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诗人独创性的活力 才能让传统生长

作者:高慧斌 许维萍   2016年08月25日 17:05  辽宁日报    583    收藏

   观点1
  20世纪中国人最轻率之举莫过于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认为能凭空移植一个别人的传统……可惜痛苦的现代转型没有捷径

  观点2
  20世纪中国的诗歌写作,在某种意义上,犹如真空瓶里培育的植物:一没有语言,二没有传统,三没有诗

  观点3
  中文的意义正在于它不得不在自身之内进行现代转型。这已被中文构成的独特性质注定了……这些中文之内的深层因素,既是制约又是可能,让我们写作中的“还乡”与“出走”双向同一

  观点4
  诗的深度其实与“说出”或“阐述出”什么关系不大,却全在于诗作构成本身“呈现出”了什么——犹如一个汉字的启示远远超出它的“含义”

  观点5
  时至今日,无论当代中文诗做出多大努力,它被真正接受的可能都微乎其微。因为当今世界,“多元”与“交流”的含义非常明确,即后现代欧美强势文化对“他者”的需求

  观点6
  当下诗人的枯竭,以没完没了复制自己为最可怕


  1

  当代中文诗一开始就面临绝境


  当代中文诗的先天困境就是中国文化的困境。它根源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涉及一切层次的文化断裂。这“伤口”在历史课本中早有记录……

  本报“重读新诗系列策划”开篇刊发著名文学评论家谢冕专访,他认为,中国新诗在草创时就已埋下隐患,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先驱提倡的白话诗,由于诗文不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新诗。著名诗人郑敏认为,语言的断流必然导致今天汉语诗歌的断流,而零度写作白话诗使作家养成了双重分裂的文学人格。关于今天新诗存在的问题,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晓渡认为,这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些问题多年前就已经存在,问题的解决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著名诗人杨炼看来,当代中文诗的先天困境就是中国文化的困境。它根源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涉及一切层次的文化断裂。这“伤口”在历史课本中早有记录。
  依然是长发披肩,依然是面容俊朗,依然是目光深邃举止洒脱,看着杨炼从德国柏林发来的几张近照,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杨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照片进行对比,顿感岁月对诗人的垂青。
  诗人杨炼的名字早已和中国诗歌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他身在中国还是定居海外,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一直活跃于中外诗歌现场,对于本报开设的“重读新诗系列策划”,现定居德国柏林的杨炼一直关注并给予了热情支持,一段时间以来,记者不时与杨炼在微信和QQ 上交流。这位一直漂泊在外的诗人,针对本报“重读新诗系列策划”谈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他对中国新诗的看法。
  提起中国新诗初创时期就存在的不足,杨炼说,20世纪中国人最轻率之举莫过于摒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认为能凭空移植一个别人的传统。激进等于盲目,画一张蓝图固然容易,可惜痛苦的现代转型没有捷径。用不了多久看不见的筛选就完成了。我们如此热衷于追逐真理的时尚,舌头纠缠在越来越长的名词里,越来越不知所措,到头来已忘了如何去朴素感觉和按常识行事。语言中的暴力更彻底:“文言文”连同赋、骈、绝、律,一举被反形式的粗俗的“白话”所代替。由此,当代中文诗一开始就面临绝境:不仅是外在条件的贫瘠,更有内部人为的空白——切断文化传承的有机联系。
  “20世纪中国的诗歌写作,在某种意义上犹如真空瓶里培育的植物:一没有语言,只剩大白话加一堆冷僻枯燥的翻译词。二没有传统,除了一个关于‘过去’的错觉。事实是,遗产即使有,我们继承它的能力也失去了。三没有诗,即诗的历史感和形式感所包含的评价标准。古诗中的过去和译文中的西方同样遥远”。杨炼告诉记者,我们的可悲在于不得不发明自己的血缘,持续一个毫无依托、既疲倦又看不到尽头的“发明运动”:有“自由”却无“诗”的自由诗也好,规定“顿”或“音步”的新格律体也好,无望的是每首诗的形式都只是“个别的”,关于它们的谈论也无非自说自话。当每个人都是先知、每首诗都自命不凡,那是一个多么狂妄而可怜的世界!

  2
  传统既是当代中文诗的悲哀,
  又是它的兴奋点


  一个诗人的独创性和那个曾被我们疏远的传统,将迂回地重建一种联系。独创性远远大于“风格”一词,它指的应当是诗人基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去创造形式的能力

