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问卷调查:新时代中国诗歌观察(1978—2018)

作者:杨雄   2019年01月03日 09:52      1940    收藏

★   61  海岸(上海诗人、译者)‖ 第三题、第五题


三、新世纪商业主义的尘埃正毫不费力地将诗歌逼入无人理会的境地,尽管十几年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的诗歌此起彼伏;然而,主流意识形态和经济活动的优先权巧妙地合纵连横,大众媒介的商业化操作所诱导的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潮流彼此呼应,一种尖锐的“疼痛”所引发的幻觉弥漫包括中国诗歌界在内的整个精神领域。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这种痛楚的经验。在至今坚持独立写作的中国诗人那里,诗人们在一种难以想象的环境中写作,即以堂·吉诃德式的“反抗”去击退现实,去抗衡商品经济大潮下社会价值观的崩溃。然而,信息现代化的进程却让中国诗人快速步入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步入了谁都可以通过一根光缆获得话语表达的网络时代。高科技的网络技术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空间具备的广域覆盖性、传播的迅捷性,以及网页信息强大的数码复制功能、数据跨界多向链接功能等,为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学形式提供了潜力无限的机遇;传统的诗歌被电子文本所激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肆意地狂欢。

此时此刻,任何一位真正严肃的诗人,更需要追问诗人何为、追问诗写表达的意义,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言说激情的同时,保持一份思想上的冷静,以免过度夸大自己的立场;我们绝不放弃“思想者”的角色,更不应该放弃“诗人”的身份介入公共空间;但是,任何过快过急地寻求表达,特别在表达本身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思想支撑之前,结果很容易走到思想的反面。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每一个坚持写作并独立思考的人都是孤独的,我们试图穿越漫漫长夜,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明。我们曾是现在还是一群在黑暗中默默寻找的先锋,因为无法忍受孤独而走到一起,但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彼此的慰藉,这也就注定我们只能在黑暗中长期而无休止地追寻。

五、当下的汉语译诗非常热闹,各大出版社都忙于推出各类“外国诗歌译丛”,这是一件好事,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诗歌翻译市场良莠不分。出版社如何把控翻译“质量”,深入探讨“直译与意译”、“原文翻译”与“第三语转译”、“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优劣或互补,势在必行!其次,我们已到了倡导基于译诗基础之上评析本的时候了,该让读者读懂译诗,提高读者的外国诗歌的欣赏能力,同时也督促译者提升译诗的能力。

“翻译体”一直以来备受大家热议,它源自于翻译学,也被带有贬义地称为“翻译腔”,即“在翻译中忽视语序差异、形态差异、用词倾向上的差异而未作相应转换的译文”,也就是指翻译出来的译文有洋化现象或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例如,译文的用词、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段等采用逐词逐句地死搬硬套,不自然、不流畅、不地道,“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生硬、晦涩、费解,甚至不知所云。“翻译腔”存在着对汉语美感的伤害,尤其是一些没有经过诗写训练的译者的译诗,直接影响汉语创作,乃至出现“畸形欧化”的现象。

然而,“翻译体”代表着原文的文体风格、语言风格和作者风格,为汉语的优化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如今,人们也意识到正是翻译更新了现代汉语的“灵魂和容颜”。那些异域他乡的崭新的词汇、言说与表达使汉语不至于因陈腐而消亡,反而通过混血而生动有力。正是翻译力量的存在,语言的边界才会不断地被拓展,正是语言之间的冲突与融汇,不断影响并丰富着汉语的发展。其次,异化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的一种策略,西方诗歌的先锋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为一种陌生化的诗写表达。毋庸置疑,外国诗歌的翻译与引入是先行于胡适的第一首汉语新诗,最初的翻译体诗歌促使新诗的产生,更是通过几代翻译家们的努力,影响中国新诗的不断地发展,百年新诗,百年译诗,细细数来,汉语新诗的代表人物们几乎都曾多少翻译过一些国外诗歌,并从中获益。当然,我们不宜因“翻译腔”现象而怀疑文学翻译的价值,尤其是诗歌翻译的价值。


