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从复旦到《诗刊》再到留美博士

作者:施玮 花语   2016年08月22日 08:30  中国诗歌网    7667    收藏

[编者按]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同时也是诗人。她们以柔软细腻的诗心,勾勒着生活点滴、倾诉着爱恨情仇。她们用人生来膜拜诗歌,也用诗歌温暖人生。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国诗歌网最新推出“女诗人系列”访谈,带你近距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风景。欲知“女诗人养成记”,请随我们一起,探访她们的生活现场,感受她们文字中的温度。


[往期精彩]请点击:

【“走近女诗人”系列访谈】合辑


“走近女诗人”系列访谈 【第7期

Wei Shi 施瑋_副本_副本

施玮


施玮(诗人主页)学者、博士, 诗人、作家、画家。祖籍中国苏州。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96年底移居美国,先后获硕士、圣经文学研究博士学位。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国际日报》文艺部主任、《世界华人作家》副主编、美国克鲁格出版社副主编、兼任广播电台主持人,曾任美国《OC》主编。

八十年代开始在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国际日报》、《蔚蓝色》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歌小说、随笔评论五百多万字。作品入选多部选集,获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第一名等文学奖项。出版作品十五部。在美国举办多次灵性艺术诗画展,画作多次发表并被收藏。主编《胡适文集》、《灵性文学》等丛书。与音乐家合作歌剧《驼背妇人》、交响诗《基督颂》、合唱组歌《主爱中华》等。在中美及欧洲讲学,倡导并推动“灵性文学”创作。2016年出版的教会历史长篇小说《叛教者》是灵性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补天之作”。


美国华裔作家虔谦

施玮既是画家,也是诗人,又是思想者,我不知道诗、画与灵思这三者哪一个先在她的生命中启动。不管怎么说,这三者在施玮的诗中是如此美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施玮很强调创世之初神吹入人体的那一口气。读了施玮的诗,可以这么说:神吹口气,人活了;灵吹口气,诗活了。这口气不只是人气,从本源和深层里讲,它来自神,它就是当初神的那一口气的生生不息。受到这口气的激发,施玮的诗是如此的情感喷薄,灵韵跌宕!

不论是诗,还是散文,甚至小说,施玮都展现了非凡的语言能力和至美的文字。施玮诗歌语言的逶迤唯美,除了她个人的勤奋和天分外,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染濡之功。从她的长短句里,可以闻到宋词的体味。

一部《歌中雅歌》,如此唯美,又如此厚重。施玮的诗,总是试图透过事物(无论是原野上的柏桦林,还是万年前巨礁缝隙中的水草……)的表层,窥视它们的内核;总能从人的躯壳外面,触摸到它里面的灵动。《歌中雅歌》超尘脱俗的卓越处,就在于她的性灵和谐,她的文字、图画、信仰、哲思、灵性在诗界面上奇美的水乳交融。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这些诗不仅仅是出于一位不凡的才女之手,这些诗里,实在是有太多的神来之笔。 诗中的诗,《歌中雅歌》,无愧其名!

QQ图片20160812173011

QQ图片20160812173108

施玮的画

花语:作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最初的诗刊编辑、移民美国的著名学者、诗人、画家,您写过大量的优秀诗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最初喜欢的诗人有哪些?

施玮:我因为受奶奶的影响喜欢昆曲和古诗词,大约1981年前后得到一本白香词谱,开始填词。那时一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都是宋词,我有一本开本很大的《词综》是我学生时代的心爱之物。八十年代中期受朦胧诗人影响开始写现代诗,当时比较喜欢北岛、欧阳江河、杨炼、宋渠宋炜等的诗,还多次配乐朗诵过舒婷的爱情诗。后来到九十年代和宋炜成了哥们,又在洛杉矶多次接待舒婷夫妇,相谈甚欢,感觉仿佛是青春因着诗歌和诗人们永远留在了身边。最喜欢的外国诗人有里尔克、圣琼佩斯、托马斯等的诗歌。来美国时带着他们的诗集,后来学好英文并在美国读书后,重新阅读他们的诗以及了解他们的人生背景,让我发现了许多自己过去误读与漏读的层面。在我不写诗的日子差不多每一二年都会重读他们的诗集。美国的女诗人,我还是最喜欢伊丽莎白·毕晓普,我为中国的杂志译过她的诗,她诗歌中的精美细节和朴素的语言令我惊叹,也有不少的学习。


