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实现中华美学的新作为新发展

作者:杜学文   2019年03月14日 15:15  中国文化报    1697    收藏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美学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现新作为,取得新发展,必须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与方法论,从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维护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早日实现。具体到美学领域,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中华文化的美学观,针对人们审美的新要求,创作适应时代的艺术精品、高峰之作,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引领与审美启迪。所谓创新,就是要积极地吸纳借鉴人类发展进步中于我们有益的元素、方法,扬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僵化保守的成分,形成民族进步新的活力、生命力。具体到审美领域,就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美学传统的同时,不断地吸纳、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美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审美呈现出新的、与时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相匹配的活力、创造力。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也多有区别。相应地,在审美领域也表现出相异的特点。以建筑而言,欧洲地区山多石厚,多以巨石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在欧亚草原,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大,定居不易,多为可以随时拆装的穹庐式帐篷。而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土厚水深,农耕发达,其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表现在美术与雕塑方面,早期的欧洲地区,充分发挥了石质材料丰富的优势,其作品多为石雕。而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则是土木优势见长,作品多为土木材料为主的泥塑。欧洲最早得到发展的是地中海沿岸地区。由于需要适应海洋环境,必须掌握航海技术,对风力、潮汐、气候、季节、天象等的规律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领会。其思维方式强调辨析、科学。表现在审美方面,强调透视、光线、摹仿,是一种以“求真”为美的审美追求。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的中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们通过耕作可以实现比较充裕的生活。相对而言,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感受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其作品突出了人的内在需求,强调简洁、表意、人与自然的同一,是一种以“得意”,即意象为美的审美特征。这些不同,从其本质来看,各有优长,均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财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内涵。  

尽管不同的地区,其审美特色各有区别,但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并不容易。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纳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突破既有的程式,形成新的审美规范。以中华审美而言,其发展坚守了自己基本的审美准则。如艺术的教化意义,人与时空自然相统一的追求,简洁为美的风格,含蓄的意蕴,节制的手法等等。但是,如果只执守在已有的基础上就很难突破创新,生命力将逐渐萎缩。中华文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建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石雕造像大量出现。绘画的材料如颜料的改善,使其表现手法、效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晕染”法的传入,使作品,特别是人物的表现变得更为立体生动等等。近代以来,诸如油画、话剧、电影等外来艺术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审美可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资源是科学与民主。相应地,在这一带有“启蒙”意义的潮流中,中华审美发生了新变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不仅新文学出现,且其他领域的艺术也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姿态。在绘画方面,新版画运动、油画的传入等对既有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强大冲击。中华审美的现代化在历史的涌动中迈开了革故鼎新的步伐。

欧洲地区的艺术创作自有其特点,在审美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一神教基督教义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多表现基督教题材,在内容上宣扬基督教义,体现基督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其绘画重视透视法、阴影描画法等。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十五六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来到东方传播基督教义,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也传到了欧洲,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诱发了启蒙运动。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艺术与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视人的表达、重视自然的美、重视对社会现实俗世生活的表现成为潮流。工业化的推进,至上一个世纪之交,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催生了艺术的新变。其表现就是影响至今的现代艺术盛行。这与欧洲艺术积极地吸纳东方艺术,主要是中国与日本的艺术营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绘画为例,现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如塞尚、梵高、毕加索、莫奈等无不是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技法、营养而成为一代大师。正是他们对东方艺术的吸纳,才使欧洲绘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中国的艺术,还是欧洲的艺术,在借鉴别人创作经验的时候,并没有使自己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具创新性与生命力的“自己”。中国画并没有因为借鉴了油画的技法成为油画,而是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可能。欧洲的油画也没有成为以“线”“意”为主的中国画,而是由于对线的运用、意的表达使欧洲传统油画的表现领域得到了拓展。他们的价值表达也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尽管在艺术表现上显现出许多不同,但其基本价值观仍然是民族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审美的新变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它既是对这一时代社会生活的表现,也为解决这一时代的社会问题提供精神支撑。启蒙运动的出现,对欧洲艺术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倡导人的独立。人不再是神的创造物、附属品,而是具有自由意志、创造活力的独立存在。上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乃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文化及艺术领域的反映。

对人类艺术与审美历程的简略回顾,就是要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其艺术的发展进步必须基于这样几点:一是要继承优秀传统以立本守正;二是要借鉴外来文化以革旧创新;三是要解决现实问题以增强艺术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美经过了又一个引进、借鉴、吸纳的探索时期,正处在构建能够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审美范式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持守正,不断创新,使中华审美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作出新时代的新作为。

 

(作者:杜学文,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