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纯粹诗人的名义给诗歌命名——蔡建旺诗歌评析

作者:陈啊妮   2023年08月10日 16:07  中国诗歌网    200    收藏

蔡建旺是个创作欲望强烈的诗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诗歌情感的多汁和精神的重量,以及他对世界认识不竭的惊奇,和力求往深处叩问的力量。因此,读者能够从中读到的,是一种已然艺术化或诗性的情感、经验和智识。诗人可以仰望天空,也可以潜伏于低处,更善于与周身的万千事物,默默对语,进入属于诗人自身的幻化状态——复杂的感受力,从而让他的诗具有既明亮又神秘的语言纹理。诗人是至诚的,热切的,但所表达的个人灵魂的关切,又是审慎的。我们不但为蔡建旺诗歌的完整性所欣赏,也为他的描绘与叙述的精确性所叹服,我想最为重要的,是诗人不是为诗而诗,而是生命意义的倾诉,个性化的感受抒发和灵魂体察。当然他不可能满足于对事物浅表的认识或大众的普遍认识,从普泛的人类感受中提炼属于诗的原料,可能是诗人在真正下笔之前做得最多的,这当然不仅是思想和艺术境界的问题,针对一首的切入方式和打开节奏,也都是他小心掂量过的,所以,我能从诗人看似信手拈来的题材上,感觉他笔锋的微颤和进退踌躇——冷酷的现实观感和艺术美感经验的对峙、又平衡的一种游戏。蔡建旺诗歌的“分寸感”,把握事物矛盾的端持的水平,而暴露生活和生命鲜润传奇的一面,也应是一大特色。


比如《身处波澜不惊的大海》,写的是词典中的大海,是生活中的大海,也是生命中万千形态的另类大海,诗人的任务,不是把我们日常所见复述一遍,而是他把通过心灵所观察的“意象中”的大海,很真诚地告诉我们:


“与我想像的

与我看到的其他大海

并无不同,并有秘密的通道

一样深不可测,一样

纯静湛蓝,一样

波澜不惊。”

——节选自《身处波澜不惊的大海》


再看《失语》这一首诗。针对一张白纸,诗人展开了一系列思考,每写一行,就是一次诗性跳跃或深入。诗人没有苍白地“说理”,他只是带着语言一步步掘进,或被语言自身推动着一层层感动。诗人是从一张白纸上“起跳”的,又是从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折叠”而生发疑惑的,但全诗荡漾着一种活力,一种“痛又快”的折磨和追问,直至“失语”。这里的“失语”,并非思虑的中止,而是默默然宇宙观的一种自然寂静:“一句沉默/点燃多少次/化为灰烬/或者/撕开/或者接近真相”,抑或是短暂的一种妥协。从这首诗中,我始终被默默无声所笼罩,包括“一个人/在热闹的/渲泄的人群中/在黑夜/熄灭多少根烟/或者/回望多少年/才能让寂寞拥入怀中”,诗人“追求”的也是那种“孤独的自由”与“难言的空寂”——寂然无声也是一种声音,但是诗的声音;失语也是一种语言,但是诗的声音。从这首诗中,我感觉蔡建旺对题材的取舍,不是应景式的,而是那些值得经由他作诗化处理的事件,但又不是浮光掠影般呈现,而力求占据事物内在的节律,去观摩,去扰动,让自然的本质在一首诗里醒来。《失语》就是“春天来临了,那个前夜”,诗人发现了岁月倥偬和万物荣枯,无言以对。


蔡建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对视和互语的关系。同样,诗人追求的,并不是故意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而是貌似漫不经心的“揭示”。人与自然之间一旦处于相望状态,诗就有可能到来。如《在迷雾中,望见清澈的自己》,诗人沉入或透过雾气看到的,并非当下朦胧的乡野,而是“当年乡村图景/以及当年的嫩嫩的柳树”,后来,诗句发生了神奇一跃:


“绿了

悄无声息

一阵阵风,吹过耳际

吹过身体

我,听见了,自己的

问候,寂静的

对话,安祥的

我,望见了,内心的

视野,辽阔的

思想,澄澈的”

——节选自《在迷雾中,望见清澈的自己》


穿过迷雾,诗人回望过去,看到昨日的自我,“雾”在此如回忆之幕。迷茫的现实和澄明的过往,在此有一种巧妙的对比和互衬关系,如一把锋利的腰刀放置于黑色鹅绒布上。而往日之澄明,正是因为当下之迷茫,一步步从内心折射出来的。正如多年后,我们突然明白了谁说过的一句话,发生的过节,某个结局,不都是必然的吗?蔡建旺写了许多借自然物之身寄托自我、为“我的经验”命名,也为物、为自然物像命名。如《给一片落叶写一封信》,诗人看到那片落叶的瞬间,也仿佛观照到了某种命运:一种难能融合到炎凉世象中的卑微。诗人的可贵之处,不止为物提供了本真自然的美的形态,更将之作了陌生化处理,使之有了喑哑的呼吸和纯粹的情绪——需要诗人平素的留意和反复观察,在某一瞬间,抵达物的心脏。

