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定式•规律:从音乐的发展看新诗出路

作者:郭戍华   2021年11月23日 14:15      56    收藏

——《新诗声律例说(46)

郭戍华


对于新诗形式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完全放任自由,还是追求某些格律定式?我的主张是,二者都是偏颇的。

完全放任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很适合肤浅懒惰的创作者。而现实的结果已很清楚,如此创作的大量新诗,即便内容再好,充其量也不过是分行散文罢了。假如新诗只满足于私人写作把玩,并不期望受众欣赏,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彻底放弃形式声律等诗性追求,那是个人自由,谁也不必置喙。

但若论到对华夏诗国传统的承继,论到对诗歌这个与散文有根本区别的文学体裁的未来,论到对语音构诗元素丰富独特的汉语言的珍爱与利用,任何从个人偏好或亵玩心态出发的放任论,都是无益的。

那么主张创造新格律,甚至恢复旧格律的主张呢?显然也根本不可能。一者,旧格律被古人共认,是以科举考试的功名制度,以及思想钳制一统的帝制文化环境为前提的。如今这些已不存在了,谁想制定一套类似《新定大唐诗体》(此书据日本《文镜秘府论》和《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是由与武后时律诗创制者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同为“珠英学士群”的崔融所编,因此又称《崔氏新定诗体》或《崔氏唐朝新定诗格》),要广大新诗创作者象当年科举学子们一样共同遵守,不啻为幻想。二者,古人将汉语语音构诗元素——言(音节)、韵、声调组合成固定的格律公式,不论什么内容都往里套,确实不利于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也不符合声律形式应是表现内容的手段的艺术原则。因此,既然我们的新诗已经打破了旧格律公式的束缚,有什么道理要倒退,重走创制新格律公式的老路呢?

新诗如何走出上述放任自由和回归格律的两难困境?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必须认识到,创造汉语诗歌灿烂大观的,并不是格律公式木身,而是古人用以构造这些格律公式的元件——汉语固有的独特的语音构诗元素。

因此,合理的结论当然是,新诗为了思想与内容的自由解放而抛弃传统僵化的格律公式,却没必要、更不应该抛弃汉语语音构诗元素的传承和在新诗中的创造性应用。

如果把汉语语音构诗元素与由它构造的格律公式一并抛弃,新诗就失去了诗之语言艺术体裁的特质规定,流于散文化并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已是事实的证明。

或问,传承汉语构诗元素在新诗中的探索与应用,和新诗的自由体式创作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对此,我们可以音乐为例说明之:每一首歌曲都是根据不同歌词内容自由创作的,而不是按照某种公式写出的作品;但这种自由创创作,却不妨碍对构造音乐的那些基本元素——音程、调式、和声、节奏、旋律、对位法……等等的研究和总结,成为公认的现代音乐理论基本规律。

正是这些音乐基本规律的总结,反映了人类音乐实践中积累的乐音成功传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与手段,因而可以指导后来音乐人的创造。

可见,诗歌语音表达情感的规律,即构诗元素的应用,是和乐理一样的东西而非格律公式。对这些规律的研究与掌握、运用,并不要求所有诗人依照某种固定的格律公式去创作,而是以语音音响心理的规律,指导诗人选择最恰当的语音构诗元素组合,以求更好地传达诗歌内容情感。这无疑是运用艺术规律,同时也是发挥个人天赋的真正自由的创造。

我之所以总喜欢以音乐为例,说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仅因为诗与音乐本为一体;更因为音乐及其近现代发展,展示了所有艺术从天然走向格式,最后走向掌握规律范式自由运用的完美历程。

我们知道,人类一切艺术萌芽都是来自偶然的、无意识的、纯天然的情感宣泄与对自然的模仿。因此,远古原始艺术表达,一方面总是以人类自身器官功能为中心——音乐与诗歌是听觉和发音器官的产物,舞蹈与绘画则是视觉与肢体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时空上的个性、多元、非线性、无规律及偶然性的存在和演化。

就以音乐为例,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先后出土了25支形制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以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苗,试吹发现已含有八度、六度、五度、四度、大小三度、大小二度等多种音程关系。据测定距今最早约九千年。而比这晚一千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一个陶埙,却仅有吹孔而无按音孔,似说明河姆渡氏族的音律观念尚不及之前的裴李岗人。说明了远古时代音乐萌芽的无规律性。

不仅中国,西方音乐史也如此。正如米罗·沃尔德所说:“各个民族的音乐主要以即兴发挥的形式存在。”(《西方音乐史十讲》,[美]米罗·沃尔德著,刘丹霓译,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出版)。这当然与当时文化发展的阻隔不平衡和缺乏交流有关。

所有这些都说明,人类原始时代的音乐创作完全出于天然个性,并无艺术自觉可言,也谈不上共同的规律存在。

此时与音乐紧密伴行的诗歌,也是随意而不定型的。正如中国古籍《易》中保留的上古歌谣那样,字(音节)数与句数,都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

