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

作者:莫砺锋   2016年04月15日 00:04  光明日报    828    收藏

  莫砺锋


  1949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专题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唐宋诗歌论集》《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莫砺锋诗话》《莫砺锋说唐诗》《杜甫诗歌讲演录》《漫话东坡》《诗意人生》等。


  光明讲坛3月走进南京大学,本次活动由本报和南大文学院、社科处联合举办。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登上讲坛,解读古代文学经典,与南大师生分享学术思想与人生智慧。现刊登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今天我们讲的是《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首先解释一下“唐诗宋词”这四个字。人们一定知道文学史上的两个专有名词:唐诗和宋词。我们经常把它们合称为“唐诗宋词”。为什么我要变换词序,改称“唐宋诗词”呢?我认为对于这两种文体,都应该兼重唐宋。如果我们只说唐诗,就会忽略宋诗;假如我们只提宋词,就会忽略唐五代词。唐诗虽是古典诗歌的巅峰,但宋诗也非常了不起,宋诗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现在的《全唐诗》加《全唐诗补编》不过五万六千多首,但是《全宋诗》里收录的宋诗接近25万首,数量非常大。宋诗不仅多,而且好。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陆放翁,他们的整体水平并不亚于唐代的李杜。词也是一样,词当然是在宋代才发展到顶峰,但是晚唐五代已经出现了很好的词人和作品,温庭筠、韦庄就是两位非常优秀的词人。更了不起的是五代的李后主,他的词作拥有广大的读者。所以我一向认为,阅读古典诗词,最好是把唐宋的诗与词放在一起读。


  什么叫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通俗地来讲,就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对于现代读者有什么价值。唐宋的诗词作品距离我们最远的有1400年了,最近的也有800年。相隔的年代这么久远,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兴趣呢?这就在于它具有现代价值。我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讲讲我的看法。


  唐宋诗词的审美价值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新诗人艾青说过,诗就是文学中的文学。我们可以模仿艾青的话来说,唐宋诗词,就是诗歌中的诗歌。它简洁、优美,把汉语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多读唐宋诗词,对于我们的写作,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在座诸位不一定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但汉语汉字是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它。


  在座的都是年轻人,大家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写作任务,就是写情书。我们怎样才能把情书写得更好呢?我想有两个基本要求,其实也是我们汉字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一,要简洁,不能啰唆;第二,要优美,不能写得太粗俗。假如我们希望把情书写得很优美,又缺乏写作才能,怎么办呢?借鉴唐诗宋词啊!我们可以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警句摘录下来,镶嵌在情书中间。你的朋友看到情书中有这样的语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多么感人啊!万一哪位同学恋爱不顺利,你的朋友暂时不理睬你了,你需要写一封信去劝她(他)回心转意,唐宋诗词中间也有非常好的参考文本。北宋词人晏几道,我们称他为“小晏”。小晏词写得最好的主题就是失恋的痛苦。比如《临江仙》的上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假如你在书信中间把这两句镶嵌进去,寄到那位暂时不理睬你的朋友手中,她(他)读了之后,肯定马上就回心转意了,因为被感动了。所以我说多读唐宋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用多说。


  唐宋诗词的“言志”与“抒情”


  说到第二重意义,首先要明白唐宋诗词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儒家说的“诗言志”,这在《尚书·尧典》当中就提到了。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的理论。有人认为“言志”偏向严肃、正大的主题,“缘情”则是偏向抒发那些个性化、私人化的情感,把二者对立起来了。但我想,从唐宋诗词来看,“言志”和“抒情”并不是对立的。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间就已说清楚了:“情志一也”。情与志在唐宋人看来是一个东西。比较笼统地解释,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这都是古典诗词所包含的内容。既然如此,那么唐宋诗词的内容就跟现代人没有什么距离了,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递到今天。这些作品仿佛就是现代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我们而写的,仿佛就是代替我们来抒写内心情思的。


