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老人和孩子

作者: 2018年04月25日16:48 浏览:108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立体思维一天天广阔,这源于大楼的林立,高架桥的走势,还有沙洲的垒起以及风在这里的凝聚。
城市的梦在不断地现代化中延展,“中国梦”的口号被一批又一批激情汹涌的中国人送上云霄,这个城市立时犹如黄帝的新装,天天都在焕然一新。然而,每当黄昏,在广场之下,廊桥亭边,老人的心思,毫无保留地绽开了,从年轻的记忆开始,一些细节,在他们酣然的内心独醉,抛起一些思维,划破明镜般地内心。那些镌刻的故事,在自己生长的这座城市里依然余韵悠长。过去的那片炊烟绵软地爬过麦田,在这片曾经还是村庄和农田的土地上,更多的方言吃着红苕和苞谷再和着些许的吴侬软语被鸟雀衔着,春光无尽。那时候许多家庭都多子女,日子自然过得艰苦,然而,光屁股的孩子们总是不分季节地嘻笑着跑来奔去,让家长觉得日子过得健康而富足,年轻的生命让他们的葳蕤成了油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杯陈年老酒所渗透的味道,高于事业和人生的追求,正如柳的风韵,婆娑着日子的发香,散开,如同女人撩拨诱人的乳房。
如今这里变成了真正的现代化城市,岁月已高,孩子们已经有了安稳的窝巢,日子在改革的步履中过得灿烂如火。这是知足常乐的喜事。然而,在薄暮的黄昏里,一盘残局,一杯清茶,一段旧叙,都会让这些看着这座城市变迁的老人伤怀与失落。
“老人家,想什么呢?”
“那条小巷不见了,灰土的矮房变成了高楼,可是,院里那棵百年生长的老槐树咋就被砍了,老水井为啥子埋了,从前那么清凉的水咋变味了...”
“是啊,有些东西,还是该留下——哪怕是写进碑文或载入地方史志,毕竟这是根哟,让后人把根留住...”曾上过几天夫子学堂的文化老人这样感叹。
良久地沉默。暮色苍茫。
是的,有些东西应该留下,根应该留下。
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与日月结合,与山水分明,都留下了祖辈们的足音和号子。曾经的背二哥,光着膀子,吼着山歌,拄着“丁”字拐爬,喊着女人的名字,赤裸裸的带着野性的渴望回荡在大巴山深处。千万次地感受这座城市的开阔,我才发现在老人面前,我的渺小是如此微不足道,我的话语再也走不出他们那曾经烂漫的四月,还有他们丰实的馥郁。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