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沈苇:一只南方青蛙的新疆表达

作者:徐萧   2015年08月28日 07:36  澎湃新闻    531    收藏


2015年,诗人沈苇一口气拿了“花地文学”年度诗歌金奖、十月文学奖、第13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首届李白诗歌提名奖等几个重要的文学奖项。这让批评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将文学上的2015年作为了“沈苇年”。

沈苇成名很早,1998年33岁的他就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和2011年又分别获得刘丽安诗歌奖和柔刚诗歌奖两个重要的诗歌奖项。沈苇觉得自己今年之所以能引起些关注,主要是时隔20年,他又有诗集出版,引起了评论家的再评价。

湖州人沈苇1988年入疆,一待就是27年,比他在江南的时间还长。这样沈苇在身份上,表现出一种双重性,而尽管他的诗歌充满了新疆的地域气质,但他一直希望能够摆脱掉地域性的笼罩,进入到一种更为开阔的、只面对“人”的言说。

8月19日,在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活动之一“文学对谈:《新疆词典》与新疆表达”上, 沈苇带着他再版的《新疆词典》与何言宏进行对话。活动结束后,在朋友的晚宴上,记者得以观察到一个更加细腻、性情的沈苇。

身体一下就接受了新疆并且爱上了它

1988年,刚刚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一年,年仅23岁的沈苇跑到了新疆,成为一个“闯入者”。

在很多种场合,沈苇对于当初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都是从宏达的时代背景进行描述:“八十年代的文青,向往边疆,常常脑子一热,带上简单的行李,怀里揣很少一点钱,坐上绿皮火车就奔新疆、西藏去了。”

但是更为直接的原因其实更加私人和简单,初恋失败和对父亲的反抗。他想逃离那段伤心的恋情,和父亲的“阴影”,逃得越远越好。

新疆带给年轻的诗人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首先是一种身体感受和反应,从潮湿到干旱,身体变得敏感了。“人到一个新地方,只有身体爱上了这个地方,心灵才能逐渐认可。”沈苇说,当时很多人和他一样进疆,但是很多人吃不惯羊肉、面食,很多人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最终都离开了。“我不是这样,我的身体一下就接受了新疆并且爱上了它。”

沈苇说,“我的身体一下就接受了新疆并且爱上了它。”

“悬空的人”:我给新疆注入了一点潮湿

童年和青年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和深远的,沈苇也是,他不可能忘掉他的江南身份。而在新疆生活了27年,沈苇的思想和视野成熟于此,这让他的身上又带有明显的“新疆特质”。

所以他曾说他得了“地域分裂症”,一半属于江南,一半属于新疆。“江南觉得你是新疆的,新疆又说我是外来的,我就这样被踢来踢去。”在饭桌上,沈苇感慨道。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悬空的人”。

如何让这两种身份和谐共处,沈苇在《新疆词典》中写了一则《青蛙移民》,以寓言的形式说出来了他的努力:一只南方青蛙凌空一跃、进入到中亚腹地。为了在干燥环境下与林蛙、蚁狮、戈壁蝉交友,它首先要蒸发掉一部分水汽。但要生存,还要“从空气和石头里采集水分”,来保持蛙皮的湿度。

显然,沈苇就是那只南方青蛙。“既要散掉身上多余的水汽,同时又从新疆沙漠里汲取保持湿度的资源。”在他的诗歌里也是,新疆和江南都是关键词,他提出以“综合抒情”、“混血之诗”这样的方式来消弭身份上的焦虑。这让沈苇觉得,他和张承志、昌耀这样的边疆作家、诗人有点不同,“我给新疆注入了一点潮湿。”

拒绝成为地域的“寄生者”

尽管被踢来踢去,但沈苇显然从新疆和江南那里获得足够多的养分。尤其是新疆,我们从《新疆词典》《新疆盛宴》《鄯善 鄯善》《新疆诗篇》《喀什噶尔》等作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但对沈苇来说,地域性只是一个立足点,不应该成为写作者的囚笼。他希望通过地域性这个口径,来揭示下面的普遍人性。

活动现场,一个读者问他应该如何使自己的旅行变得有意义,沈苇说,“多和当地人聊聊”。这是经验之谈。在进入新疆后,沈苇做了12年的记者,这让他经常能够深入到那些“定居者”和“旅行者”所看不到的角落。在写自助旅行手册《新疆盛宴》时,半年时间里,他跑了南北疆,胶卷拍了150卷,本子记了将近20个。

进入到中年之后,他又花了不少时间阅读了新疆的史籍、神话、史诗、古典诗歌、民间文学等。这让他对新疆的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现实,以及当地人的生死和爱欲有了深入的理解。活动现场,他随口就能来上几句维吾尔或哈萨克民歌。

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沈苇努力使自己的两个地域性身份达成和解,但随着理解的深入,他发现无论是新疆还是江南,都是一种叙述上的虚构。

地域不是只有景物,构成它们的更主要是人。“我生活的地方,不管是汉族、维吾尔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人在那里生活。”这让沈苇后期的诗歌,开始表现为一种“去地域化的地域写作”。就像在《沙漠,一个感悟》(2003年)这首诗中写道,“我突然厌倦了做地域性的二道贩子”,以此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地域的“寄生者”。

少数民族文学只露出冰山一角

中国的西部边疆从来就不缺乏描述者,西藏的马丽华、魏志远,青海的昌耀,内蒙古的张承志,新疆的周涛、章德益,还有沈苇。

西部边疆通过他们,在文学上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被代言”的新疆是不是新疆,“被代言的西藏”是不是西藏?

起码不能说是全部,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是庞大而失语的西部本土文学。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昌耀、沈苇他们这种汉语作者对西部边疆的讲述,对当地文学多少造成了遮蔽,但根本上,遮蔽它们的原因,更加复杂,更加巨大。

“少数民族的母语文学就像是沉在水面下面的巨大冰山,而露出来只是一角。这一角就是以汉语来写作的。”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开始使用双语写作,这使得一部分人进入到以汉语为主要或唯一写作语言的内地文学界。当然,在沈苇看来,使得更多以母语写作的作家和作品发出声音,才是我们今后不断要思考的。沈苇这几年,特别注意对当地母语写作者的推介。过几天回新疆,他就有一个研讨会要组织,是为了一个哈萨克族作家而开的。

沈苇一直避免成为“新疆代言人”,但不可避免地成为新疆文化上的一个符号。饭桌上,何言宏建议他应该多对各种公共事件作出反应。我问沈苇,诗人应不应该写?不担心有消费公共事件、灾难抒情的骂声吗?

“没有什么不可以写。”沈苇认为,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写,是批判,是反思,还是煽情。“还有就是不要那么快,要沉淀下来再去写。”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