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音乐性并非判断诗歌好坏的基本标准

作者:高慧斌   2016年07月18日 02:19  辽宁日报    1068    收藏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诗歌网”微信公众号

  


观点1


  音乐性的有无,不应该成为影响诗歌创新的根本性问题,也非判断诗歌好坏的基本标准


  观点2


  节奏不是区分诗歌的唯一的形式,分行也不一定是现代诗歌与其他文类的显著区分特点。诗最根本的判断特征还是意象或意境


  观点3


  当代诗歌的口语化特征,使诗歌的音乐性成为一个难题


  观点4


  诗歌作为文人化创作的一种文体,诗人试图反诗、反意象,自然也反音乐。反音乐的方式就是运用大量的口语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是否应该有音乐性,是近年来业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在本版刊发的“重读新诗系列策划之五”中,文学评论家谢冕认为有无音乐性是衡量诗歌的一个底线。诗人王久辛认为中国新诗是有音乐性的,之所以出现诗歌有无音乐性的疑问,这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认为,我们在诗歌创作上对格律的要求可以不必那么严格,也不必那么苛刻,但你不能忽略它,苛刻地讲格律不好,彻底不讲也不好。今天我们就听听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的观点。


  1


  诗歌的分行形式使诗歌定义发生了新变


  古典诗歌用来区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标准有所改变,不仅是听觉上的音节字尺、节奏,还有视觉上的分行。在现代诗歌作者和读者眼里,后者成为区分诗与文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多年前,陈卫就对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有深入研究。“诗歌与音乐有一定关联。从文学发展史可见,古代诗歌就与音乐联姻。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或词,或赋,或曲,都沿袭了《诗经》中的写作习惯,只不过在节奏上有不同变化。”陈卫认为,时代在导引诗歌的创作。音乐性的有无,不应该成为影响诗歌创新的根本性问题,也非判断诗歌好坏的基本标准。虽然有诗人说“缺乏意象则诗盲,不成音调则诗哑”,但也有诗人表示“口耳相传并不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德国音乐评论家舒曼在成为成熟作曲家之后发现:一首真正有魅力的诗歌却总是与所有的音乐相抵触。那么,诗歌的音乐性指的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的音乐性?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与音乐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诗歌的音乐性在中国读者眼里是天成的。”陈卫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十分注意词语的节奏、韵律、平仄、音调等有关音乐性的成分,古人为此制定了不少音乐性规范,并有书籍说明。如格律诗写作避免“四声八病”,写诗押韵依“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为诗词启蒙口诀,乃至《汉语诗律学》等成为当今诗词入门读物。


  诗歌是相对散文而言的一种韵文形式,古诗写作时并非有整齐的排行。读者往往从字数、字尺、句读、节奏等方面区分出诗与词、诗与文的差别。例如,《诗经》多四言,楚辞体借助“兮”字来形成节奏感。


  “诗歌的分行形式是上个世纪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在今天看,诗歌的分行形式使诗歌定义发生了新变。因诗歌分行不需按字尺节奏,而是关联到诗歌意象是否要突出、诗歌语言的停歇或继续,语调的高与低、语气的快与慢等变化都是为了表现诗歌意象或情感,强化诗歌意义。”陈卫解释说,古典诗歌用来区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标准有所改变,不仅是听觉上的音节字尺、节奏,还有视觉上的分行。在现代诗歌作者和读者眼里,后者成为区分诗与文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


  2


  以《清明》为例进行三种不同


  分行的改写


  节奏不是区分诗歌的唯一的形式,分行也不一定是现代诗歌与其他文类的显著区分特点


  陈卫以杜牧的《清明》为例,进行三种不同分行的改写,第一种,按照字尺划分,加上现在的标点符号,是现代读者眼中非常整齐并符合规范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按照古代格律诗规范,这是一首属于平起式的七言绝句,四句,每句由一个三字尺、一个四字尺组成。平仄相间对应排列整齐。第二种去除有平仄和押韵要求进行三字式修改:清明时,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三字格式类似民谣的形式。意思虽然变化不大,但一些修饰性词语的删除,使新文本的叙事性增强,如“行”字缺失,丧失人物身份意识与动作感;“借”的缺失,省略了行人对环境的陌生感、孤独感、寂寞感,结合上下文,可看作是路上人因为酒瘾发作,问人找酒家;“遥”字的缺失,使空间感顿失,而一个“遥”字,可以增添距离的美,增添一种想象的乐趣。这时,我们可以称此种形式的文本为民谣。这种民间歌谣式的改写,节奏单一,容易在吟诵中形成心理惯性,滑向顺口溜式的讲说,冲淡内容发生的背景,忽视氛围与情境的营造。第三种去掉古诗的分行和字尺形式,进行散文式改写:清明时节,路上雨纷纷,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散文改写过程中,字尺的不一,韵脚的缺失,原诗丧失了音乐的节奏感,词语组接的无序,模糊了意象或画面。同时也给记忆带来了难度。在三种改写方式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因为字数的整齐和尾字的押韵,文本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表现出音乐性特色。与第三种相比,可以看出音乐性表现出的长处是便于记忆。那么,现代诗歌,即使用分行的形式,就能算是判断诗歌与其他文类的特征吗?就像第二种方式虽然也具有音乐性,但它更像一首歌谣歌词。


