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本性和借鉴古典:从形式焦虑的角度

作者:唐晓渡   2019年12月11日 10:19  文艺报    2176    收藏

对诗意表现的形式焦虑,贯穿着新诗迄今的历史,其暗中的参照则更多是美仑美奂的古典诗歌。梁实秋曾经认为,所谓“新诗”,就是“用中文创造外国诗的格律来装进外国式的诗意”,对此无论同代人还是后来者多表赞同,但回头看不仅是皮相之论,逻辑上也荒谬不堪。

对以自由、开放为本性的新诗及其发展来说,借鉴古典,正如借鉴外国,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尽管草创期的先驱们因持“全盘反传统主义”的立场,曾一度陷入集体的选择性失明,但随着“诗体大解放”的历史任务完成,激情冷却,由于片面强调“我手写我口”而导致的作品质量的简陋粗疏,也引发了新诗人们普遍的不满和反省。穆木天甚至因此尖锐指责胡适是“新诗最大的罪人”。由此,如何着眼审美的入口和终端,即作品的形式,努力提高新诗的美学品质,渐成诗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探讨新诗可能的格律,在以“新月派”为代表的不少诗人看来可谓重中之重。在这种探讨中借鉴古典,就像借鉴西诗,尤其是后期象征主义一样自然。新诗因此完成了由解放到开放的转变。

借鉴古典是全方位的,并不限于一端。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其实都借鉴了古典。之所以把他的理论和实践命名为“新格律诗”,无非因为他对新诗格律的探索和贡献最为突出。重要的是,即便仅仅着眼于此,所谓借鉴,也应被纳入综合创造来理解。闻氏立足新诗相对于古诗文在语言上的重大变化,参照西诗“音步”提出“音尺”概念,进而主张“诗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的音尺应一样长”,与他在诗意萃取及修辞上杂糅传统和现代,语言上融经典的文学用语与经过了精心提炼、锻造的口语于一炉,必须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闻一多的探索在新诗史上影响深远。像《死水》《口供》这样已成经典的作品,什么时候读,都是极具说服力的文本。我们肯定熟悉他那些深得古典精髓的名句,比如“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等等;而《死水》堪称新诗中的“恶之花”,其据反讽而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在我看来迄今都罕有其匹。当然,闻一多也有他自身的问题。他所主张的那种“音乐美”“建筑美”,恐怕太多受到他一直精研的古典律诗的吸引,虽落实于新诗形式时力求变通,但仍暗含了某种机械性。毕竟,匀称而大体整齐再美,对新诗来说也只是可能性之一,此外还可以有疏朗之美、参差之美、突兀以至狰狞之美等等。别忘了新诗又叫“白话诗”和“自由诗”。如果说“白话诗”的说法使新诗与口语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质询的话,那么“自由诗”这一概念,就反复叮嘱我们关注新诗更多的可能。不能说闻一多对此有所轻忽,但显然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新诗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较之古诗词更有机,拥有后者不可比拟的相互辩证、彼此创生的可能这一根本所在重视不够。他所主张的新格律诗,作为个人实践可谓大获成功,但作为某种范式,其普遍性应该说极为有限。他自己当然不必为此等范式在效尤者那里渐趋僵化,最终获得“豆腐块”之讥负责,但其中所牵动的新诗原理却值得反复探讨品味,同时也不失为今天探讨新诗该从古典那里借鉴什么时,足可记取的某种历史教训。

总之,新诗可向古典借鉴之处多多,但无论怎样借鉴,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本性,而这种坚持,必须落实到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上。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共识积累而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形式系统,很好很高级,其间自有其原理,然而却并非新诗的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来强调二者的根本区别:对古典诗歌来说,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先在的,而对新诗来说却永远是有待发明的;前者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后者的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我不知道新诗的原理是否更加永恒,但我知道,闻一多之后,所有试图从体式上固化新诗的努力,无论是七行体、八行体、九行体还是十二行体,其有效性和影响力,几乎都从未超出过企图者个人的范围。

自由是新诗的灵魂,而“保持住与自律之间危险的平衡”则意味着,那种认为“自由”就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观点,恰恰是对自由的一种误解甚至是扭曲。当然,自由首先意味着不遵从既定之规。古典诗歌会同时从诗意和格律两方面对一个诗人提出要求,不但有硬规则,还有潜规则。像《死水》中表现的那种激烈的意绪,那种审丑的维度,在古典诗歌里是要被判犯规出场的。受传统“诗教”的影响,古典诗歌讲究的是“温柔敦厚”,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风格倾向优美,处理的意绪越激烈,就越是要求限制,而它那一套规则也确实有助于作出限制。但新诗恰恰首先要冲破这些限制——并不是说要取消一切限制,而是要化限制为节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遵从的是某种既定的外在约束,后者遵从的则是一首诗自身表达的内在需要。不错,没有人能告诉我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些都是我的自由;然而,只有我听从一首诗表达的内在需要,为其发明出它自身要求的形式,使意象、语义、建行、节奏、声音、色彩、调性等自成一个彼此呼应、独一无二的有机整体,我才算正确、正当地行使了我的自由。所谓“自由”,在此意味着,也仅仅意味着美学的挑战和责任。

如果说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的不同决定了新诗和古诗的根本分野,那么,必须为一首诗发明出它自己的形式,就构成了新诗的难度所在。除此之外,二者的相通之处可谓多多,技艺上更是如此。比如古典诗很讲究炼意、炼字,新诗要不要炼呢?当然也要炼。“意”不必说了,字、词相通,并无妨碍;更重要的是还要炼句、炼篇、炼音韵,所以才难。之所以要“炼”,避免惯性的表达只是表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音、意之间存在着广阔的模糊或者说灰色地带。炼,就是要鲜明地突出那该突出的,以照亮并牵动那些不得不仍隐身幽暗的部分。所有的“炼”,都指向精确而又不止于此,其进境是某个语词,某个诗句,可以像一把非它不可的密钥那样,打开一道门以至更多的门,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审美空间。这样理解精确性肯定无违古典诗歌的要求,但据此而言“简洁”,就有微妙的差别了。新诗的简洁无关长短,而重在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当然就是北岛那首著名的“一字诗”《生活》。这样的诗在制服化了的古典诗歌语境中是不能成立的,但在新诗的语境中却不仅可能,而且可以很棒。一个“网”字集词、句、篇于一身,像点穴一样,击中我们那被种种无名的力量所笼罩、所纠缠,百般艰困下无助且无力的痛点,又如涟漪层层漾开,扩散到生命的全领域,并从沉默中唤起我们反抗、挣脱的意志,如此高度概括又如此惊警,不亦棒乎?就其实质而言,此诗不妨说与号称“汉诗之祖”的远古民歌《击壤歌》《弹歌》等一脉相承;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妨说,所谓“新诗”,正是汉语诗歌向其自身精神源头的回溯。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