还有没有必要再去看一下当年的那个公司?我想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这个公司顺利上市,他们的持股员工都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而我则追悔莫及。还有一种结果是他们没有上市,惨淡经营,甚至这个公司都不见了,或者是上市之后股票破发。我们愿意看到哪个结果呢?这也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哪个结果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当年选择做《读库》是我自己的选择,不管做好做坏,我都要为它负责。做得好了,我不用再去嘲笑别人,幸亏当年我选择了做《读库》。做得不好,我也不能去诅咒,让人家过得比我还不好。


我的心态发生的这些变化,可能也是这些年来编《读库》的稿子,目睹了那些人的命运和故事之后,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好像祛火、祛燥一样。这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吧。其实我们天蝎座是不记仇的。


我们的读者中,有的十年来一直支持我们。去年和白岩松老师说过,2006年,我们的全年订户大概是将近一千人,我一直不敢做统计,当年的这一千人到现在剩下多少。在他的怂恿下,今年终于统计出来了,大概还有将近四百人,这是十年来一直和我们走在一起的。当然这十年来还有新的朋友加入,我们现在的全年订户大概是一万三千人。


那些离开我们的同学,对我们同样重要,他们让我们知道生意没有那么好做,并不是你说什么话别人都会听,你出什么样的东西别人都会买账。


对我们犯的一些过错,有的朋友表现得非常宽厚,付之一笑,甚至反过头来还会安慰我们一下,而有的朋友呢,就会说得非常尖刻,那种话难听得我们自己都恨不得撞墙。但是我们自己改进、改造的动力,可能来自那些难听的话会更多一些。


继续探讨人生。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今天现场,主持人请了五个人上台,告诉他们有十分钟的时间轮流发言。这时一个小学生都能算出来,平均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是两分钟。但是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这五个人互相推,你先说,你先说,一旦某个人拿到话筒之后,他基本就会忘记属于他的时间是两分钟。我见过一个最夸张的,这哥们儿拿到话筒之后,他自己就用完了这十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印证一个事实,直接和台下坐在一排的一个哥们儿开始私聊,我看得非常难以忍受。这就是史景迁先生所说的中国人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浪费,对他人时间的剥削。


我们虽然做的就是占有大家时间的工作,我们编的每一本书都要耗费大家很多的时间来阅读,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尽量不再去剥削大家的时间。日常微博、微信的更新,尽量不再让个人的生活干扰大家,当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住闷骚一下;我们在推广、营销的时候,也尽量不让推广手段剥夺大家的时间。这也算是我们思考人生之所得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你没那么重要”。


其实明白这句话非常好。在《读库》出现之前,好书数不胜数,在《读库》出现之后,好书比比皆是。即使没有《读库》,好书也是层出不穷,我们没那么重要。当你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反倒能够很从容,很平和,也很谦卑地来把书一本一本地做好。这是今天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二、 把目光投向谁,投向哪里?


科幻片《独立日》中,外星人向人类发动攻击,死伤无数。在一个隧道里,毁了那么多车,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们对主人公家里那条狗的关注,超过对其他那些打酱油角色的人的关注。当然这是因为电影是虚拟的,不用做道德和情感的选择,更主要的一点是,导演用了一个慢镜头来展现这条狗,所以让我们对它格外关心。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这条狗在影片一开始出现过,它叼着主人的鞋爬上床。有了这个桥段,这条狗就和我们建立了情感联系,我们愿意同情它,和它产生共情效应。这就是今天向大家汇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谁,投向哪里?