1995年施玮和陈琛、晓音在清华园

1995年施玮和陈琛、晓音在清华园

花语:时间的磨刀石已经把您从最初绒毛翻卷的少女,打磨成闯荡江湖跨越小说、诗歌、绘画、宗教的学者博士。想必您发表的作品不计其数。还记得处女作发表的时间吗?诗名是什么?

施玮:早期都是发表在中学校报、扬子石化厂报等,目前有留存的最早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处女作是:1988年写的,发表在1989/4《湘湖》上的“这样的日子”,同年1989/8 在《诗刊》发表“走在阳光里”“晨醒”;1989/9 在《诗人》发表“桃花”;1989/11 在《人民文学》发表“关于玫瑰”。当我重新来读这首记录青春的诗歌时,我仍然有着那时的激情。



《这样的日子》


在这样的日子里诗神跨过了三十岁

在这样的日子里句子苍白伫立

在这样的日子里爱情被雨淋得狼狈

在这样的日子里没有人参加我的宴请

这样的日子不需要情感

这样的日子不需要语言


在这样的日子里往事如远处蹲伏的猛兽

在这样的日子里需要控制每根神经的每分悸动

隔绝与外界的一切交换不付出也不索取

立于自己影子的对面调集兵马守护灵魂

这样的日子最佳状态是等待

活着和死去的真假难辨

越狱的心跳在旷谷回响

惊惶失措我躲进那蓬黑色的狐尾


这样的日子禁止血液流动

这样的日子时间在头顶爆炸

这样的日子我剪贴成墙头的雕塑展

我们大家都是膺品

而真理由于雇不起律师上了被告席


这样的日子天空依旧蔚蓝

这样的日子竟仍有太阳不动声色地悬着


这样的日子该有个结束

让我用青春买张单程车票

写于1988年


1984年施玮 (1)

1984年的施玮


花语:“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句圣经里的话,无疑在肯定上帝的无所不能,据我观察,不少诗人在自己的诗中引用了它。作为基督徒,圣灵对您的艺术创作是否有非凡的意义?

施玮:信仰上帝以后,圣灵内住在我的心里。我不再如过去一样等待或焦急地寻找一种未知的灵感,而是去努力藉着祷告,进入与上帝之灵在我心灵密室中的相交。进入一种与神的同在中,进入圣灵中,与自己、也与天地万物相交,然后用笔记录我在灵的层面中的所见所闻和启示。因此,成为基督徒之后的艺术创作更安静,也更喜悦。不是我要创作,而是被圣灵带引去发现一个个新的世界。创作什么,怎么呈现,不再是完全受自己掌控,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像台打印机,对自己笔下呈现的文字和画面感到诧异和惊喜。但也不是完全是被动,更不是无知觉无感情的机器,这是一种很难简短说清楚的全新的体验。希伯来文中,“灵”是风,是气。于是这“气”住在我里面,就如同将天地万物带入了我之中;而我又被这“风”融化,成功地弥溢出“自我”,自然地与天地相交,抚摸万物。我的诗歌也就可以更自由、更纯粹、也更真诚和和谐。



QQ图片20160812173041

施玮的画



花语:您毕业于复旦大学,又在诗刊当过编辑。照一般逻辑,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切都将按部就班,很安稳。但您后来去了美国。哪一年移民美国的?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对您是否有影响?

