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者的耳朵听见了风 ——简论宁延达的诗歌创作指向

作者:蒲素平   2019年06月04日 10:57  中国诗歌网    455    收藏


阿多尼斯说:诗是现实的反面。现实是什么?它的反面又是什么?用诗歌如穿透现实?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从一处光到另一处光,从一处黑暗到另一处黑暗,也许这穿的过程就是诗。宁延达的诗正是在这种穿透中渐渐丰满,渐渐形成一种诗歌的特有指向。他正由过去的平滑走向相对的滞涩,思考渐渐深入事物的内核,并通过这个坚实的内核与外界进行交流,并试图完成一种诗学意义的探寻。他诗中的句子散发出一种赤子的气息,炽热、独立,思索,这种气息正在从四周聚拢过来,形成一个他自己独有的气场,从而渐渐形成个人的面目。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思索者显得格外独立和突兀。生活中的宁延达是一个商业从业者,每天面对的是各色人等,是财、物与人心的碰撞,这让他更充分地洞悉生活、人心的本相,从而刺激了他诗歌创作的一种思索性倾向。而诗学又是情学,心如枯木的人写不了诗,诗人除了有天分之外必须得有情,有大情。这些恰恰是宁延达的长出。他做公益,出资发起了防灾网,建立自己公司内部慈善运行常态机制。当这种情怀与现实的黑相遇的时候,就进一步催生了他的思索。“我们必须制止孕妇的死亡/如果她在坟墓中生下婴儿/那个孩子将直接壮大鬼界/我们多么愿意让他生而为人/一定在母亲的墓道/得以超度……把孕妇留下/不要让她以任何高贵或悲哀的方式离开/徒然去为一个蹒跚的背影祷告/在哀鸣中痛斥上帝的不公又有何用” (《我们必须制止孕妇的死亡》)。诗直接越过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奔向更深层的精神层面。在具体写作上,诗中对“孕妇”与“死亡”这两个意象进行不间断的强化,呈现一种透明感和疼痛感,直接扎你的手掌,内心等等你最柔嫩的地方,产生一种看不到的内在痛疼,精神上的震动。《钉子户》则从一个生活场景所见写起:“废墟中只剩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如同领袖  独自站立在高高的舞台/仿佛它只需在关键时刻挥挥手臂/倒下的房子将一栋栋重新站起//晚上路过这里  整个村庄漆黑一片/只剩这栋房子闪着微光/远远看去  如同不容于人间的鬼火/是否在这个时候  它只需熄灭灯光/倔强的人便会彻底溃败下来”。 “孤零零的房子和如同领袖”,“熄灭灯光”和“倔强的人”,这种词语的对比使用,产生了形象上的喻体和指向的歧义,使词语的内在张力顿显。“闪着微光”与“人间的鬼火”,把诗推向深层,诗歌的纹理上出现黑白对照,感怀和深思成为水到渠成的铺垫。从批判的效果上,接近于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候只需临门一脚。在“它只需熄灭灯光/倔强的人便会彻底溃败下来”句中的只需、倔强的人、便会、彻底这些词依然是铺垫,就像足球的门前的盘带晃开了所有障碍,下面就是溃败下来。溃败是何意?诗句被诗人写出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生存经验给予自我阐释。这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诗歌歧义的形成吧。从写作方法上,诗人使用了反向对比铺垫,让所有的意象都形成黑白两种,形成一种表达上的突兀和分明,使这首诗在众多类似题材独立出来。