前段时间和朋友争论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我个人对《水浒传》曾经喜欢,但是后来又不喜欢了。《水浒传》里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管是武松,还是李逵,他们杀老百姓的数量都比杀贪官污吏、土匪恶霸要多。这可能是我们的叙事中非常古怪的一点,就是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互相打杀,胜出者成为人上人,对成为炮灰的不屑一顾,任其烟消云散。


五十五年前一位农村妇女的“保证坦白书”


请大家看一张图片。1960年,一个叫李秋香的农村妇女写的“保证坦白书”。这是我们江西的作者云从龙老师搜集的,只是一张写了半页的纸,我给大家念一下这张纸上的内容:“七岁家里可怜,没有饭吃,做媳妇,二十岁婆家没有饭吃,又出卖到泉水湾陈朝海家里,也又是过穷日子,直到三十五岁提家过世,受了有钱的影响,以后有了田就请了长工,剥削了人家。”


几十个字,就是一个人的前半生,也让她的后半生命运难料。这个农村妇女,因为自己没有体力,耕不了自己的地,雇用了人来帮她种地,所以就成了一个地主婆,剥削阶级,在政治运动中被要求做检讨。她的命运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是看这几十个字里头,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会超过我们所了解的那些伟人。我们有没有可能来关注一下历史大潮中的这些炮灰和余烬?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这两年我们的选题方向也会做一些调整,我们还会把目光投向哪里呢?投向人类的智识,投向人类的智慧和灵性。这也是我非常有感触的一点。我们总喜欢记录体力劳动,我们为准备今天这台年会,熬了多少夜,有的老师发烧了,吃了多少药等等。但是很少记录属于脑力劳动的那部分,做这件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头脑风暴又是什么。所以这几年,我们自觉地做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希望和热衷于智慧探险的朋友,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心得。比如说当年的日本前摇滚乐手怎么改造了一个电风扇,让电风扇吹出像自然风一样的风。比如说台湾建筑师姚仁喜,他是怎么从一张纸上的草图开始,盖成一个有砖有石、有阳光、有空气、有风的实体建筑,这个过程中的智力活动真的不亚于一部大片。又比如说一个游戏开发团队,他们是怎么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勾画出整个世界。我觉得这都是人类了不起的工程。所以我们现在愿意把眼光更多地投向这里。


巴慕达风扇设计图样


台北农禅寺的设计图与实景图。


《光环5:守护者》艺术设定及概念图。


我们还把眼光投向哪里呢?投向“复杂”。还是拿恋爱中的男女来举例。我们经常见到善有善报、扬眉吐气的故事。一个穷小子和一个女孩好,这个女孩嫌贫爱富,把这个穷小子抛弃了,穷小子发愤图强,最后成为达官贵人,有很多很多钱,有很多很多权力,他就去羞辱当年抛弃他的女人,这个女人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我们看到很多,也非常痛快。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当年他们分手的那一刻,这个女子抛弃这个男人的那一刻,我们让她在纸上列出她抛弃这个男人的理由,她可能列出五条,也可能列出十条,也许第一条就是我嫌他穷或者什么什么的。但是我想,也许导致她离开这个男人的真正理由,她并没有写出来,恰恰是在这五条、十条之外,甚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致力于挖掘的,把那些说不清楚、看不到的东西,尽量给呈现出来,梳理清楚。读库做了很多表现贫困地区生存面貌的专题,有图片,也有文字。我们看图片,经常会有所谓的生理痛感,会感觉有一些不舒服。这样的文章编多了之后,我也在想,图片里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点是什么?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点,有多少是真正和贫困有关,有多少是和贫困没有关系的?


一个回到家乡的女孩贺延光/摄


后来我看到一张照片,是贺延光老师2013年在四川农村拍的,这似乎是一个从城里回到老家的女孩。我非常感慨,就问贺老师要了这张照片。看这张照片,应该说有很多点让我们心里很疼。这些疼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它内在的逻辑链是什么?如果我们单纯从这张照片入手,也许就有一本书的分量值得去写、去挖掘。