★   62  李不嫁(湖南诗人)‖ 第五题、第七题


五、翻译体是客观存在的,除了诗歌,其他文本尤其是散文类文字,更是泛滥,在流行杂志上比比皆是。这个不是新东西,很久以前就叫欧美体。我比较讨厌这类文字。

七、称呼现代汉诗比较准确些,自从白话文推广以来,我们使用现代汉语写下的一切文字,譬如小说、散文,我都不认为要冠以一个新字来命名,我们写的诗歌,就是运用现代汉语所写的汉语诗歌,骨子里的精神与道义与唐诗宋词是一脉相承的,无需一味强调西化,更不要把它视为舶来品或是以洋诗的思维方式思考或写作的东西。


☆  63  林馥娜(广东诗人)‖ 第一题


题材没有大小之分,但各人切入角度的差别及视野宽窄会影响诗歌的丰富性与现代性。个体琐事也可以写出大境界,社会题材也可能写成小格局。

从创新角度来说,是存在相对而言的层级。比如现状相对于其他题材来说是新的,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已形成的意象,故需要有处理当下事物的能力和提纯经验的创造力,在写作难度上形成了层级。


★   64  伊有喜(浙江诗人)‖ 第四题、第八题


四、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诗歌作品与诗人生活本身的异同,有诗与人合一的,也有分裂的。比如老井的诗,作为下井劳作的矿工,他的诗多半是沉重的,他的重,迥异于别人的轻。我就认识生活挺不容易而诗歌偏偏以唯美示人的诗人,她的理由是诗歌不想像生活那样过于沉重。“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既然是“歌”,自然就有悲欢,看诗人喜欢哪种调调。我个人倾向于诗与人的统一,但和而不同,不必也不能强求一致。

八、认同。写诗,刚开始的时候是自发的,随着时间推移,他(她)会渐渐地形成自己比较舒服的“腔调”,这个过程基于秉性,但也是作者在长期写作与阅读中形成的,它导致诗人进入自觉的写作阶段,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写作与阅读交替或混杂的过程,期间的阅读就有甄别认同与否的因素,而这本身便是“或显或隐的批评”。


★   65  东篱(河北诗人)‖ 第二题、第七题


二、海德格尔曾强调地理学者不会从诗歌里的山谷中去探询河流的源头,但是,一个合格的、尤其是优异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诗歌话语的方式反观、回溯甚至命名、发现、挽留和“虚构”一个不断远去的“故乡”与“出生地”。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人生后期,不时地回溯自己的南方故乡,故乡的自然景观和平凡事物成为他诗歌写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和驱动力。由此,青年评论家霍俊明得出结论:诗歌与文化地理、“精神风水”之间存在复杂而深具意味的结构(《在诗歌中探寻冷暖与真味》)。

七、很多人在谈论或评价具体的诗歌作品时会说,这个写得太传统了,缺乏现代性。很显然,诗歌的现代性已成为评价现代诗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于现代性,墨西哥诗人奧克塔維奧· 帕斯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对现时的追寻》中写到:“现代性与现时是混在一起的,或者确切的说,现代性产生现时:现时是现代性顶端的最美的花朵”。“诗的现时的思考并不意味着排斥未来和忘却过去:现时是三种时间的回合点”。

我对现代性的理解是,用当下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诗意呈现方式,来表达我们对过去、现时及未来的思考。如果今天的诗歌还沉溺于唐诗宋词或朦胧诗时期的意象,必定是过时的;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诗意呈现方式,还停留在上世纪二、三年代,必定是过时的;如果你写的爱情诗还在模仿《致橡树》《一棵开花的树》,必定是过时的;如果你现在还奉汪国真为诗神,时时处处学他,必定是过时的……

当代诗人徐江曾谈到新诗与现代诗的区别:有没有一个智性的审视世界的眼光;有没有明确而自觉的语言建设指向;有没有将“抒情”、“抗辩”、“玄想”、“解构”、“反讽”、“幽默”等个性指标置于诗歌合理性下的综合能力;有没有将简洁(或透过繁复的外在,呈现出直指人心的穿透性力度)作为追求诗歌境界的最主要目的;有没有将在所有既往诗歌传统中被奉为最高指标的“人文”、“哲思”、“情怀”诸元素,严格控制在诗歌本身所要求的简约、含蓄、凝练之中,而不让其产生喧宾夺主式的泛滥。上述这五项里,凡在三到四项中具备“有”的,即为“现代诗”,反之则是“新诗”。这样划分,虽不一定科学合理,同时也不是判断好坏诗的标准,但强调现代性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   66  杨晓东(上海诗人)‖ 第一至第八题