思索着的耳朵永远是竖起来的,这样形成了内在拷问和外在事物影像的重叠,这种重叠是思索的又是及物的,一方面强化了他关心社会现实与外界交流和要表达的思想,写作上趋向于温暖,即使写一些沉重的事件,也试图能在沉重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光亮,在这种内省的同时试图与现实世界建立一种亲切温暖的关系。另一方面寻找亮光的过程,又有着极度的不妥协和批判性,这样往往形成一种词语的扭曲和诗意义上的变形,从而丰富了诗歌的最终呈现。 “一个躲进车里不想见人的人  认为滚动的轮子/比安静的阴谋更好把握/一个以菩萨为标尺的人  往往把慈悲/当成妥协的借口//天就要亮起来  我到底该不该放下内心的阴暗/硬的事物硬不过岁月/偏道子对面的石头山  被风刮走了半边”(《善与恶》)。这时候的宁延达站在上帝的位置上,对人性和人心进行探索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心剖析和把握上的,既有理性的批判又有诗歌内在审美的探索。“一步一步  它/令我邪恶  也令我崇高/它刻意塑造两条相交的小径/而不标明方向//如今  我抚摸着这微微的凸起/以判断明日的天气/你看它是多么复杂/看似已经得以安息/却能用来召唤风雨/它将刀埋在我的内心  使其时时尖叫/却将悲悯  搀到年龄的堤岸”(《伤疤》)。这首诗中,除了惯有的批判之外,更多是一种及物式的自我反思,借助伤疤这一具体的物,使看似隐晦、隐喻变得清晰起来,借助世俗个人经验“我抚摸着这微微的凸起/以判断明日的天气”,把诗的指向一步一步向内转,诗句也更加锋利起来,有效地增加一首诗歌的力量感和深入性。与此有着同曲之意的还有《上帝  不如让我做个懒人》:“你什么时候派东风来/解开拴着雾霾的链子呢//等我抠出诗人喉咙里的词/等我  默默做一些实事//你对我做出任何允诺都不如/让我做个懒人//不到万般无奈时/连呐喊都不必”。写作某种意义就是呈现自己,心灵图像的审美呈现、精神品质的呈现。所以写作最终面对的是自己,虚假的抒情,违心的颂歌,最终会在深夜里让你难眠。

从生活的意义上看,宁延达是一个自由的商业从业者,开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这不是说他的事业做的大或小,而是说他的一种生活和心里的状态体现在他自由的精神上,体现在他的诗歌写作中,他不会浮躁的跟风,不会故作玄虚地装酷、卖弄,因为他不需要,不需要以此来取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他从事的是装饰业,一种外在审美展示的行业,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和解与担当。做公益其实是他内心的一种需求,精神能量的一种辐射,诗歌外延的一种拓展。为此他还独立发起了赤子诗人奖,奖励以赤子精神献身诗歌的人,这些情怀慢慢浸透到他的诗歌里,使他的诗歌里牢牢抓住一种观点或者叫价值,并以此展开,向四周蔓延。如他的《暴雨日记》《风在石头里低低地吹》《我时常向土里泼一瓢水》《修行的种子》、《记住每一个美》等等。《暴雨日记》是以河北中西部太行山麓地区一次突降暴雨事件为原型写的一首诗,诗中有具体细节,魔鬼一样逼视着你,诗中有对生命失去的痛惜,有反思,有质询,让一首诗存在的意义坐地下挖,挖出人心、人性、苦难、温暖、崇高。“王生廷哭了  他和兄弟王双廷一起从洪水中/带出198名乡亲/却带不出自己的妻子”……“二十二日  天晴了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到处都是问候/到处都是心悸/到处都是仰面朝天//街边的一个民工/用心地把拧干的衣服/挂在一个倒地的自行车上/然后对着面前清理道路的人们/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诗歌到底应该表现什么?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但又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每个人都堪比上帝/只有我自己  无法做出清晰的选择/我在一架秋千上晃来晃去/一晃就晃到了中年”(《我到底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诗歌温暖的底色,哪怕是苦难之中,也要内含一种向上的底色,是诗歌应该保持的。