我们还要把目光投向哪里呢?尽管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尽管我们背负着几十年几百年祖辈、父辈和我们自己的命运,很多隐秘的身世、故事,很多尚待发掘的世界级选题,但是我们依然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的心灵腾出一定的空间,让自己不仅仅看到从前,还要把目光投向以后,我们毕竟要为未来活着。当然现在做得还不是很好,像今年《读库1503》里那篇文章呈现的,人类未来的超级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年引进的一本书,介绍的是人类在未来几年、几十年期间将出现的新产品,匪夷所思的新技术和正在研发的新东西。这本书很难翻译,因为很多词都是字典里没有的,都是新词,我们还在努力做这个事,看看人类的卓越未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灵鸡汤,一句励志的话,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我最近看到这句话,却是一个英国人说的,他写了一本书,书名的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插一句,刘慈欣老师在他的小说《三体》里,提到过宇宙文明法则,其中一个叫“技术爆炸”。这个英国人也说,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年、两年,比以前人类经历的一百年、二百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在在座的各位,各种年龄都有,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四十岁、五十岁,是此前人类没有见过的四十岁、五十岁的状态,我们未来要活到六十岁和七十岁,也是此前人类没有过的六十岁和七十岁,大家对这个一定要有信心。那么反过来就说,我们到六十岁和七十岁的时候要做什么?怎么活?这个英国人就提出来,从现在开始,你要完成你的知识框架的更新,要做新的人生规划。


虽然这本书和中国的国情多少有所不同,对我们的读者来说有点水土不服,我们没有引进,但我还是觉得他说得挺对的,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前一段时间见到柴静,聊到现在思考和写作的困惑,她也感觉到这一点。当你深入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会忽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己的学力、笔力已经不够了,就感到茫然无措,不得不逼自己投入到新的信息的河流、知识的海洋中去补充、提高自己。


还有一点和在座各位分享一下,也是我和我的老男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定要好好地活着。你现在如果能多活五年,就有可能多活五十年。最近谷歌一个副总裁说,大概二十年后还是三十年后,人类的寿命有可能是五百岁。你能不能熬到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现在大家一定要少喝酒,不抽烟,多运动,多看《读库》。活到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我们就能迎来一个现在想都不敢想的未来。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今天来的最小的宝贝应该不到百天,我想他的未来是现在最有想象力的人都想不到的。这是跟大家汇报的第二点。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三、 读库可以为大家做什么?


这些都算是思考人生的结果,接下来进入第三点,也是最实在的一点,向大家做一些工作汇报——读库可以为大家做什么?


可以为大家做什么呢?我们做的就是信息的筛选、收集、整理、归纳、再传播。


一言以蔽之,就是“发现好的内容,用好的形式去呈现,用好的手段让大家来发现我们”。


我分头向大家做一些汇报。


第一个是《读库》。做了十年的《读库》,明年准备做一次改版,其实就是外在形态的一些变化。11月9日开始可以预订2016年全年《读库》。明年的改版,开本会改得更小一些,让大家基本做到一手可以掌握;用纸会改变,改成进口的瑞典书纸,闻起来有木头的香气,也会更柔顺一些。在设计上也会有一些改变,但是基本的编辑理念和精神内核不会发生变化。


除了一年七本《读库》之外,我们还会出很多单行本的图书,集中在人文社科方向。我们认真来做,做一本是一本。就像园丁一样,在自己的苗圃里种下各种各样的种子,有的长得快一点,有的长得慢一点,有的需要施肥,有的需要剪枝。有的果实已经成熟了,就尝一尝,结果发现还不够成熟,就让它再长长,有的已经非常华美了,就端出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有阅读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书。


除了《读库》之外,明年我们还会启动“读小库”。顾名思义,是为下一代准备的。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绘本和儿童读物。但是比已经做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年储备了很多很多好书的选题,也购买了很多很多的版权,明年将一一奉献给大家。