一、题材本无大小之分,对于不同的诗人来说,只有他熟悉和不熟悉的之分。个体琐事,故土族群,江河海洋,社会现状等等这些题材之间,在我个人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层级,它们都是组成世界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有现象与本质,有其外在与内在。不同的只是我们对它的认知程度,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诗写是有深浅之别,高低之分。

二、相对于开阔的大千世界呈现的多样性而言,地域性写作是个一种看似严谨实在狭窄的定义。固守一隅的只是肉体,遨游四方的却是思想。但作为推广地域文化来讲,以省、市、县行政地理直接命名的诗群,倒也有其存在的必要。

三、这是一个多元化时代,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啸聚山林的种种声势确实也带来了诗歌同质化类型化复制的严重问题。所谓诗成则诗人死读者活,一切还是得留给时间来回答,毕竟诗是个人的,为了不至于淹没在同质化类型化中,坚持个性尤为重要。

四、目前没法统筹没法统一,也不可能统筹不可能统一,以后也一样。个体只有在身心更自在更自由的时候,这种巨大分裂和反差才会有所改观。要实现这种普遍性的改变,那一天的到来还很远。

五、任何一首汉语译诗,在我看来都是道听途说。正是因为这样,翻译体所表达的永远都在模棱两可之间。但它们确实让不同的文化有了多层面多方向的伸展,也让部分作者潜心研习,成为传播大师,也让一些人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嚼劲儿。

六、诗学之争,如同中国其他各种之争一样,起初都看似光明正大,最后却往往沦落成为高低贵贱之争,人格人品之争,成为相互倾轧的一场闹剧,且还能各自美其名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从正经走向荒诞,似乎成为了表演的必然。

七、现代汉语诗歌可能更准确些吧。理由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最重要的一点,不同于古诗,所以称之为现代;因为用汉语写作,所以称之为汉语诗歌。

八、认同。诗歌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来自于作者对外部世界的心灵感应,任何诗人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对大千世界的认知认识理解体会反思都必然灌注到了他的写作之中,无论是隐还是显都是作者在呈现这些感应时所选择的方法。


★   67  叶建宝(内蒙古青年诗人、诗评人)‖ 第三题


媒介的升级对诗歌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把伪权威拉下神坛,让优秀诗歌文本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而更多诗歌写作者的进入,造成了劣质诗歌泛滥的错觉,故而对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介时代,所有人都处于一个大型诗歌试验场中,各种诗歌文本都有机会脱颖而出,但对公共叙事的介入,将会成为诗歌价值的首要担当。


★   68  林隐君(浙江诗人)‖ 第五题、第七题


五、汉语强大的功能就在于,组词力强,信息亮大,在同一个语境下,不同词语的运用,反映出的视野、思想绝对不一样,一个具有普通审美情感的人和一个具备前沿思想,并善于观察的诗人,他们翻译出来的诗歌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用语准确,但不定传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就曾说过“诗在翻译中丢失”之类的话。一个真正的翻译者,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应该是一位潜伏者,能潜伏到原作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把对方的语境创造、思想内容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出来,所以每一位翻译者应该都有着自己的翻译风格的。

七、我觉得自由诗最合适。因为外界对自由诗的理解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的设计”。而现代诗、现代汉语诗歌、当代诗歌、先锋诗歌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它们只是隶属于自由诗的某个文本而已,所以我认为自由诗主要面对的,还是精神世界,无论是探索还是发现,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情怀、良知,敬畏,既有构造的奇妙,还有自由宽广的气场,阔大的意境,这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得以自由驰骋的核心。


★   69  赵思运(浙江诗人、诗评人)‖ 第一、三、六、八题


一、题材没有大小轻重贵贱之分。关键是诗艺的处理能力。在艺术面前,一切题材平等。要祛除题材决定论的老调子。

三、十几年以前我就说,新媒体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我们不要滥用自由的权利从而降低了诗歌艺术的门槛。任何语境下,诗歌都应该是灵魂的舍利子,而不是哈喇子。