人类历史进入城邦国家之后,音乐摆脱了个人即性发挥的天然创造阶段,开始被赋予宗教仪式、战争鼓舞、政治教化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音乐也开始类型格式化。这一历史长达数千年,直至近现代音乐成为脱离宗教政治等实用功能的艺术为止。

在华夏,音乐的类型格式化历史,从其名称上就可看出。如先秦时代的《击壤歌》,伊耆氏腊祭所用的《腊辞》,神农氏的《扶犁》,黄帝族图腾崇拜的《承云》,以及西周后各诸侯国为配诗所作各以诗名的《雅乐》;到汉以后的由专职音乐机构乐府制作的《房中祠乐》、《安世乐》等等,以及俗乐的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等八类,加但曲共九类。虽然因为记谱产生甚晚,因此我们很难知道其曲式详情,但从种种史料线索看,这些音乐只能是类型或格式化的。

比如据郭茂倩《乐府诗集》等文献录载,乐府中属“相和曲”的诗就有《气出唱》、《精列》、《江南》、《度关山》、《东光》、《十五》、《薤露》、《蒿里》、《觐歌》、《对酒》、《鸡鸣》、《乌龙》、《平陵东》、《东门》、《陌上桑》、《武陵》、《鹍鸡》等十七首。属“四弦曲”的有《蜀国四弦》、《张女四弦》、《李延年四弦》、《平卯四弦》等四首。以常理度之,那时如此多的诗名“被曲”,肯定不可能象今日为歌词作曲一般,一首诗就谱一个曲子。只能是同类歌词(诗)共用一个曲子。

如《乐府诗集》就记载:“晋武帝受禅,命傅玄制二十二曲……宋、齐并用汉曲。”可见词多曲少。梁高祖在保留旧曲的基础上“更制新歌”。也可见并非一词一曲,而是同类歌词填入一个曲内。更典型证据是,敦煌石室卷子中所存曲子词(歌词)有五百九十余首,但相应的曲谱只有二十多首。(见任二北《敦煌曲初探》)。

五代两宋,华夏音乐走向繁盛。据王易先生《中国词曲史》引《宋史•乐志》云:“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所奏乐凡十八调,四十大曲。”所谓十八调者,包括“一曰正宫调,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齐天乐》。二曰中吕宫,其曲二,曰《万年欢》《剑器》。三曰道调宫,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圣乐》。四曰南吕宫,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吕宫,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寿乐》。六曰黄钟宫,其曲三,曰《梁州》《中和乐》《剑器》…”等等。可见所谓“调”,与汉乐府的“曲”相同,和今日音乐中调式概念相近,系指以宫、商、角、徽、羽及其变音中的某一主音构成的,曲式结构基本固定化的音乐调式。而各调中包含的“曲”,如正宫调中的三首曲“《梁州》、《瀛府》、《齐天乐》”,则义同汉乐府中的诗歌,是具体的歌词,“多因事制名”。

这种类型化的音乐模式和诗词的格律化以及官府垄断不无关系。民间音乐肯定比官属教坊更多样更个性化,但“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

甚至在宋元之后乃至明清,音乐仍是按类型格式创制,并主要依据诗词语言的节奏腔调,并未形成个性化的音乐艺术创作及其理论体系。比如已相当世俗化的戏曲,直到近代,其音乐仍以“板”、“黄”定式腔调为主,程式化的要求非常严格,很少鼓励个性化创作。

西方的情况同样如此。除了地方民间随性发挥又自生自灭的音乐外,直至文艺复兴之前,现存史料可见的中世纪音乐,主要都是为宗教服务的类型化作品。比如早期宗教音乐通常被冠以如下几种称谓:素歌(plainchant, plainsong)、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和单声歌曲(monody)等几个类型。都有各自固定的格式,只是将不同的“圣咏”填入其中。

音乐长期程式化、类型化、格式化发展的原因,一是音乐制作被国家或宗教权力所垄断,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等各种非艺术约束,很少鼓励个性化的自由创作;同时,这种垄断也阻碍了音乐知识的普及和理论总结。普通民众很难接受音乐教育,并发展自己的音乐天赋。即使专业乐师,其对音乐的认识和技能,也主要依靠师徒口耳相传。因此除个别天赋极高的音乐天才,如春秋时的师旷,西汉的李延年,三国时的稽康等人外,富有个性的音乐艺术创造可谓凤毛麟角。于是大多数乐师和艺人,多为对前代师传的固定格式进行模仿。二是从技术角度看,无论中外,记谱方式的缺失,也是导致音乐长期口耳相传而类型化的重要原因。