准备怎么做呢?第一个就是刚才视频里的一句话——把智力变成智慧,希望我们能为孩子提供这种可能。第二点是我最近刚看到的一句话——智商是什么?智商就是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看到,现在最痛苦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太高,你写得明明白白,但对方就是看不懂,或者想歪了。也许是你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得词不达意,或者是意不胜辞。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够在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中,培养出对文字的感知,对语感的微妙变化,能有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表达能力。


还有一个,借鉴斯皮尔伯格大叔的“不要做什么”。我们不要做什么呢?就是不侮辱人的智商。现在很多出版物把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讲得非常神秘,甚至往相反的方向去讲,我觉得确实是对人的不尊重。我们做的书,高线达不到,但至少要达到这个低线。


还有一点,观察周围一些爸爸妈妈的亲子关系,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向小朋友谄媚。我们现在非常习惯在小孩面前扮萌,做各种讨好的举动,内心还是缺乏平等交流的勇气吧。


我们设想读小库能够覆盖全年龄段,现在设定的有3+、6+、9+、12+,这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我们争取每个月都有适合他们的读物出来。大家看一下家里的小朋友,如果是三岁或者刚刚出生的最好了,也许我们的书可以一直陪他长大,能够在十几年的过程中,帮他搭建基本的逻辑框架,完成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式,也能树立基本正确的三观。这一点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很多人信任我,愿意把他们的孩子交给我,我觉得我天生就有托儿所气质。


这么做的考量是什么呢?我想还是离不开当年邓小平所说的关于教育的三句话: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虽然我们也在做《共和国教科书》,民国老课本非常棒,我们也有《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非常美。但是,我们更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应该做现在这个时代下的现代化公民、现代化的人需要的书。我们引进版权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英、美、法、德、日、意这些出版大国的书,引进学习他们好的内容,学习他们好的出版经验,当然也有荷兰、波兰、瑞典、瑞士这些小语种国家一些非常好玩的书。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也会用三年五年的时间,一方面是调整、优化、完善这些引进版权的图书,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书单,真正能够满足小朋友们如饥似渴的阅读需求,如狼似虎的阅读胃口。


另外一点,也希望我们能够培养起自己的原创力量,做一些可能只有中国小孩才需要的社会常识和自我教育,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许没有人会出一本书来教小孩排队,但是排队这个情况对中国的小朋友,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你要教给他遇到什么事要排队,他在排队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境。比如,前面有人加塞怎么办?如果加塞的那个人人高马大还蛮不讲理怎么办?你说他劝他都不听。再比如,加塞的人非常非常多,你就是排到天黑也轮不到,怎么办?如果加塞的人就是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怎么办?这些问题真的是我们要解决、要面临的。这就是我们关于读小库的设想。


我们今年,还启动了“读库微视频”。我们原来老是骂电视台,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有收视率的压力,所以很多读书节目不让做,或是做不下去了。现在已经不是少数人决定多数人应该看什么的时代了,已经不是只有线性的传输,只能看几个台、十几个频道的时代了。如果这会儿你还不去做,我觉得就纯属是给自己找理由。所以我们今年尝试做了一个读书节目,如果说做得不好,那确实是我们没有能力,但是我觉得至少应该先做出来。我们的读库微视频,每周播出,每次少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或一集,或两集,或三集。我们还在筹备,准备明年在适当的时间推出“读小库微视频”,做到日播,每天和孩子们见面。


读库、读小库、微视频,这些属于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前台产品。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后台的一些程序。


第一个,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构想的“开放式编辑部”已经摸到了一些路数,已有更多的出版界同行、其他出版机构的资深编辑,把他们的想法、策划的选题拿来跟我们共同实现。也有不是专业从业人员,但是对书的理解,对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到位的朋友来帮我们策划一些内容。我们针对不同层级的策划,有各种模块与其对接。比如有些朋友只是有一个想法,但只要这个想法可以做成一本书,我们就来帮他执行,帮他实现,到“可做”这个阶段就可以。而有的朋友已经把书稿组织好,甚至都已经编好,直接可以排版,就是到“可排”这样的环节,我们就把剩下的环节给补足。有的朋友自己有设计团队和设计能力,他的书经过审校直接可以下厂付印,就是“可印”。不管到了哪个环节,我们都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把这种开放式的编辑部做得视野更加广阔。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针对这样一个开放的编辑部,我们所设定的程序和模块也是为它服务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化的管理,相对公平,有非常透明的制度来做保证。包括一个还算顺畅的业务链条,来让大家承担自己所承担的那些环节的风险和责任,也来分享相对应环节的利益和回报。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加入。