  口说无凭,我举两个例子。1984年我毕业留校,在南大当老师,当时系领导要求我们经常去宿舍看看一年级的新同学。有一年的国庆节,我来到中文系的学生宿舍,看到一个身高一米八的云南男孩,站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原来他想家了。佳节来临又离家万里,谁都会想家,这是人之常情。我当时就想,假如这个同学此时想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他多半不用写,只要读唐诗就行。他可以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不可能比王维写得更深刻,更优美,更淋漓尽致了。不只是年轻人思念家乡,不只是年轻人的情感,人到中年、人到老年漂泊异乡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感。1986年我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当访问学者,刚到不久就遇到中秋节。那天晚上我在哈佛的校园里看到一轮明月升到空中,真是浮想联翩。我非常思念留在南京的妻女,很想写一首诗或者填一首词,来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思。可转念一想,何必用我来写?苏东坡早就写过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心中的一切想法、一切感受,苏东坡的这首词里都有,我只要读就可以了。所以唐宋诗词中的好作品,就是帮我们抒情的。它们能帮助我们纾解内心郁结的苦闷,能让我们获得安慰和共鸣,这是唐宋诗词对现代人的第二重意义。


  唐宋诗词来源于生活


  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我非常遗憾地感觉到许多现代人不太懂生活。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但有很多朋友没有幸福感。他们不会享受生活,不会品味生活,不会珍惜转瞬即逝的人生片断。而古人很会生活,唐宋的诗人词人真会生活。那些作品对于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比如说,唐宋诗词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他们热爱自然,而今人往往与自然渐行渐远。亲朋好友聚餐小酌,进了饭店包厢里往往先把窗帘拉上,无视窗外的一轮明月——这真是自绝于自然。我们看李白怎样喝酒。有一次他独自喝闷酒,但是他携着一壶酒来到月下,来到花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场景,多么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与自然的关系多么亲密啊!再举一个例子,韩愈有一首七言绝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做官。春日的一天,他约了张籍、白居易二人到长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上午天气尚阴,到了下午就放晴了。曲江水涨得很满,亭台楼阁与青天白日倒映在水中,两岸繁花怒放。当时张籍前来赴约,白居易却没有来。于是韩愈写信质问他:你有什么事在忙,怎么不来欣赏如此美丽的春光?我想白居易可能会回答自己工作忙,走不开,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去游春时常用来推脱的理由。白居易是忙,那韩愈忙不忙呢?白居易这一年任中书舍人,是正三品的官。韩愈呢,吏部侍郎,官居二品。二品官能抽出时间到曲江赏春,三品官反倒没时间?可见这是借口。所以关键不在忙不忙,而是能否珍惜这样的机会。晚唐诗人李昌符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过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转瞬即逝的。人的一生过得非常快,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这些片断都是转瞬即逝,必须要抓紧,才能仔细品味,仔细咀嚼。如果把每一个有意味的片断都轻易放过去,整个人生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一堆碎片。请大家多读唐宋诗词,像古人那样品味人生吧。