六、诗歌没有普世标准,所谓的论争最终指向的对于诗歌尊严和诗人尊严的捍卫。排除下三滥的污蔑攻讦。

八、赞同这个看法。真正自觉的诗人,之所以说“自觉”,就在于他的诗学观念的自觉,而不仅仅是诗人角色的自觉。在非理性情境下偶尔这几首好诗是可能的,而成为大诗人,必须具有诗歌文本背后,强大的理念,这种理念就像手术刀,解剖各种诗学现象和文化现象。优秀的诗人,大多同时又是优秀的批评家。


★   70  阿固(四川诗人)‖ 第一至第七题


一、个人认为诗歌书写严格意义上是没有大小之分,或者说不应该有大小之分。一叶可以知秋,那么叶子是小还是大?故土难离,萦怀不去,而终究不过回到一人一物之上。那么故土是大还是小?所以以小见大,以大搏小,只是一个理解层面,而是没有绝对界限的。比如雷平阳的杀狗,本身是小事,那么整体书写完成,早已经不是小了。

二、地域性写作本身这个命题就不严肃。是,每一个作者、文人,都应该有文人情怀,文人情怀体现在哪里?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地域写作,是不是把书写往窄的路上引导?那么地域性写作是否可以变更为地域符号?地域文化?地域情感的延伸是放大地域来凸显地域性。比如艾青当初在新疆写下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中满含泪水?时代地域,生存地域,文化地域,精神地域成为一首诗歌的背景,成为无限放大,放远,这才是一个提倡的吧。

三、只是换了一个展示平台或者说传播媒介而已,就像古人最早是抄写传播,后来是活字印刷传播,都只是种功能,不值得讨论,而应该反向思考的是,碎片式文化传播和阅读带来的弊病,而是应该思考这几种途径带来的随意性和不严肃的心态,随便分行一下读过两本名家名著就觉得自己不得了,是文人,诗人,真是亵渎诗人二字。

四、哈哈,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我所理解的话题是,诗人的理想主义和纯粹主要,甚至说是内心的童真天真。比如顾城,比如海子,比如食指。他们要的精神世界太干净,现实太失望,为什么要去考虑二者统一的问题。

五、翻译诗歌,甚至说西方诗歌我基本没有系统阅读,没有发言权。但是一定要说,那就是母语的语境和翻译者的语境如何再创作是问题,包括少数民族诗歌书写的翻译或者说转译,都需要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作为支撑。

六、我讨厌,也反感文学区分山头,尤其是给自己冠以什么什么写作,都是屁话,争什么争,为什么不争个自己对诗歌写作做出了什么努力。那么问题来了,谁给你的权利和高度给别人界定标准?活着的诗人,都不配。

七、同上。               


★   71  铄城 (山东诗人)‖ 第一、二、五、七题


一、诗歌题材很多,不应有大小之分。小题材也有大作品,再好的题材,写不出好作品也没有什么意义。写作者还是要从自己最熟悉的身边题材写起,这样才能更好的与自己,在诗歌文本中得到融合,才能有更大机会写出感到自己和别人的好作品。估题材不是写作的局限。

二、地域性写作,因写作者有一定数量,又熟悉自己周边的环境和文化,更容易下笔和写出更贴近当地的诗歌作品。因为作者就是这个地域生活中的一部分,更能准确和正确的在文本中体现当地的特色,因此地域写作和群体,是当地文化的代表和引领。

五、文本,文化,信仰,语言等现实的差距,很难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呈现,翻译不好还会大相径庭,适得其反。翻译只是将文本用不同的语言呈现给更多的读者,翻译会因为翻译者的能力和理解,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演绎和改变,但尚不能称为一种文体。

七、个人觉得当代诗歌更合适些,从历史文化的长河来看,每个时代或一段时间内,诗歌都会与当时的历史和语言环境相结合,而被后人贴上特有的标签。对于百年的新诗,尚不可以给一个明确的命名和界定。时代在发展,诗歌也不会一成不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