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互联网时代人人皆诗人,分行即是诗

作者:杨黎   2018年09月27日 15:25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428    收藏

经历了遍地诗人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诗歌退潮,“诗人已死”的表述一度很流行。如今,我们发现诗歌又回来了,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简书等平台,诗歌以其恰当的篇幅、分行的形式成了人们阅读的重要内容。老诗人重出江湖,新的诗人、读者和爱好者层出不穷。

除了形式上的恰当、当代诗歌的积累外,诗歌中传达情绪的及时、精确,诗歌写作门槛的降低乃至消失,以及人们普遍的情感诉求是当下诗歌活跃的重要原因。在诗人杨黎看来还远不只这些,他给出了一个让人震撼而惊喜的观点:互联网给诗歌带来了理想的状态:人人皆诗人,分行即是诗。


读 | 家 | 对 | 谈


01


▍李黎:我记得“诗生活网站”是2000年创立的,算是最早的专业诗歌论坛,随后是“橡皮论坛”“他们论坛”等大量的诗歌论坛出现。它们对诗歌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以往那种针对官方诗歌刊物的诸多局限而奋勇创办的民刊,在论坛时代突然显得不重要了,有了网络、电子书、电子期刊,原先需要在现实中有所付出的纸质民刊突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一层意思是,论坛告诉人们,诗歌就是民间的,诗歌就是在生活之中,在口语之中。

杨黎:诗歌论坛的出现,基本上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一致,诗人是最为敏感和时尚的,也是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在很多机构不得不让自己有个网站账号、甚至很多至今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情况下,诗人们早早让诗歌和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诗歌网站的创立都很艰难,但是效果都很好,最起码不乏热闹。这说明人们写诗的欲望被大大压抑了,互联网解放了这种力量。随时随地读诗、读大量的诗、读不同的诗的愿望,也随着互联网得到了实现。

互联网首先赋予每个人创作的自由,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违法乱纪的都被允许,不需要把自己想写的改造成符合某个刊物或者某种权威标准。其次是发表的自由,这一点和创作自由互为因果,事实上也不分彼此。写完了就贴出来,这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创作的自由和发表的自由。

还有一个标准的自由。垄断一件事物就是给它确定一个标准,诗歌也被标准化很多年,这样那样的标准加在它的身上。不是说标准不好,而是标准的存在必然导致更多的人为因素介入,必然会带来此消彼长,渐渐演化为唯一的标准。互联网的好处是,它的承载能力是无边无际的,理论上可以把一切的诗歌都呈现出来,这就带来一种各种标准的自由生长,给写诗的人带来的影响就是标准的自由。在标准多元时,我们真的不能认为一首大家都读不懂的“好诗”真的是好诗。标准的自由也对创作的自由起着一种促进。

最后就是价值的自由。我们做事情总有一定的目的,都会希望它有所价值。诗歌独特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说诗言志是诗歌的价值,言志的方式很多很多;如果广为传播是价值,它比不过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如果说藏之名山是价值,那么为什么诗人都在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这些都有价值,但价值一旦唯一,或者被引导着去追求唯一价值,本身就存在问题。互联网时代的诗歌,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乃至消费,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具体和微妙的地方出发,和诗歌发生关系,不管长久还是一时,这种价值的自由带来的也正是标准的自由。

有人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对诗歌大加讽刺。他们忘记了,不写诗的人不会读诗,不读诗的人不会写诗,和诗歌有关的本来就是一类人。人只分为两种,一种和诗歌有关,一种无关。

你说的互联网时代民刊失去了存在意义,这个可以再谈,但如果民刊还是那种由少数人和特定的趣味所把持,遵循的还是以往那种投稿——选编——刊发的模式,三五个月再问世,很容易看出它的僵硬和局限,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了。一首诗如果是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应,过了几个月半年的还有什么意义。


02


▍李黎:总结你的话,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诗歌的写作的自由、发表的自由、标准的自由和价值的自由。那么它会不会有一种一切皆可、一切分行文字都是诗歌的泛滥?我个人对所谓的泛滥是持支持和期待态度的,太多的实际经验告诉我,目前的诗歌的问题不是泛滥,而是拘束、功利、刻板、雷同、装腔作势等等,这样的词汇还可以罗列很多。只是,泛滥确实是一个容易遭受攻击的对象。

杨黎:泛滥不应该是问题,应该是一种常态,吃饭也是常态,我们没有说它泛滥,因为我们不会攻击常态。对泛滥的攻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诗歌不是人人可写的,为什么不能是人人可写?还有一个前提是,诗歌不是每一组分行文字都是诗歌,为什么不是?没有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每个人都受到诗歌教育的影响,会首先界定我能不能写诗、这是不是诗歌。诗歌教育其实也没有划定诗和非诗的界限,哪里能划分清楚呢。

我们要回到诗歌的起源来看这个问题。唐诗宋词是诗歌的起源吗?显然不是,《古诗十九首》是吗?朦胧诗是吗?都不是,诗歌的起源就是人的起源,有了人,有了情感,有了感叹发泄,就有了诗歌,只是后来诗歌被文化塑造了,被引导向另外的方向,比如修辞。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诗歌的起源是什么?是成年之后看到了某首名作,还是有记忆开始的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惊恐、第一次喜悦?答案显然应该是后者,前者只能说是他个人操练修辞的起源。互联网的好处就是,让更多这样的来自人的本身的情感反应通过诗歌、通过分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及时、直接、不加掩饰、真实。

