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学的高地

作者:赵丽宏   2016年07月22日 10:26  文艺报    247    收藏

MAIN201607220646000455980710066

  即便是在文学最受冷落的年代,我也没有对文学的前景产生过悲观的念头。只要人性还在,只要人类的文明还在延续,只要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还在,文学的魅力便不会消失。文学决不可能被逐出我们的生活。文学刊物曾经一度举步维艰,然而作为展示文学创作最新成果的园地,它们也不会被荒废,因为写作者需要这样的园地,读者也关注着这样的园地。尽管眼花缭乱的新媒体吸引着更多人的眼球,但是它们无法取代那些真正承载着文学理想,定期向读者展现优秀原创作品的文学期刊。


  《上海文学》从创刊到现在,已经63年。巴金先生在1953年创办了这个刊物,最初的刊名是《文艺月报》。创刊以来,她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曲折脚步,一路探索,一路坎坷,一路激情挥洒,一路悲欢离合。回顾《上海文学》走过的道路,感受她的辉煌和荣耀,体味她的艰辛和甘苦,是一件令人感慨也让人深思的事情。


  《上海文学》犹如一个舞台,60多年来,中国的几代作家在这个舞台上纷纷登场,他们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憧憬梦幻,他们的惆怅和困惑,他们的才情和创造,都留在了已经泛黄的书页之中。展读这些保留着不同时代屐痕的文字,可以追溯流逝的时光,反思过去的历史,也可以重新燃起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产生时代的情感、智慧和良心的结晶。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对此可以当之无愧。


  60多年来,《上海文学》的命运和我们国家的风雨历程密切相联,她的辉煌、她的黯淡、她的跌宕沉浮,都和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上海文学》创刊之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刊物中看到作家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当时引人瞩目的作家,都在这里发表过新作。不少年轻的作家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成名作。《上海文学》上的一些短篇小说和诗歌散文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在很多人心目中,《上海文学》是一个其他园地难以取代的文学花苑,是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即便是在中断和沉寂的时候,《上海文学》一直没有被热爱文学的中国人淡忘。“文革”结束后,一度停刊的《上海文学》重新开张,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镇。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文学作品敞开了大门。中国的老中青三代作家在《上海文学》亮相,展示了他们曾经被压抑了的才华。新一代年轻的作家又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坛。纵观《上海文学》的60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回归,高尚的文学理想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永远不会消亡。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几件东西值得一说。


  一把旧椅子。它的年龄比我老,估计已近百年。这是一把有扶手的西式靠背椅,做工很考究,可以看作一件艺术品。从《上海文学》创刊以来,这把椅子就一直是编辑部的一部分。很多前辈在这把椅子上坐过,巴金、靳以、魏金枝、钟望阳、茹志鹃、李子云、周介人……多少人曾经坐在这把椅子上读稿说话,已经无法考证。上世纪70年代末,我还在大学读书,有一次收到编辑部的信,约我来《上海文学》谈稿子,是赵自先生坐在这把椅子上,他的亲切和威严,和这把椅子融合在一起,成为《上海文学》在我记忆中的一个征象。60年来,一批又一批作家和编辑为《上海文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他们用心血和智慧,铸造了这本刊物的品格。《上海文学》能在这大半个世纪中坚持文学理想,不断创造辉煌的业绩,能在新中国的文学期刊中占据重要一席,和他们无私奉献和创造性的编辑工作是分不开的。这把椅子现在端放在我的办公室的窗前,是一件历史的纪念品、一座让人追溯远去时光的雕塑。几代《上海文学》编辑前赴后继的身影,迭现在这把椅子上,让后人肃然起敬。


  一幅题字。这是钱谷融先生用毛笔题写的“文学是人学”五个字。10年前,《上海文学》50周年社庆时,我请钱先生为我们题辞,他说自己不擅用毛笔。我说,请你写五个字:“文学是人学”,这几个字,你怎么写都是最好的。钱先生年轻时代写的《文学是人学》,道出了文学的真谛,他因此被批判了很久,历经人间沧桑。也正是这篇文章,如同灯塔,暴风骤雨和冰雪雷电都未能熄灭它的光焰。文学是人学,这已是公认的文学创作之至真原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性的探索,对人间万象的展示。钱先生答应了我,并寄来了这幅题字。他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了五个两寸见方的字,写得工整端庄,很有派头,题辞下面签了名字,却没有钤印。我后来请一位篆刻家为钱先生刻了一方印,在题字上补钤之后,将印章送给了钱先生。在我的办公桌前,抬头就能看到钱先生的题字,“文学是人学”,这是前辈真诚的引领,也是一个永久的提醒。