蔡建旺诗歌的迷人之处,不可忽视他向“现象”打开又能统揽入怀的能力。现象可能来自自然,或人世间,但诗人更多关注的,是他独自相处时,对自然突然的感动。这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繁忙于日常工作,整天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应冷静、客观、稳妥,脱离“诗性”是他的必然选择;而只有在工作之余,或奔赴某现场途中,才能和自然之事物“面对面”,此刻他是一个诗人,或在一瞬间,他只属于诗。比如《致“我们”:思想的雨滴》,很可能就是诗人行进中的“灵光乍现”,他看到了天空和远处的“雨”时,却想到“卑微的/善良的/坚韧的/思想的雨滴”,诗人为何把“雨”和“思想”嫁接?对于读者,会永远是个谜,但对那一瞬间的诗人,是明晰的,他迅速洞穿了两者,并发现了“思想的雨滴/一滴一滴/坚实落在西湖/激荡成/"我们"的思想/蔓延/以苏堤白堤杨公堤的长度/默默陪伴城市向好成长”。说实话,“思想”这个词在一定的时代语境里是个冷硬的敏感词,和落入西湖的雨水,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诗人乘坐G7568次高铁的那一刻,脑中“下雨了“,如同一场温和的思想风暴——或许,我们有机会更接近于这首诗。

诗人很衷情于沉静,这在他好几首诗里,皆能看出端倪。也许独自一人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他的内心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从而开启他精神深呼吸模式。诗歌此刻会成为最好的慰藉,和心灵最佳的松驰,也是绝妙的“伴侣”。他此刻只想静静的,万物静默,包括他自己,放匀呼吸和心跳,卸下一身担负和装饰。《沉默的》这首诗,也只有理解了这一背景后,能让我们一窥诗人的“难言之隐”,也折射出一种复杂情结:


“高处的月亮是沉默的

飞行的飞机是沉默的

远处的建筑森林是沉默的

奔跑的高铁是沉默的

身边的绿色植物是沉默的

欢唱的鸟群是沉默的

露台的铁铸楼梯是沉默的

花园的流水和鱼是沉默的

客厅的电视是沉默的

书房的书本是沉默的

此刻。离地近百米

我也是沉默的

周遭是沉默的

内心的汹涌

是沉默的”


过于简单的解读诗人忙于日常公务,而企求宁静,就忽视了蔡建旺的诗人身份。沉默,是他心灵对万物的投射——正相反,所有那些事物,没有一样是“沉默的”,它们在鼓噪、跳跃、闪烁和膨胀,沉默在于诗人的内心,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一种“对峙”的态度。在另一首诗《四月,请让一条路开口说话》,则是蓄存于诗人心口的“吼声”,但仍是“让沉默覆盖沉默”。从这首诗,读者领略到诗人激越的一面,语言尖利的一面,但并不失态,而是一如既往的准确和扎实。

蔡建旺的诗,绝大多数写的是家乡的山水人情,但他的诗总能从凡俗的“乡愁”气息中走出来,而呈现勃勃生机和活力。可以判断,生活和工作中的诗人,可能也是个干劲和冲力极强的人,还可能表现出亲和和风趣。《城市阳台,瞬间成为悬崖》是一首很特别的诗,他站在“城市阳台”上,凝视瓯江之水,突然产生的幻觉:


“在此刻

风停止喧哗,潮水停止喧哗

我孤独地凝视着这辽阔湖面

对面的群山却呼啸而来

在此刻

城市的建筑在迅速撤退

城市阳台

瞬间

成为

崖”

——节选自《城市阳台,瞬间成为悬崖》


应该说这不是简单的“幻觉”,城市和乡野的“对崎”。城市的疯狂生长,必然会遭至自然的一种“挤迫”,而这也只有诗人,尤其是立于城市阳台上,悬空俯视或对望,会有一种自然力“呼啸而来”。这是诗人近于梦幻的体验,也是一种“灵感”,但让人心惊。

我们通过读诗,一步步加深印象的,是诗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尤其是作为激情的诗人的可爱好玩的地方,诗中有常人的爱,恐慌和忧郁,也有常人对岁月时光的感喟——但他从中提炼了诗,用心写成了诗句。《献诗系列: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咏叹,以及生活和诗歌间特殊的关系,生活的庸常是损伤并冲淡诗意的,但内心的丰饶能拯救这一切,爱能让诗性生长:


