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六要”论

作者:磨杵斋主   2020年05月28日 10:18      899    收藏

好诗“六要”论

肖晓阳


什么是好诗,怎样写出好诗,是格律诗鉴赏和创作的核心问题,廓清这两个问题对提高诗歌素养大有裨益。笔者以为格律谨严(按:格律谨严指平仄、对仗、节奏、押韵等均符合格律,非本文所论范畴)只具备好诗的形式基础,是“躯体”,内容好诗才有“灵魂”。好诗应当具备六个要素,即情真、意新、思巧、象明、理密、味隽。


一、 情真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当以“吟咏情性说”影响最大。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所以吟咏情性也”。情性即情感与个性,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和个性的。清人袁枚也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随园诗话》)。尽管诗还有言志、说理、叙事、状物的功能,但总以“吟咏性情”为主。“情景论”者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袁枚《随园诗话》也说“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按:诗家所谓的“景”不惟自然景观,一切世象皆景)。情与景的主次关系,从创作动机看,情占主导地位,即便纯粹写景,也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所以清人李渔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王夫之所谓“景语”、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其实都含“有我”之情,只是“取景含情,但极微秀”而已。据此可断言——诗无情性总非真。

诗中之情应是“真情”,对于真情当有两个认识,其一,真情指作者“自我”之情,是“真性情”,而非“群情”“舆情”。什么是真性情?前辈诗人有诗为证:“辱多青眼贫无改,死尽高才世乃安”(“青、高”三唱折枝诗),此诗虽乖张任性,却也独抒胸襟,颇合老庄绝圣弃智思想。其二,好诗多以真情感人,是否真情要关顾读者的感受。

大力标举真情、个性的是以清代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性灵”即天性与心灵。性灵派主张诗要抒写个人的真性情,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诗中要有“自我”,这是判断是否“真诗”的标准之一。试看以下“老干体”诗《不忘初心》:


红旗高举志昂扬,喜看全民奔小康。

不忘初心担使命,振兴指日复强邦。


仅以“不忘初心担使命”句分析,此句源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教育主题,是共产党人的集体意志,绝非作者个人的“自我”之情,因此读者感受到的只是“喊口号”而非“抒情”。老干部大多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感是纯真的,但撰写的“老干体”诗却让人感觉“无情”或“虚情”,因为它徒有格律诗的形式,缺少诗的灵魂——真情,这是不谙诗道所致。可见“我笔”不一定都能写“我心”,正如袁枚所说的“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推而广之,但凡用人人熟知、似曾相识的言语(即所谓的熟套)都难以表达真情,如“党策英明奔小康”“欣逢盛世笑颜开”“物富民安圆国梦”。这么说并非否定政治题材可以入诗,而是要写出新意,诗无新意难见真情。


二、 意新


“六要”并非分疆而论,它们之间多有联系,所谓“六要”,各有侧重而已。例如,“意新”与“情真”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意新”才能说明“情真”。

诗歌创作必以出新意为第一要务,意新是好诗的必要条件。唐宋诗词灿若星辰,诗歌创新的空间似乎已被前人占尽,今人还能出新意吗?明人袁宏道给出了答案:“诗之奇、之妙、之工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 [1]怎样出新?以下思路可供参考。


1. 新事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视野愈加宽广,新事物和新词汇不断涌现,前者如航母、高铁、神舟、手机、微信、香港回归、抗洪抢险、新冠病毒、一带一路、英国脱欧、苏联解体、颜色革命、伊拉克战争等等;后者如网红、公知、大款、粉丝、暖男、养眼、小资、扫黑、拍砖、驴友、官宣、退群、巨婴、杠精、给力、双赢等,舶来语如幽默、咖啡、沙发、鸦片、摩登、芭蕾、香槟、吉他、麦当劳、士多店、三明治、迪斯科、华尔茨等。写新事物,用新词汇是旧体诗创新的方法之一。