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杯水,不过一杯水而已,干涸和消失,溶解或独立,都是一种自我状态的实现。“一杯水倒进沙里/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一杯水倒进海里/海水并没有显得更多//把一个人倒进人群/他立刻成了一群普通的人”(《空杯》)。思想披上语言的外衣,来到人间,呈现出一种写作手法上的思想即技巧,让一只空杯成为本体的同时,又是喻体,使一只空杯有了一种哲学上的意味,但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哲学,通过诗歌的语言说出后,具有了内在诗性。在《墓志铭》中,则更加诗化,更加虚无,更加唯心,“没有一颗星星不曾陪过我/没有一颗星星  不曾仰望过我/它们是爱我的/白天用来赶路/晚上  坐在黑暗中读我的诗”。这时候的诗人,成了诗歌的化身,万物皆是诗,气象渐渐开阔,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诗简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思想的自然展示,一种灵魂的自然初入。类似的还有《路口》:“骑自行车的人穿过路口/一辆轿车穿过路口/一群牛  穿过路口//其它的时间/都是风  在穿过路口”。自然而然实现了简单中的复杂,平淡中的深奥,呈现出高超的诗歌技艺。正如他自己所言:“诗歌是最充分体现人类精神高度的语言介质。代表了人类所拥有的最高文化层次,它表明人类脱离了身体中的动物性和普遍生活习性,而达到生存和精神上的更高水准”。

宁延达的诗另一个长处就是深邃的思想,松弛的表达,张力的审美,内在节奏之美得到完整呈现和展示,用情怀点亮文字中的光。“大解的母亲被一辆车撞倒/这使我想到了老家的院墙想到了村口的小杨树/想到了我才养到八个月的泰迪/想到了浦阮的桥墩/想到了好多人/......//后来就惭愧  竟然恍惚间/想起那么多事/我的眼泪才流下来”(《愧事》)。“后来就惭愧  竟然恍惚间”中的惭愧和恍惚加深了诗歌的意味,情绪松弛,表达自然。“我的眼泪才流下来”一句,常见的汉字,常见的表达方式,但与上文结合起来,就使一首诗的长度无限拉长,不露痕迹的言说中诗性尽显,情怀所在。这样的诗还有《爷爷死了》《瑕疵》等等一批。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 /中国有过上百位重要官员跳楼/他们那么义无反顾/甚至  来不及安排后事/那是怎样一个时代/死  变得轻而易举/人们不会为其鼓掌和叹息/更不会为其树碑和立传/偶尔也会谈谈他们仅止相顾一笑/仿佛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群众的冷漠》)。诗歌的名字和最终要表达的主题呈现一种反向表达内在融合。把一种日常所见的事件,信手拈来,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说出“生命之轻”的表达,这是一种能力。或者说他把这诗性隐藏在文本中,让文本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引导读者,产生一种欲说还休,欲辩无言,意蕴无尽的感觉。而在《祖国》中这样写到:“我要孩子们选取一个角度/来描述一下我们的祖国//他们惊人一致地唱道/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然后一个孩子站起来/他说  老师/您也来说说您心目中的祖国吧//他们多善良啊  在满窗雾霾下/还是唱出那么多美好/所以我噙着泪水唱起来/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这是一首看似平常却寓意无限的诗,选取的事件,再平常不过,几乎是三代人都经历过的事,诗的结构极其简洁,但就是在这种简单、简洁的表达中,诗意呈放射状射向四周,令我们突然不知所措,深深陷入一种无法表达出的况味之中。简单的复杂,高贵的自省,尽在其中。优秀的诗人都是一个诗的觉悟者,有效完成了语言和生命体悟的组合,就是说语言和情感的体悟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你无法说清是谁成就了谁?往往是一个人带着自己的独特体悟去寻找语言,寻找的过程就是诗歌产生的过程,就是生命体悟过程,这一点在宁延达的诗歌中有充分的呈现。

写作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自我生命状态的表达和呈现,是一种长久的事,不可急躁,坚定自己的方向,就会有收获。去年我在西藏遇见朝圣的人,他们匍匐于地,磕长头,一步一磕。他们已行走了多日,但面目平和,不急不躁。他们心中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朝着心中的方向,一步一磕,不急不躁。

愿宁延达的诗歌创作指向亦是如此。


作者简介:蒲素平 ,笔名阿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鲁迅文学院高研班31期。


责任编辑:祝雪侠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二辑
  2.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6.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9.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