施玮:1996年底到了美国,文化差异在外表生活中对我影响不算大,我出生在上海,和丈夫在中国时的生活就相对西化。但两个国家的内在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价值观有比较大的差距,美国比较强调个人的价值、与责任,中国更强调群体的。美国的普通民众不太关心“世界”,对本国政治的关心度也最多只在选举年,大多是“过日子”的状态,所以我常说美国是个大农村。我一到美国就到了华人很少的中西部,中国人当时从电视中比较了解的纽约其实完全不能代表美国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文化。这一点,对于刚从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来的我,很不适应,因为那时我们在北京混的诗人们其实是不知道怎么“过日子”的。我重新开始学习让心思、意念、感觉都回到原初,安安静静、平平常常地过日子,重新进入学校。在新墨西哥州的十年,如炼炉去除了我的浮躁,洁净了我和文学艺术的关系。也是在那里我开始学习绘画的。


919527193090438968


花语:听说您上过神学院,和您上过的复旦大学相比,哪一个您更喜欢?为什么?

施玮:我上复旦大学主要是学习文学的写作和批评鉴赏,在学习和创作实践中都比较偏西方文学。学习文学到一定时候其实是不可能回避哲学和宗教的,文学的内核是人性、人伦与人观,所以学习西方文学学对基督教没有深入的了解,其实是只能学到皮毛,甚至产生极大的偏误。我是为了文学进入神学学习的,研究圣经文本。但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神学的魅力远远大于文学,虽然学习期间也有继续文学写作,但相对较少。直到学到博士阶段,因为是做旧约文学的汉语处境化研究,才终于完全打通了神学与文学的通道与经脉,对于圣经文化与中国文化内在关系和分歧点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至于说到学校,我还是喜欢复旦大学,因为那里有我的青春和爱情。



2003镜子与咖啡

2003年,镜子与咖啡


花语:您的习作,画中有画、画里套画、绚丽多姿、暗含隐喻。您是从什么时侯开始画画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施玮: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了,最多练习的地方就是学校和教室的黑板报。1997年起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艺术学校学习油画创作。我曾在美国洛杉矶、圣地雅歌等地,和中国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举办多次个人灵性艺术展。画作也多次参加中美各种画展,被美国、欧洲、台湾、中国等地个人及展馆收藏。美国《洛杉矶时报》《国际日报》《世界日报》等世界各地媒体,都曾刊登施玮画作的专题介绍和评述,也曾被邀在哈佛、剑桥等中外大学讲座灵性艺术创作。近年我也开始尝试诗歌和当代艺术、视频和装置的融合。今年完成的施玮灵性艺术装置《穿过十字架》是我比较满意的,是一种神学思想和诗学语言的视觉艺术呈现,并且和我的去年秋天个展中做的《释放喜悦》一样,提供了很高的观者参与度。

中外画家中我最爱凡高,简直是迷恋了。莫奈我很欣赏,却无法走入。

但我还是认定自己是诗人,然后是作家,而画画只是爱好,可以说是上帝给我的一个玩具。



QQ图片20160812173055

施玮的画


花语:听说您还写小说,都出版了哪些,外界评论如何?

施玮:长篇小说出过四本,1997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柔若无骨》2002年和2013年又两次修改后再版,因为各种原因换了书名:《柔情无限》《世家美眷》。小说“承载了一个苏州陆氏状元府家族五代的衰败史。作者落笔在美眷中,写的主要是一个女性世界,然而仍展现出了整个社会百年的历史变迁,人民离乱疾苦的悲惨命运。”小说作为家族小说的一个代表,不仅在中国三版热销,在《国际日报》上连载时也获得了海外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放逐伊甸》是灵性文学丛书的唯一长篇卷,写九十年代初,聚在北京的一群诗人当书商的经历。在2008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获得海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评论,是当代文学救赎叙事的代表作。历时八年仍然的学者和评论家在研究此书,有文中说:“但细读这部2007年的小说,与2014年的现实语境中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相对照,不禁要问:“知识人”的种种精神的“回归”,灵魂的“救赎”,真地实现了吗?……《放逐伊甸》中的这群“知识人”,在21世纪临近的大时代承受了同样的焦虑。他们与“金钱叫嚣着诗歌,名利浸染着文学”的现实狭路相逢。“上帝死了”,他们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被灵魂中那些非理性力量引导着”,在虚无中前行,经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不仅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红墙白玉兰》,获得台湾评选的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第一名。美国华裔学者评论说:“施玮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和哲思者。《红墙白玉兰》既有着小说的语言,又充满了诗般的意象和思想的纵深。全书处处是思索和感悟的珠玑,它情景交织,连对物的描写都丝丝入扣。”