第二个想法,拓展更方便、更广泛的购买渠道。这几年我们的直营、直销渠道已经建得比较完备了,虽然还会有朋友收到的书品相上不尽如人意,但应该说我们的配送团队、吞吐能力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有几千平米的库房,前两天还有了一辆六点八米长的厢式货车。除了自有渠道外,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够和更多的实体店合作,现在像方所、单向街、晓风等等,已经有了读库产品的身影,今天在座还有来自无印良品的几位老师,接下来读库有可能也会在无印良品出现。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实体店的地图放在我们的官网上,大家把鼠标放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我们的书在哪个地点、哪个书店,就可以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传统的书店之外,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个渠道,就是一些非书店的场所,比如说今天的电影资料馆影院的入口处,可否放一个书架,书架上是我们的书,书上有专门为这个场所生成的二维码,大家入场之前,翻翻这本书,如果有兴趣买的话,扫一下二维码,通过手机下单,我们的客服人员在后台处理您的订单。隔天您在家里就可以收到这本书,同时我们的后台也可以辨认出这个订单是来自这里,这个场所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佣金。他得到的回报能够达到他预期的平效的话。我们在这个范围肯定会合作得更好,并且能和我们强大的配送能力对接。


第三,我想在座各位很多人都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也有自己的微店。我们的分销网络、营销机制现在已经运作得比较成熟了,比如大家拿到的《大自然》这套书,如果你觉得你的微信公众号和它气质相符,你的用户也会喜欢这样的书,那么你进入我们的产品界面,可以一键分销,在你的店里做销售,你不需要做进货、仓储、配送、发货这些事,我们的仓库和配送人员会帮你完成,你只需要用你的平台来推广我们的产品就可以了。这是我们现在能够设想到的销售渠道,有的已经相对成熟,有的还在摸索中,欢迎有意的朋友和我们联系:888@duku.cn。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企业邮箱@duku.cn,我也有一个自己的邮箱,大家有选题策划、投稿方面的意愿,可以和我联系:666@duku.cn。


这几年致力于打造直营直销模式的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的物流配送做得居然很好,所以现在也可以帮助一些正在创业的朋友来完成物流配送的工作,让他们不至于再像我当年一样,把家当成库房,把所有的书搬到家里,一边编稿子还要一边接电话、查单、打包等等。让我们的仓库帮大家做这些工作,一旦等到你的业务量很大,有必要做自己的库房,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人员之后,再把我们现成的业务模块拷贝走,再建你自己的库房,建你的配送团队。如果有朋友需要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服务的话,也可以和我们联系:518@duku.cn。


这是跟大家汇报的,我们能够为大家做的一些事情。


这些年,我们最好的一点就是“别开生面”,在原来的体系之外,又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生态圈。生态圈的下游,有我们成千上万的读者,上游有各位策划老师、审校老师、纸厂、印厂、加工厂。今天也有机构的代表在现场,我在这个生态圈中,幸福得直哼哼。我相信她确实有良性运行的机制,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未来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和可能。


《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书影


我们为这次年会准备的这套五点六斤重的书,《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非常符合这样的意境。还有纸袋上的一句话:“成长,流动,向前”,我希望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工作。让这个生态系统中,成千上万的物种都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我向大家做的一些汇报,难免挂一漏万,应一些朋友的要求,我再请六嫂上来做一些补充。