  联系到当下的诗歌创作现实及自身30多年的创作经验,杨炼不无感慨:“写诗是一项悲哀的事业,每一次创作欲望越强烈,失败的预感就越肯定;诗意的萌发越精妙,语言的粗疏也越触目。‘完成’的喜悦如此短暂,诗,越写越困惑。”这种写作上的困惑,早在1999年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两卷本的《杨炼作品1982-1997》时,杨炼就表达过。而这样的困惑与焦虑,又岂止是杨炼一个人的。
  据了解,这部作品是杨炼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为此他还写了一篇题为《诗,自我怀疑的形式》的文章,表达他的文化焦虑。“我不得不目睹:当代中文诗的先天不足,怎样在后天的畸形发育中加深; 以及这双重困境中个人突围的近乎不可能”。
  杨炼看重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的传统,他认为正是书面语的相对稳定形态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因而杨炼写诗拒绝使用“大白话”。他曾经强调“诗的自觉”,那底蕴正是诗人持续的自我怀疑。作者对自己的诘问,经由作品显形,即使遮掉写作日期,那内在的递进也该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这或许只是奢望,让现实与语言的互相启示、中文性理解深度与诗作形式思考的互相激发、传统重构与个人独创性的互相引导,贯穿他的写作。
  当“后现代”流通而提及“深度”,是否不合时宜?对此杨炼表示,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如果离开这个深度写作要求,所谓当代中文诗无异于自欺欺人。“我们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发展的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何来多元文化?诗得把自己放弃到什么程度,才能无障碍地在不同语言之间交流?中文的意义正在于它不得不在自身之内进行现代转型。这已被中文构成的独特性质注定了——哪种外来影响没经过中文性的折射、甚至反射——我指的是汉字的空间性、汉语语法的抽象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独特思维和表现方式。这些中文之内的深层因素,既是制约又是可能,让我们写作中的‘还乡’与‘出走’双向同一”。在杨炼看来,诗的深度其实与“说出”或“阐述出”什么关系不大,却全在于诗作构成本身“呈现出”了什么——犹如一个汉字的启示远远超出它的“含义”。
  杨炼认为,一个诗人的独创性和那个曾被我们疏远的传统,将迂回地重建一种联系。独创性远远大于“风格”一词,它指的应当是诗人基于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去创造形式的能力。因而,它不是平面的、仅仅随时间延伸的,如有些诗人虽然变换题材,但因写作方式的雷同,完成的却是同首“诗”。形式的滑动表明内容的匮乏。相反,节奏的改变、句式的转换、结构的不同,都包含着新的姿势和语气,这要求诗人整体的再生。深度派生难度,而难度也激发深度。诗人独创性的活力,才能让传统生长。杨炼说传统既是当代中文诗的悲哀,又是它的兴奋点:它甩掉我们伸出的寻求依托的双手,却反过来依托着我们。

  3
  当代中文诗被真正接受的可能微乎其微


  回避这种困境有两种办法:一是刻意投其所好,按订货单批量生产作品……二是反正无人理睬,何妨闭守国内自吹自擂。但两种方法殊途同归,都导致作品的薄弱。这就是贫困的文学

  杨炼甚至断言,时至今日,无论当代中文诗做出多大努力,它被真正接受的可能都微乎其微。因为当今世界,“多元”与“交流”的含义非常明确,即后现代欧美强势文化对“他者”的需求。“他者”,在这儿是参考性的、有限的,时常是一种异国情调的装饰。因此,只要国际诗歌节上有几张中国脸,出版物中印几行方块字,话题中点缀着五千年文化,伦敦和纽约的文化超级市场就满足了。至于中文诗人真正的思考,尤其那些以“开拓”语言本身为目标的诗并没有谁关心。因为深刻的交流不了,肤浅的四处泛滥。
  让杨炼忧虑或甚感麻烦的是,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困境?杨炼提出回避这种困境有两种办法:一是刻意投其所好,按订货单批量生产作品,他称为“身份游戏”,以群体标签确保商业价值。二是反正无人理睬,何妨闭守国内自吹自擂。但两种方法殊途同归,都导致作品的薄弱。这就是贫困的文学。杨炼将这种贫困的文学概括为“大题材,小形式”:一望可知的“中国”,加瞄准市场品位的语言处理。贫困,在于放弃人和诗的自我价值。
  在杨炼看来,当下诗人的枯竭,以没完没了复制自己为最可怕。他说,意象曾经是诗歌技巧之一,由于起源于大诗人庞德对汉字和中文诗的创造性阐释,一经“发明”,也就成了许多中文诗人的毕生追求,甚至成了在国际诗坛招摇过市的不二法门。但庞德短诗《地铁站》的小小实验、超现实主义技巧性(也可以沦为装饰性)的自由联想,别人早已玩过,再没完没了进行哪怕让人眼花缭乱的意象四则运算,真能掩饰事实上的无话可说?一句话,“意象”如果不和它们实际指向的深“意”相关,则很可能就是空洞的同义词。很有见地的诗歌批评家江弱水说过:玩意象“晦涩得太简单”,真可谓一语中的!阅读若不“过度阐释”就无意义的诗,几乎能看见字典的碎片被倒在一片空白上。那只能让空白更加醒目:看不懂还好,偶尔几个清晰些的句子,泄露出的却是加倍令人失望的平庸。残余的青春期伤感、概念化的语言思考……经过意象的彩色塑料箅子并没添加什么。但年龄应带来的成熟呢?中国现实蕴含的深度呢?诗呢?
  “没完没了的造型式的宣泄‘痛苦’,是当代中文诗另一个著名商标”。从此,你再怎么歇斯底里、翻来覆去地鞣制一张言辞的皮革,也没人敢表示异议。杨炼说他不怀疑若干作者的真诚,有些诗也确是杰作,但重复得太久,痛苦也会贬值。谁能对一座愁眉苦脸的石雕永保同情?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