2016年美国南方出版社刚刚出版的32万字长篇小说《叛教者》, 是我的用十多年时间,以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收集资料并学习,从而打造的灵性文学代表作,是一部非虚构小说。着眼于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斑斓多姿的宗教人物的长轴画卷。被评论家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部“补天”之作”。


叛教者封面-繁


花语:您早年做过诗刊编辑,后来为什么离开做了别的?

施玮:我担心做诗歌编辑久了,自己会失去对诗歌的独特审美,和创作语言的独特性。之后我做了一段时间书商,编辑出版了《胡适文集》等,然后很快就随丈夫出国留学了。


花语:一个优秀艺术家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您认为?

施玮:诚实、敏锐、独立思考、知识贮备。今天这是一个跨文化、跨种族、跨学课、跨领域的时代,说起来是先进的,是后现代的,其实在也回到了古老的原初的。所以我认为在今天一个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出应该是个在知识和表现手法上都更跨界的,更全面、多重性的。

作为作家应该打破文体的框架,一个艺术家与画匠的区别其实也在于你的思想性和阅读面。我希望自己在文学、艺术、音乐各方面是能够自由通达的。我说过自己是“画诗”,是“写画”,我在海内外都进行了个人艺术创作的展览,每次都是集画展、诗朗诵、学术演讲,影像、甚至歌剧演出等我的创作为一体。今年(2016年)6月初在美国大华府上演了我与音乐家合作的《基督颂》大型交响合唱诗,历经七年,终于上演,当台上一百二十多人的乐团、歌唱家、朗诵表演家、诗班,将我笔下的文字演唱出来时,我感到了音乐与诗歌结合的震撼。我和千余观众一同起立鼓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作者,我为艺术鼓掌,为上帝鼓掌,为自己能够被上帝和艺术选中,成为一个美与光的管道而感恩。

所以我觉得一个优秀艺术家还应当有敬畏与感恩的品质。


QQ图片20160812173049

施玮的画


花语:目前您对绘画创作已到疯狂状态,与诗和小说相较,您是否更喜欢绘画?

施玮: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最喜欢诗歌,但一生已经写了那么多诗,我觉得需要重新来构架一个诗歌新王国,但目前还在打基础的思考和阅读阶段。我的小说创作化了更多时间,我在美国生活的日子大多是写作,在中国北京宋庄工作室主要是画画。画画占我的时间很少,但画画确实是我最放松,也最自然的一项创作。


十一

花语:听说您在北京宋庄有画室,对宋庄和那里的人,印象如何?

施玮:我在北京宋庄画室时就是埋头画,不太在意屋外的人和环境。不过总体印象很好,很自由,想不见人就不用见人,想见人时就有许多正好也出来透气的艺术家。吃东西和买画材都很方便,也有艺术品味相投的人,一切都足够好了。

也许是宋庄聚集了最多为艺术做梦的人,我在那里感受到了九十年代初的那种超现实的感觉,仿佛整个宋庄有一种不属于这个商品时代的气息。虽然我知道这里也越来越被商品化了,但这种仍然浓郁的纯粹的、青春的、艺术激动,仍使我每次一来到这里就会进入疯狂创作,有时二三周画的数量超过我在美国一年画的。当然风格略有不同,在美国画得比较慢,思考性强;在宋庄画得激情,直觉性强,在高速度中也极大地释放出创作的自由。


1990复旦校园

1990年于复旦校园


十二

花语:与现在相对开放的人文环境相比,火红的80年代,校园里的的爱情是否更隐秘,低调,含蓄?能否说说您复旦大学校园里的青春和爱情?