张蕾:谢谢大家。走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是我十年前没有想到的。十年前,我的工作就是每天给我的学生上钢琴课。但是后来发现,我每天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那个叫作“小白胖”的,里面装着《读库》的邮包代替了。我每天要送十几个、二十几个邮包到邮局去,然后再回来给我的学生上课。短短几年,就到了现在。


那时候读库的资产就是我和六哥,还有我们的家,它集合了编辑部、食堂还有仓库的功能,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一百多平米宽敞明亮的编辑部,还有一个四千多平米在通州的库房。但这些资产在我眼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由三十几个小伙伴组成的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充满战斗力的读库团队,还有在座各位和成千上万读库的读者,我觉得你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资产和最大的财富。


因为财富多了,资产多了,我们的负债也就更多了。还有太多好的内容没有被发现,还有更多的好书有待于我们出版,与大家分享,今后的路还很长。


回首走过来的路,有很多的瞬间让我难忘,不断地在我脑子里闪回。2009年年底发货,人手少,货又多,时间又紧。这时候就来了一批人,他们有大学老师,有医院的医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位年近五十岁的母亲,还有一位来北京探亲的山西的朋友,都是读库的读者。他们来到胡同鸡窝旁冰冷的读库库房,热血沸腾、欢声笑语地一直打包发货到深夜,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


还有一幕挥之不去,2012年7·21北京大水之后,当我第一时间来到位于房山的库房,看见库管员小梅像个泥猴一样,站在几乎已经没了围墙的库房里,孤立无援,眼睁睁地看着我们费尽心血积攒的几十吨的纸和几万本新书,随着泥浆、树叶还有垃圾,翻滚着被洪水带走。当时我们感觉真是无力回天,欲哭无泪。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好在有大家的支持,让我们熬过了这一个个难关走到今天。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向所有的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对现在的读库来讲,昨日已远,来日方长,但愿今后的日子仍然有大家的呵护和陪伴,一起走过下一个十年,让我们不见不散。谢谢大家!


读库的小伙伴们


张立宪:按照六嫂的脾气,恨不得把我们三十多位员工都请上来挨个发言,但是估算了一下时间,已经严重不够了,只能让小伙伴们的工作牌在屏幕上呈现。


非常不幸,这个团队里我是年龄最大的。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小朋友有九四年、九五年、九六年的,遍布十二星座,独缺一个狮子座,所以我们准备明年招聘的时候专门招狮子座。


这就是我们的小团队,我代表我们的小团队向大家表示感谢。


我的汇报基本接近尾声,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电影片段,就是电影《色·戒》真正的未删节版足本。


王佳芝和她的同学们走在大街上,唱歌,追赶公共汽车,上车后嬉闹,抽烟,王佳芝一个人走开,坐在窗边,外面有风,吹她的头发,有雨,她伸出手,接雨。我非常喜欢这段戏,里边信息量很丰富,有青春,有友谊,有政治,还有一点暧昧的爱情和小小的争风吃醋。真正动人的是王佳芝一个人坐在那里的一幕,我觉得那正是这个角色的光芒之所在,虽然那出戏只是很闲的一笔。我想不仅我喜欢,我相信李安也喜欢。我相信如果出品方出于各种考虑,要求李安必须要删减一些戏份的话,他宁可删掉那些香艳的床戏,也不会删掉这一处闲笔。


我觉得阅读也是这样,身处滚滚红尘中,我们总需要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人静静地,只和自己坐在一起,感受外面的风和雨。


这是今天汇报的结束词,谢谢大家。


读者质询


张立宪:还有一个严肃的环节,就是接受大家的质询。下面我来面对大家的拷问。


读者: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私藏的“暗器”?我这是一个比喻,比如有些人的暗器,王石就是爬山、攀登,那么你呢?