“朴素的爱人,今夜,我在深圳一次次

想起家中花园,我们种下四季花苗

他们商量在阳光和雨水伺候中

如何各自交替成为四季的王”

——节选自《献诗系列:生活》


诗人甚至为“女神节”定制礼物而写了《如何在女神节定制礼物》,可见其性情开朗和活泼,亦反映到诗行中的夫妻生活乐趣。这样的题材入诗,当然是一种历险,弄不好会流于俗味陈述或段子式幽默,但蔡建旺牢牢锁住诗性的框构,让生活的微澜自行消解,不唯情感,更看重连贯的智性和跳跃的细节,既维系了总体的不露声色和沉着,又插入了突然的迅疾和意外、“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寂静和晕眩:


“怎么让

爱人满心欢喜定制的礼物

给门口两双女鞋

颓废的、风尘仆仆的鞋

上鞋油,搓个澡,亮精神

然后,热杯牛奶

安静做个听众

欢喜地聊上一晚,把黑夜拉长”


诗人是写实的,又是写虚的,这种虚实兼容的况景,正好布置爱情,或夫妻间相濡以沬的吟述。


蔡建旺的诗屡屡出奇,得益于他天然的个人化诗意空间的构筑功夫。《我的黯淡,比星光更灼人》,正如前述他对“沉默”的“偏爱”,他又把整个身体浸泡于黑暗。和“沉默”的定义一样,我们反复读这首诗,也希望从中探究“黯淡”的更深更远的内涵——也许这是读诗的意义,如询问和打量,和一首诗“面对面”,而诗人是侧身一旁的观望者——多么有意思的事,能参悟到这一点,是读者的快乐和兴奋,仿佛他能够在这首诗身上动手动脚似的。俄顷,诗中的“我”,会成为读者本人:


“院子是黑暗的

植物是黑暗的

静寂是黑暗的

声音是黑暗的

离地一百米。我站着

或者坐着

我的黯淡是光明的

我,黯淡有光

手中的火苗,在黑暗中

引导。远方的星光说

我的黯淡比星光更灼人”


如诗人写到的沉默,也是一种声音,这里的黑暗,也是一种光。这当然是诗性逻辑,却又有几份哲学或逻辑内涵。蔡建旺忠实于生活本真,但又更倾向于从更高更远处观望生活,企图从外在的寂静中听内在的涛声和鼓点,从迷茫昏暗中拨出光点和火星。这首诗中诗人“离地一百米”,很可能处于高层楼宇的阳台,在这样的高度看外界、看街面巷道、看人流,他描述的“黑暗”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比如,当“我”一层层从高处走下来,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亮光和嘈声,及至地面小区花园,可能正在举行灯火游园活动,但在高处怎么就看不到呢?因此,从蔡建旺诗中,我们经常能读到一种假象,或真相,两者也是兼容互换的。值得注意的是,蔡建旺从来不想通过一首诗,明确告诉你黑与白、美与丑、真与假,他更感兴趣于引发读者自觉叩问,启迪超越经验的审美想象,所以读蔡建旺的诗,尤其要关注其隐喻和转喻的部分,以及他的欲言又止,说了一半的话,他的突然沉默和转身消失。比如《每一步的坎坷,都心存敬畏》,诗人漫不经心的叙述,其实一步步巧设“心机”,如把读者带入“迷宫”,又能让人处处留连而不焦虑于返途。这首诗应是诗人真实的一次或多次经历,却揭示了生存和生活的核心,流留于光景的同时、也正是每一个征夫的归程。可以说本诗挖掘了语言幽暗、无声但纤敏的原始力,或“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发现:


“今夜,有小雨

加上封道。告别老兄

我独自前行。山城

愈来愈美好

我知道直径五百米

却找不到出路

迷宫中,我发现

每个城市的美好

就像今夜

每滴细雨,吻过

我的脸颊

我有多欢喜

回家的路上

一颗简单的心

把夜路走好

把自己安全送回家

泥泞的路上

我感觉到大地的

真实。一步一步

坚实地走过。哪怕

都是湿润的

泥土。这一路上

我只有一个信念

每一步的坎坷,都心存敬畏”


如一个人平平安安过一生,如果意识到了“敬畏”,危险自然就会少很多。


蔡建旺诗歌往往能够给予读者不一样的东西,或更新一点的内涵,积蓄在他内心的,是另一种酸甜苦辣,可能很现实,也很骨感,但他必要“诗化”它们,用一个纯粹的诗人的名义,面对复杂的生命体验、生活观察,努力探寻语言的奥秘,退居幽静、孤独和黯淡,还原一切事物的真相,给诗歌命名。



2023.06.07于西安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5.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6.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7.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