泛滥本身完全不是问题,不够普遍,束手束脚,才是问题。


03


▍李黎:刚才有个词一闪而过,我觉得非常重要:诗歌教育。确实,每个读者及其趣味标准,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受到一定的诗歌教育的结果,尤其是那种学校里的诗歌教育之后再无诗歌教育的读者,可能是占比最大的。他们中的一部分幸运地完成了自我教育,但更多的读者还是顺着学校里诗歌教育去判断诗歌,再准确地说就是,按照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古代诗歌观念,去理解同时代人的诗歌及其写作。很多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杨黎: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诗歌教育,这种教育有一个核心,就是辉煌的古代诗歌。每个人的际遇不一样,教育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但很多都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一种就着诗作的文本、诗人的文学地位的理性教育,很少有人在诗歌学习中让自己对自身的存在更加敏感和直接,你问问小学生就明白了。诗歌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体现在对待诗歌的标准和价值上,更反映在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上。不能自由写诗,要有积累,不能随意发出来,需要拿到一个权威认证,这些都是诗歌教育失败的结果。

除了诗歌教育,还有一种事物影响了人们对诗歌的判断,那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处一个价值体系中,希望自己属于某一类人,有某种地位,有某种优越感和特殊性,还有很多考虑。所有这些价值确认,让人距离自己的真实想法越来越远。用一首诗举例:为什么/你对着天空大喊:为什么?/天空空空/什么都没有/你低下头/对着大地/什么都不想喊。一个人看到这首诗,或许感觉到它很不错,是真实的感受,但出于各种原因,他排斥自己这样的情感,更不愿意这样去表达。好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乌青。


04


▍李黎:乌青的诗歌一度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遭到了很多攻击,非专业的攻击是,“这也是诗,我也能写啊”;专业或者貌似专业的批评是:“这种诗歌体现了作者语言的贫瘠”。

杨黎:如果觉得我也能写,那就去写,没有人阻挡。很多人的问题就是,明明没有人挡着他,他就是不敢,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自觉不如什么专业人士,或者感觉写诗很丢人。写诗就是说话,你说话也很丢人吗?当然,还有人会想,我写诗有什么用?可以对比一下,你一天说那么多话,每一句都有用吗?

语言贫乏是站不住脚的,常用的汉字就三千多个,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这些被普遍奉为经典的诗句语言也贫乏吗?说乌青语言贫乏,这是偷换了一个概念,应该是修辞贫乏。为什么要修辞?平时说话需要修辞?大脑在思考的时候需要修辞?所谓的修辞,大多集中于比喻,用一个模糊的事物比喻另外一个事物,让模糊的事物更模糊。


05


▍李黎:我们提到了唐诗,也说到了口语,其间的割裂是说不尽的话题,即使唐诗内部,也有古今之分。一些观点诸如“不学诗无以言”恰恰走到了反面,就是在诗歌中抛弃了我们最本能、最直接也是最想说的语言,用诗歌表达不想说事实上也说不出口的话,反而成了一个文学方向,甚至文学本身了。要感谢互联网所允许的语言存在,不论刻意还是不经意,太多的语言都在持续地呈现出诗歌本质的一面,尤其让我们明白,诗歌绝不是少数人正襟危坐的产物。

杨黎:口语必然存在,但唐诗不一定存在。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说唐诗怎么可能不存在!美国就没有唐诗,澳大利亚就没有,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就没有唐诗,但是他们全都有口语。互联网语言没有排斥书面语,没有排斥唐诗,口语只是自然而然占据了核心。它的私密性、匿名性等等,都允许一个人以最真实的口语交流,而不必要拿出腔调,达到什么高度。感谢互联网,让我们可以看到无穷尽的诗歌,只有在足够多的诗歌阅读中,我们才能逐渐清晰我们喜欢的、我们需要的、我们想写的。


06


▍李黎:有人说杨黎对诗歌的贡献是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你自己也说过,你让很多网吧少年变成了诗人。不过还是用你个人的写作收尾吧。你最近几年一直在写“远飞”系列,每首都写得极为放松。有的看了之后等于没看,有的直击内心。感觉你已经放弃了在诗歌内部的一切努力,以往你就反对比喻,现在简直在反对“诗句”。很多人大概都在想,杨黎要把诗歌带到哪里?在诗歌界形容一个写了很多年的并卓有成就的诗人,往往说“已经大起来的诗人”,你却越来越远,给人绝尘而去的感觉。悖论的是,你不是说从此封笔,以期达到那种遥远传说的效果,你恰恰是在每天都写,写得很多,洋洋洒洒,然后给人的感觉越来越遥远,正在飞向某个未知的领域,就像你在《大声》里写的那样。这正是我对你的崇敬之处,你回应一下吧。

杨黎:古人早就说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古人没说,诗歌一定要什么人用什么方式来写,一定要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那样达到什么高峰,那是诗歌的结果之一,不是诗歌的前提。所以诗歌内部的好与坏、经典与否对我而言确实没有意义了,有意义的是状态。所以我彻底告别所谓殿堂写作、经典写作,告别它们的一切标准,哪怕是延续了几百几千年的,直接让诗歌写作和人画上等号。化我为诗、化诗为我。我要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分行的文字就是诗。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你想了但是不敢去写,你看到了喜欢的诗又不大声承认,那还让人怎么办?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