张立宪:我减压或者调解自己情绪的方式有好几种,一种是和老男人在一起吃饭,羞辱他们多么的苍老,我获得一种满足。还有一种,就是看编辑部里那些菜鸟们犯错误,得到很多快乐。


读者:什么时候《读库》还往图书馆送?


张立宪:你在图书馆看到的《读库》,不是我们送的,应该是图书馆自己买的。这真的很不容易,图书发行行业专门有一个术语叫“馆配”,就是图书馆配书的业务,这里面有巨大的黑幕,像我们这种不愿意潜规则的书,能够被图书馆购买,真的是很难得的事情,你一定要珍惜。如果你见到那个图书馆里有帅哥的话,就从了吧。


读者:如果过了五年、十年,您从六哥变六叔、六爷之后,您会退休吗?


张立宪: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读者:现在各个企业都在并购,如果有一天,哪个大的出版商或出版集团想要并购你的话,你觉得你的市值在多少合适?


张立宪:我们的市值还真数不过来。关于上市,我非常严肃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一本书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其实跟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年做《读库》的时候,六嫂把家里的存折给我,是从不到一万块钱做起来的。没有听说一本书是通过烧了几千万的钱做出来的。十年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有钱的机构试图给我们很多钱,但是我确实想不到给了钱我还能干什么,其实还是会干跟现在一样的事。现在我们也没有说哪件事是因为缺钱而干不下去的,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并购、没有上市的计划。


拿钱也不是什么好事,你就欠“钱”钱。你会欠他的业绩,你就要向他汇报,发展速度一旦慢了,投资人不答应,自己也不好意思。可我也许可以知道我们哪一年能出多少书,但真的不能保证这一年就一定能赚多少钱,更不敢说一定能保持什么增速。现在这种状态,假如业绩不好,也不用觉得欠谁的,这样过得挺自在的。所以暂时,我想这个“暂时”可能会时间非常长,我们不准备和资本市场发生什么关系。我们和成千上万的用户有这种关系就很好了。


读者:刚才“读小库”三个字出来的时候,跟我的预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想到您把这个名字设定为给孩子的。我心里面很高兴,因为我也有一个孩子。


张立宪:他几岁?


读者:五岁。但是我又充满了担心,我觉得谈孩子这个话题需要非常专业,要对孩子的心理特别了解。而且我觉得早期阅读这一块,有很多不同的理念,尤其是国外。您为什么要把童书作为将来的重点?在专业性这方面,您背后有什么支持或者什么理念?


张立宪:为什么要做读小库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很多读者都已经当了爸爸妈妈,他们逼着我们来做读小库;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很多读者、很多同行也都是爸爸妈妈,虽然我自己不懂,但是我们可以为懂童书的他们提供服务,我们现在的童书审读团队就都是做了父母的人。我不知道这样回答能不能让你满意。当然,这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可能做错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们有很好的自我调校、自我修正的机制,假以时日,我们的书单能够做得非常的漂亮。我希望您相信这一点,我这种具有浓郁托儿所气质的人,你难道还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吗?


读者:美好的东西那么多,您是怎么确定读库衍生品的选材范围的外延呢?


张立宪:第一,如果说这个东西我看到之后,很想买下来送给朋友,和家人分享,我就会去做。第二,因为你毕竟是从业人员,你会觉得有些东西不做就会出人命。就像大家拿到的《大自然》这套书,当初我在版代公司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是属于我的,就是我的菜,如果不把它做出来,我就活不下去了。


读者:上次我问您《北平笺谱》啥时候能出,您提到没有好的原材料,所以我想借此机会问问,谁能找到好一点的原材料提供给六哥。


有人把我们称为“挂读库卖老六”或“挂老六卖读库”。其实我没那么自恋,也不需要这样的风光。读库一开始刚兴起的时候,确实有高度的人格化,和我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去人格化”,就是“我没那么重要”。