现有史料证明,中国是从唐代才有了最简陋的文字曲谱。但直到近代引入西方五线谱和简谱时,中国的各种记谱法,仍不能精确反映和记录音乐的所有细节。

记谱技术的不完善,不仅使音乐创作普及发生困难。也常常导致音乐发展的断代。比如《晋书·乐志》中就说:“永嘉之乱,海内分崩,伶官乐器,皆没于刘、石。……‘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于今难以意言。”可见战乱使主要依赖师徒口耳相传的音乐出现失传。

当然,西方音乐的程式化同样也受制于记谱法的缺失。直至文艺复兴以后,贵族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强烈需求,才使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桎梏,走上了个性化创作的艺术道路。在诞生无数音乐大师的同时,促生了音乐理论的总结发展,促生了音乐教育普及,当然也推动解决了记谱的技术问题。

由此,音乐最终摆脱了长期的类型和格式化发展模式,进入了以音乐理论为范式指导的个性自由创造艺术阶段。即在遵循音乐基本规律、音响心理学及各种传统与风格技术手段等组成的,音乐家与受众共同接受的范式下,进行充分自由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

于是,音乐走向既是自由的——因为留给了音乐家无限的想象与创新空间;又是艺术的——因为任何艺术都有范式框架决定的一些基本规律——这样的艺术巅峰。

然而遗憾的是,一直与音乐相伴而行并长期制约音乐的诗歌,却似乎迷失了方向。

诗歌的发展和音乐一样,最初完全是人性天然的产物,既无定式也无规律。从华夏上古歌谣,到《诗经》、《楚辞》,直至汉乐府,无不充斥着来自民间的天然色彩。当然,其中以具有以人性追求对称(后被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总结赋称“俪辞”)的简单的四音节(言)为主要形式。其庄重古板节律又极适于宗庙郊祭的氛围情调,因而成为统治集团加持的所谓“雅歌”。这种对称节奏的四言体在近千年中,一直与起自民间天然活泼情调的杂言诗,尤其是具有非对称三言成分的五言诗体共存。不过直到南北朝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仍以四言为正体,以五言为“流调”。

但也正是由刘、钟同时代起,个别的音律天才如周顒、沈约等人,受佛教梵音学启发,开始总结和探索汉语语音的声调节律及其在诗文中的运用。这些探索历二百余年,至隋唐时,终于在官方科举制度的强力推动下,由沈佺期、宋之问、崔融等人制定了格律诗体公式并颁行。

由此,中国诗歌正式进入定式阶段。可以想象,在教育落后,思想封闭阻碍创新,且音律学问并不普及的帝制王朝时期,大多数学子学习诗歌写作,根本目的是追求科举功名。他们既无动力也无天份去深究和探索诗歌中的语音声律奥秘。因此,模板公式化的诗体格律,是最受欢迎的。于是这种格律定式终成大观并延续千年。

后来虽有来自民间和少数文人的词曲创新,但最后仍是走上了定式化道路,不过增加了一堆格律公式而已。

这些格律公式均由汉语语音构诗元素组成,构造虽然精美,却束缚思想表达和艺术创造。聪明者或许还能根据诗思情感,选择声律相对符合的格律,碌碌者只好不论恰当与否一概填入。可见,这种定式体的诗歌格律公式被抛弃,正是时代变迁的必然。

但遗憾的是,新诗在努力抛弃格律公式后,竟然连诗之体裁得以存在的语音构诗元素及其运用,都抛弃了。以为这就是自由了,结果当然是新诗流于分行散文,哪里还有诗的艺术可言?

试想,如果音乐在抛弃古代种种音乐格式与类型的同时,把音程、和弦、旋律、调性、对位等等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及其运用规律,也一并抛弃,音乐岂非成了想怎么哼就怎么唱的无调散曲,还能是艺术吗?

我对音乐理论或音乐史并无专门研究。以上引述史料均来自余甲方先生的《简明中国古代乐音史》和上述《西方音乐史十讲》。若有讹误或错解,尚请方家教正。但我以为,从音乐摆脱古代程式化发展走向自由艺术的道路,就完全能想明白新诗的出路何在。

请允许我再说一遍:音乐的事实是,每首乐曲都有根据内容而不同的曲调;但这种不同,并不妨碍乐理学那些基本规律的成立;而音乐家们总结、研究、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些乐理基本规律,并不妨碍他们音乐艺术的自由与个性创造。

新诗同样如此。在抛弃了古代格律公式之后,应继续传承那些汉语语音中特有的,使诗成为区别于散文体裁的构诗元素,并努力探索在新诗中如何使用这些构诗元素,去创造表情达意的声音艺术的规律。

这些规律的总结,我们或可称之为新诗声律学。


2021年10月29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2. 鼓浪屿诗歌节已是响亮品牌——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专访王山
  3. 王若冰|代际更迭视域下的甘肃诗歌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5. 每日好诗第42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2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村里的诗人:一个40多岁农民回到老家 写诗、种地,照顾年迈父母
  1.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