施玮:八十年代末我是在一个化工学院,学习化工机械,我们班里有三个诗人,一个是我,另两个是男生。其中一个一直是我的保护者、铁哥们。另一个有过短暂而朦胧的“爱情”,也就是单独去看过电影。那时学校教务主任带着人天天拎着大棒子,在校园里转。我们去看电影,都是分别出校园,走在马路两边。回来时需要爬学校的大铁门,当时他是足球队的,我是校排球队的,都身手敏捷。不过一年不到他就因为在中学和朋友一起偷听敌台(美国之音和良友),被定为反动团伙,遭公安局拘捕了,其实也就是调查吧,八天后放了出来。父母就坚决不同意我和他来往了。当时我还不懂爱情,也就很快算了,之后一直有点觉得对不起他。但二十多年后,我们老同学见面时,我发现幸亏没有在懵懂的岁月确定爱情,他成了一个完全不适合我的人。

在复旦大学是九十年代初,已经比较开化了,我在读中文系作家班。那时我已经成熟了,也爱过恨过了。在复旦我遇到了两个自己喜欢的男生,一个最终有缘无份,一个成了我的丈夫。与他俩的感情和故事都融在了我的获奖小说《红墙白玉兰》里了,当然进行了艺术虚构。其实也是让小说替我出轨、替我挣扎,令我终于可以解脱。写《红墙白玉兰》时,我正在神学院读心理辅导,所以运用了心理分析和辅导理论,是借助小说写作进行了一场长达近一年的自我心理辅导,没想到这书后来也帮助了许多人。只是小说写完和的科系也转了,虽然学了不少心理,特别是婚姻辅导,但最后选择了圣经文本的研究。


red123

施玮小说《红墙白玉兰》


十三

花语您移民美国很多年了,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元旦春节,是否会想念祖国,对您来说,祖国是否是一种情节?

施玮:都说人一出国就开始爱国了,事实还真是如此!我到美国半年后就开始写我在北京的生活《放逐伊甸》,似乎就是要让那些人和事继续活在我面前,之后我又不厌其烦地将小说改了七遍,其实现在看就是当时舍不得故国的味道离开我。2002年起开始了网络诗歌热,原《女子诗报》的晓音联系到在美国的我,我开始借着网络恢复与中国的诗的连结,03-04年我因此写了大量的诗,一直写到09年,出版了我自己的诗歌全集《歌中雅歌》,获了台湾的辛亥革命一百年的诗集奖。我觉得是写尽了,之后基本不再写诗。重新进入神学院读博士。



201225181432314

歌中雅歌封面


我现在不常会在佳节思乡了,因为一是美国没有过中国节的气氛,二是来到洛杉矶后中国人实在是多,三也是因为现在一年大约有三个月以上我会在中国。但思念祖国的心思却潜入了更深层,在我的博士研究和现在的学术写作和文学创作中,我越来越多致力于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思想作品的学习与分析,并希望借助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两大古老文学的比较,寻找一种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圣经文化等的对话通道。

另外,我在世界各地推动的“灵性文学”就是从希伯来旧约中的“灵”的定义,来补充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性灵”说,从而在“人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模式。当我在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剑桥等大学,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地演讲与国际会议交流中,我觉得自己在讲述“灵性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思乡,也是一种游子的使命。我盼望走出中国的不仅是GDP的强势,更是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但不是硬性的,而是与世界文化相融的。这种走出才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更新,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更新。这算是我的祖国情节吧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