  一幅书法作品。这是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的作品,写的是四个大字“海纳百川”。周慧珺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也是《上海文学》热心的支持者。现在的《上海文学》封面,是她13年前为我们书写的刊名,已经成为我们刊物的标志。“海纳百川”,是《上海文学》追求的一种胸怀和品格,我们接纳各种风格不同的作品,不管是奇花异卉还是杂树野草,只要是独特自由的美妙生灵,都可以在我们的园地中生长绽放。这幅书法,也是各界人士支持关心《上海文学》的一个见证。


  回顾《上海文学》走过的60多年历史,我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人,心里怀着感恩之情。感恩我们的前辈,几代《上海文学》的编辑,是他们前赴后继,铸造了这本刊物的精神和品格;感恩我们的作者,60多年来,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作家,以优秀的作品支持我们,使我们的刊物保持着清新和活力,始终站在文学的前沿,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学的新貌;感恩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和所有纯文学刊物一样,在这些年中经历过世态炎凉,然而不管是热还是冷,总是有人向我们伸出援手,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感觉孤独,始终保持着文学的尊严。当然,也感恩我们的读者,60多年来,不离不弃,来自读者的赞许,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坚持和坚守的价值。如果没有大家对《上海文学》的贡献、支援和帮助,这里只能是一片荒芜和寂寥。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到《萌芽》杂志当了5年编辑,1987年离开编辑部当专业作家。回想起来,自己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和文学期刊紧密相连的。几十年来,自己的文字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而自己心里最看重的,还是那些有影响的文学期刊。在我的心目中,《上海文学》是我的母刊,年轻时代在那里发表了很多诗歌和散文。在这样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是一种专业的肯定,也是自己的文字走向读者的最有效的渠道。在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目中,优秀的文学期刊,是真正的文学高地。在文学期刊生存最艰难的岁月中,《上海文学》一直坚持着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日子过得再苦,刊物的方向和品格从未改变。2003年,我出任《上海文学》社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0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杂志顺应时代,开拓新的局面。我们所处的时代,潮流汹涌,风云变幻,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呼唤中,读者对文学必定会有新的期盼,文学期刊的编者首要之责,就是要坚守文学的高地,在喧嚣中,更需要保持一份沉静,不媚俗、不跟风、不势利、不追时髦。这些年来,我们编辑刊物的方针,一如既往,非常简单:为作家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能吸引读者的发表平台;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曾经在刊物的卷首上这样写:


  我们提倡抒写真性情,提倡以真诚的态度进行创作,拒绝虚假和无病呻吟。我们欢迎贴近现实生活的力作,也欢迎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这里可以为文学家提供炫技的舞台。我们力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让朴素和华丽,简洁和繁复,现实和浪漫,虚构和纪实,古典和现代,在我们的版面上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不薄名家,厚待新人,是我们一贯的方针。


  编刊物有三喜:一喜发现好文章;二喜发现有才华的新作者;三喜刊物受到读者欢迎。这三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去追求寻觅,用公正执著的态度,用真诚热情的心。


  文学杂志,难免一个“杂”字。要做到杂而不浑、杂而不俗、杂而不失其高雅品味,需要我们下功夫。我想,无须空洞的口号和承诺,下功夫把刊物编得更好看,才是硬道理。


  前几天,我在编辑部说,我们刊物年过花甲了。年轻的编辑对我的话很不以为然,他们说:花甲之年,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对老人的称呼,《上海文学》不老迈,我们还很年轻。年轻人这样评价我们这本刊物,我深感欣慰。对一本文学刊物来说,60年的历史不算太短,然而文学的理想和精神是不会随时光老去的。60岁的《上海文学》仍然应该是一本拥有年轻心态的杂志。面对着前人的业绩,我们会经常思考: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继续发扬《上海文学》的优良传统,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如何锐意进取,探索创新,使她保持着勃勃生机,保持着年轻活力,从而无愧于前人,也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崇高目标,我们当为此竭尽全力。


  (本文作者为《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责任编辑:马大山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