  更重要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美好的人际情感,比如天伦之情,就得到极为广泛、极为生动的描写,那些作品直到今天还让我们深受感动。像孟郊的《游子吟》对母爱的歌颂,像杜甫诗中对儿女的款款深情,都是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又如歌颂友谊,这是唐宋诗词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一类主题。由于唐宋的诗人词人在抒写情感时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来进行的,所以会给现代读者留下极为真切的感受,比如离愁别恨,都是通过环境烘托、情景描述来抒写的,作品中会展现出具体的场景,使现代读者身临其境。我一向认为,唐宋诗词里所展现的离别场景,离别行为,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优美的行为艺术。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送别的呢?他们在离城五里处修一座亭子,叫短亭。离城十里处修一座亭子,叫长亭。短亭、长亭一般是供人休息的地方,十里长亭也是送别的地方。来到这里。送行的人往往会携带一些酒菜,在长亭里摆好,大家喝几杯酒,写几首诗,唱一曲离歌。王维的《渭城曲》,后来被称为《阳关三叠》,就是经常在这种场合唱的离歌。这样的离别过程是悠长的、从容不迫的,所抒发的离别之情也是深厚的,绵长不绝的。我们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想象,李白先是跟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喝酒,写诗唱和。然后,孟浩然走下楼,登上船,在长江上渐行渐远。李白一开始是站在江边上望,望不到了,再返回楼上,楼上的视野开阔,最后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船在江面上越走越远,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意也绵绵不绝有如江水。再看一首宋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送别的地点是长亭外面,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傍晚。第二句写在城门外面,搭了一个帐篷,在里面喝酒。“无绪”就是没有心绪,心情缭乱,因为这是一对情人之间的送别,依依难舍。下面说到“兰舟催发”,船家催促要走了。古人一般是雇船,时间到了,船家催他们走。但是送别的人与行人还在那里“执手相看泪眼”,握着对方的手,看着对方眼中的泪水,话说不出来。整个送别的过程非常的绵长,情感非常缠绵。江淹《别赋》说,离别是使人销魂的情感。“销魂”,就是灵魂受到震撼,受到深度的感动,这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瞬间。唐宋诗词中所写的离别,虽然伤感,但那是人生中非常珍贵的瞬间,是非常值得回忆的人生经历。那么,现代人呢?我们享受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快节奏、高速度,但这样一来,很多离别之类的生活细节和场景都被压缩了、碎片化了,甚至不复存在。我读王实甫《西厢记》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联想。《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莺莺到十里长亭送张生,我们来看她抒发的情感。第一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整个情境渲染得多么优美,她和张生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抒发得多么充分,淋漓尽致。假如现代也有一个崔莺莺,也要去送她的张君瑞,她会怎么送?当然,送别地点有两个,高铁车站或是飞机场。还没等到她说什么话呢,张君瑞就不见了。所以,假如有一个剧作家,写一本现代的《西厢记》,来写同样的场景的话,那么,崔莺莺在舞台上面哪里来得及唱《端正好》,大概只来得及说一句说对白:“呀!张生不见了也!”不仅是送别,还有类似的传书寄信等等,其他的生活内容也是如此。我一直认为,唐宋诗词中描写得非常充分的古人生活中的细节、片段,都是非常有意味的。而这些在现代生活中是缺乏的,现代人的生活粗鄙化了,值得回味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当然,我不是主张我们都回到唐宋去生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办?我们可以阅读唐宋诗词,从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可以把生活的节奏稍微放得缓慢一些,生活得从容一些,尽量细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美感。总之,唐宋诗词会教我们如何生活,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是它们的第三点现代意义。


  唐宋诗词的教育意义


  唐宋诗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在于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对我们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的确,凡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大词人,他们一定是一流人物。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辛稼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作品写得好,他们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这一重意义上,我认为,读诗最后也是读人。读古代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后透过文字来读人。所以唐宋诗词中境界最高的名家名作,对现代人具有人格熏陶和境界提升的作用。


  李杜苏辛的现代意义


  李白李白诗歌中所展现的是一种从始至终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他24岁离开江油,沿江东下。四川江油的李白纪念馆里有一尊很好的李白塑像,塑的就是李白仗剑出蜀、昂首阔步的姿态。这是他的青年时代。一直到他61岁,去世的前一年,他已经老病交加,但当他听到大将李光弼率军前去抗击安史叛军的余部的时候,他又想去从军建功立业。可以说,李白一生意气风发,从未萎靡不振。李白的意气风发从哪里来的呢?首先,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坚信自己的人格、能力,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只有李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请问在唐代的条件下,既没有股市,也没有畸形的房市,他千金散尽,哪里还能来?这句话不是说真的能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是说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李白的诗中不是没有苦闷、牢骚,但最后的基调始终都是昂扬奋发的精神。比如《行路难》,具体描写了道路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到处都无法行走,所以他问:“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诗的最后两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时机一成熟,我就可以施展抱负。李白一生中只有短短几年作翰林供奉的经历,他经常以百姓的身份出现,但他从来不因自己的布衣身份而觉得低人一等,他决不在王公大臣面前卑躬屈膝,相反是平交王侯。总而言之,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羁,充分体现了浪漫乐观、豪迈积极的盛唐精神。李白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他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李白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般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李白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多读李白,可以鼓舞我们的人生意志,可以使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