张立宪:这件事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了,这套书应该是西冷印社出过,并且售价也很高。汪家明老师之前经常在办公室爱抚他手中的那套,发出各种感慨。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做这个,我觉得一切都在进行中,我给您的回答,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


读者:作为一个大学生,读一些不是考试的书的时候,时间可能比较紧,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也是一样的,玩手机的时间可能有,读书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多。近两年买了不少书,看完的不是特别多。


张立宪:我们所处的年龄不一样,我现在眼睛都已经开始花了,必须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分配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能就会比你少,因为我还要编大量没有变成书的文稿。但是对于你来说,你这个年龄,我还是建议尽量逼着自己多读一些书。阅读一定要踮着脚尖,如果你读着很舒服,一点脑子都不费,长期这样读下去,也挺没意思的,还是展开这种灵魂的冒险,并且一定要逼迫自己。比如,我给你一个赚三百万的机会你干不干?你肯定会说干,但是我说这挣三百万的机会是需要用三十年读三百本书,才能有这样的本事,你可能就不一定能坚持下去了。所以,还是尽量坚持下来吧。


读者:咱们的物流将来有没有配送至海外的打算?


张立宪:事实上今年我们本来就想拓展到海外,在美国亚马逊开店,但是因为我自己做事拖拖拉拉,没有完成,明年一定实现。海外赤子也是我们非常坚强的后盾,我们未来出国,还指望他们请我们吃饭呢。


读者:做出版看上去很美,但是背后会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我想问咱们在做读库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您是怎么坚定信念,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的?


张立宪:不是做出版有困难、痛苦的地方,做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会有。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年《读库》在互联网上成长的时候,赶上了空气比较好的时代,那时候大家可能善意更多一些,看到一个东西不是我先说一下风凉话,先说几句很难听的话,而是首先选择相信你,支持你。恰好我们在那个时代,十年前完成了基本的用户积累,品牌与口碑的积累,所以到后来遇到困难的时候,基本上大家就帮我们一起解决了。有很多朋友曾经借钱给我,到现在为止,借钱给我最大的一笔是三十万,这个人我却不认识,是杨葵老师的一个朋友。有一年,不是我们自己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结款方迟迟不给我们结款,导致我们资金出现问题,我们又不愿意推迟答应给别人支付的钱,所以就特别痛苦。当我一发布这个消息,杨葵老师的一个朋友,也不认识我,就给他打电话,说可以借给老六三十万,然后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网络风气不是很好,比如说现在大家六百多人在这个空间里头,本来聊的很好,谈的也很好,突然有个人进来撒酒疯,开始打人、骂人、扔东西,大部分人只能选择悄悄地离开。我觉得现在网络环境特别像这样,那些特容易亢奋、撒泼的混蛋们,他们成为声音最大的人,所以我无比怀念当年的那个时光。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是郝广才老师讲给我的。大家知道有一种做法叫“待取咖啡”,就是一个人在一家咖啡馆,买一杯咖啡自己用,他还会付一笔钱买第二杯,但不把咖啡取走,而是等穷人或者流浪汉免费把这个咖啡取走。郝广才老师在台湾想推广一个“待取图书”的概念,假如你喜欢某一本书,你可以买下来,还可以买第二本,第二本当然他会给优惠,比如半价,你买的第二本就会放在书店的待取区,等待买不起这本书的人来取走它。他设计这个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问他,这得要多穷的人才能取?你得设定一个穷或者是富的标准,这样的话我们好执行。郝广才就说,不需要多穷,也不需要多富。因为那些有钱人,如果舍不得给孩子买一本书,他们可以说就是穷人,即使他腰缠万贯。他要来拿这本书,就让他拿走好了。比如李天一或者令计划的公子,就因为当年没有好好读书,他的危害比老百姓的孩子或者穷人的孩子更大,所以,他们是更需要读书的人。你只要愿意买下第二本,只要取走的人是有需要的,那就好了。义无反顾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计较太多。


不得不说再见了。各位,明年见。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