  经过上述分析,陈卫认为节奏不是区分诗歌的唯一的形式,分行也不一定是现代诗歌与其他文类的显著区分特点。我们所认为的诗最根本的判断特征还是意象或意境,现代诗歌的定义是:文字通过分行的形式,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或意境,表达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感悟。而诗歌或歌词最基本的特征还是形式上的朗朗上口。


  陈卫特别指出,基于诗歌与音乐的差异,音乐性与音乐美同样不可混为一谈。音乐性指的并非是音乐的调性,一方面,它包含诗歌本身词语在吟诵时所带来的声响,即声调显示出的音值高低,停顿与否导致音长音短、发音的轻重而形成音的强弱;另一方面,它还指诗歌具有与音乐相同或类似的技巧特性,如音乐调位的交替、音色的变化、旋律的反复等,诗歌相对有反复、押韵、排比等写作技巧。至于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歌中主要有节奏整齐的美、仿乐器的美、主旋律反复以烘托情感营造意境等几种类型。


  3


  中国现代诗人对音乐性的探索


  王独清和穆木天想用诗歌作月光曲,刘半农等诗人模仿民间歌谣,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何其芳等人先后提出“音顿”“顿法”“半逗律”等形式


  中国现代诗人对音乐性的注意,在上世纪20年代的王独清和穆木天那里得到较好的体现。他们想用诗歌作月光曲,“表现月光的运动与心的交响乐”(穆木天:《谭诗》),王独清的《再谭诗》里也讲到“色”与“音”在语言中的运用。刘半农、刘大白、朱湘等诗人模仿民间歌谣,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卖布谣》《采莲曲》等。郭沫若的《凤凰涅?》被认为具有交响乐的形式,分多声部、独唱、合唱等,情感的强化随着由快到慢到快的旋律流动,类似交响乐。而新诗的格律化,自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就成为中国诗歌界一直在摸索的写作方向。


  闻一多提出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后,孙大雨、卞之琳、林庚、何其芳等人先后提出“音顿”“顿法”“半逗律”等形式,试图使中国新诗有一定的音律规范。这种音乐性的尝试一直持续到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民歌运动,使诗歌创作出现一种民谣化创作趋势。但只是从节奏和押韵上对民歌进行借鉴。至于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歌中主要有节奏整齐的美、仿乐器的美和主旋律反复以烘托情感营造意境三种类型。


  4


  上世纪90年代后诗歌在音乐性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音乐性探索相对20年代的试验,并没有表现出总体的突破,当代诗人在诗歌音乐性方面的尝试还有待于音乐修养的加深


  陈卫的研究结论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诗歌在音乐性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因是为摆脱前代诗人的影响,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形式,来彰显新时代赋予的创新精神。诗歌边缘化后,不再承担公共话语功能,不要求大众参与,动员大众情绪的手段被淡化。当代诗歌的口语化特征,使诗歌的音乐性成为一个难题。


  口语并非韵语。口语具有随意性、生活化、通俗化、易于理解的特征,音乐性语言则需要在韵辙、格律、音调、节奏、平仄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规范。歌曲的写作方式之一是重复,这是强化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口语化的诗歌如果采用反复的方式会有碍流畅。诗歌作为文人化创作的一种文体,诗人试图反诗、反意象,自然也反音乐。反音乐的方式就是运用大量的口语进行诗歌创作,破坏用来修饰音节的押韵文字。因为口语本身有一定的节奏感,有轻重缓急,所以有的口语诗并不乏音乐性。也有诗人进行音乐性尝试,他们通过意象暗示音乐声,有格律型、摇滚型、仿音乐体等音乐性尝试。


  另外,当代诗人韩东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用日常性词语的俗,对抗书面语言的雅,对音乐性并无特意反叛。诗人于坚所谓“朗诵是诗歌的断头台”,即是强调诗歌情感非表演性,而要恢复到日常本真状态。


  陈卫说,总体而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音乐性探索相对20年代的试验,并没有表现出总体的突破,仍集中在民谣体、十四行体、格律体等体式和仿交响乐结构、仿乐器等方面,当代诗人在诗歌音乐性方面的尝试还有待于音乐修养的加深。


  5


  诗歌是否一定要有音乐性


  面对艰难的音乐性尝试,我们不妨冷静地反观这一源头问题:诗歌是否一定要有音乐性


  面对艰难的音乐性尝试,陈卫提出,我们不妨冷静地反观这一源头问题:诗歌是否一定要有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朝向哪个方向行进?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丰富的生活使现代汉语具有极强的再生性,加上受到外来语冲击,音译词的汉语本身无意义。比如,星巴克、华伦天奴等词语进入诗歌中,可能就会带来歌曲中不一定出现的新问题:歌词有音乐旋律修饰,乐曲能够提示词语的复现,而外来语与新词组增加,使诗歌语言的简约性被制约,字尺、节奏、轻重、平仄的控制不太容易,这易导致诗歌节奏紊乱,相应增加诗歌理解与记忆的难度。某些诗人认为,诗歌如果过分强调节奏、音韵,就成了大众化歌词,诗歌价值就贬低了。因此,他们为区分歌词,有意趋向非视听化的诗歌写作,甚至篇幅超长。


责任编辑:孙竞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