  杜甫杜甫一生遵循儒家的精神,他是儒家精神在唐代文学中最好的代表,所以钱穆先生称杜甫是唐代的“醇儒”。儒家学说的根本精神是仁爱思想,儒家认为仁爱之心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只要培育好,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仁爱思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部杜诗,其基调就是这种精神。正因为这样,我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深受感动,深深地相信这不是说空话、说大话。诗人在秋风秋雨的夜晚,秋风把他的茅屋刮破了,秋雨漏下来了,床头都潮了,挨不到天亮了,这个时候,诗人居然发下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叫“安得广厦千万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安居房的概念,就是让百姓有房子住。杜甫的伟大情怀就是人要关心他人,要关心社会,特别是要关心弱势人群。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正能量。总而言之,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杜甫生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时代的疾风骤雨在他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巨大波澜,他用诗笔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杜甫因超凡入圣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而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的“诗圣”。杜甫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无功业建树,却名至实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超越。杜甫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他永远是后人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导师。


  苏轼苏轼的思想非常复杂,丰富。他一方面深受儒家淑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则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韧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苏轼热爱人世,他以宽广的胸怀去拥抱生活,以兼收并蓄的审美情趣去体味人生,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兴味盎然,堪称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指南。苏轼65岁那年从海南岛北归,路过江苏镇江的金山寺,自题画像,后面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都是他的流放地,而且越来越僻远、荒凉,他在逆境中的时间长达十年。那么,苏轼给现代人的启发在哪里呢?我觉得,他对于现代读者最大的启示,就在于他诗词中展现的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我们来读他的《定风波》。他45岁那年贬到黄州,不久就开始开荒种地。可惜官府借给他的那块荒地太贫瘠,收成欠佳。于是朋友们劝他自己凑钱去买一块肥沃的地。朋友告诉他在一个叫沙湖的小村庄里,有一块水田要出售,劝他去相田。苏轼47岁那年的三月初七,他在两个朋友的陪同下去相田。田没有买成,途中还遇到风雨,于是他写成这样的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请问这写的是苏轼到沙湖相田偶然碰到的那场风雨么?当然是的。但是这仅仅是写偶然碰到的风雨么?当然不是。它实际上写的是人生途中的风风雨雨。苏轼不但沉着坚定地走完了十年逆境,他还把逆境变成了顺境。他在十年逆境中照样有进步、有创造、有光辉的人生成果。我认为普通人一生中总会碰到困难、挫折。换句话说,你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暂时处在逆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规避这种境地,关键在于我们处于这种境遇时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非常遗憾看到有些青年朋友碰到挫折以后,消极、沮丧,甚至放弃,但苏轼没有放弃,他坚定、潇洒、从容地走过来了,他所写作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人生观的意义,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曾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南渡后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盖世无双。可惜南宋小朝廷以偏安为国策,又对“归来人”充满疑忌,辛弃疾报国无门,最后赍志而殁。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洋溢着气吞骄虏的英风豪气。他以军旅词人的身份把英武之气掺入诗词意境,遂在词坛上开创了雄壮豪放的流派。多读辛词,可以熏陶爱国情操,也可以培养尚武精神。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人生境界的超越。宋词在辛稼轩以前,可以说是偏于软媚的。辛弃疾是一个具有独特身份的词人,他挟带着北国风霜、沙场烽烟闯进词坛,把英豪之气和尚武精神写入词中。辛词始终把报效国家、收复失土作为最重要的主题,雄豪就是辛词的基调。举两个例子。现存的宋词中,寿词多半比较庸俗。而辛弃疾为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却说:“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他以收复失土、击退强敌的报国壮志来与韩元吉互相勉励,这种情怀是何等壮烈。又如送别词容易写得悲悲切切,可是辛弃疾送辛茂嘉的词中说:“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所以说稼轩词始终都是英雄的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年轻人读这类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中华民族很需要这种刚健、向上的积极力量。


  所以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有提升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宋诗词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我认为唐宋诗词虽然距离我们有八百年、一千四百年的距离,但实际上它始终是活在现代读者心头的活的文本,这是它最大的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孙竞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