2. 新角度

唐人以马嵬坡事件为背景的诗很多,除了白居易名篇《长恨歌》以外,刘禹锡、李商隐、杜牧、郑畋、李益、张祜、李远、赵嘏、贾岛、温庭筠、高骈、于濆、罗隐、罗虬、狄归昌、韦庄、张蠙、黄滔、徐夤、崔道融、苏拯、唐求、崔橹等均有同题材诗作。对杨玉环的态度或贬其为祸水、或怀怜悯、惋惜、哀叹之情,总归不外贬、悯二字,后人再作同题诗或难有突破。然而,清人袁枚的《马嵬》,却能荡开惯常思路,别开生面,由《长恨歌》联想到《石壕吏》,指出安史之乱造成民间的生离死别,泪水之多远甚于长生殿。角度翻新,境界更高。由此可见,欲突破旧题材,须寻找新角度。袁诗如下: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今人作诗,有时不免“应制”,须同题异构,尽量寻找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例如,以“改革开放四十年咏”为方向拟题作诗,笔者独以“嫦娥观世”为视角,作《嫦娥观世四咏》——分别作《种岛》《高铁》《蛟龙》《神舟》四首七绝。借嫦娥感慨中华巨变的“四咏”,体现卌年成就,既写新事物,也有新角度。示例《嫦娥观世四咏·种岛》如下:


一觉醒来惊世殊,玉盘倏忽现明珠。

才疑海市生迷梦,复喜南溟起大都。


3. 新意象

用新意象是诗歌创新的方法之一。笔者专著《诗钟津梁》中指出“单个意象的创新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创全新的意象;其二是旧的意象赋予新意,姑且称为‘意象翻新’”[2]试看今人李静《春阶》:


伞放新花随雨开,风掀衣袂脚沾苔。

春阶千叠如琴键,又把流光弹一回。


键盘类乐器晚近才进入中国,此诗首开“琴键”入诗之端,意象创新。


4. 新联想

李白《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神妙。今人咏瀑,若还以“银河”作比,则拾人牙慧,贻笑大方。写旧题材须别出机杼。笔者《咏龙湫瀑布》开篇云:“独疑仙子拥云眠,罗带飘然落九天”,以仙人飘落罗带比喻瀑布,即是新联想。今人甄秀荣《送别》: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如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此诗为“红豆集团”主办的全国征诗一等奖作品,其精彩之处在于联想创新。前人言“残阳如血”,仅取“色”喻。此作则从形、色两方面的相似度,将“夕阳”与“红豆”关联起来,这是一种超越。


5. 新用典

用典是表达作者情意的一种有效方法,属于古为今用。用典以能“化”为佳,诗论家谓“用典要化开,如水中着盐,有味而无渣”。旧典新用,也是诗歌创新的方法之一,如“精卫当先填会海,愚公更要掘文山”(“山、海”七唱折枝诗),用“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言新事物。

要使意新,当避免用成语和套话。中文成语极多,且多能匹对成双,如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对于习惯用成语的作者而言,几乎无诗不用成语,这样作诗似乎容易。然而,一用成语便落陈词窠臼,诗家必忌。七言诗句嵌四字成语,仅剩三个字可以自由发挥,岂能出新?以下七绝句句用成语,如此作诗的确容易,但能算诗吗?


三中全会迎朝霞,改革开放遍地花。

千紫万红春色美,丰衣足食乐人家。


作诗不仅要避成语,还要力避熟套。例如写抗洪,作“洪水无情人有情”;写消防,作“大火无情人有情”;写抗疫,作“瘟疫无情人有情”。又如欲溢美,惯用“……扬四海,……誉环球”;欲言志,惯用“……酬壮志,……展宏图”;言治世,惯用“……开盛世,……享明时”;言改革,惯用“……迎昌盛,……步小康”,陈词滥调,了无新意,笔者谓此类诗“冷饭重温诗亦馊”。


三、 思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别趣”就是“诗味”,通俗地说,就是“有趣”“有意思”,其中包含构思巧妙而产生的“巧趣”。思巧在于想像和联想的高品质,是诗人灵性的闪现。高妙之句的得来,虽以作者的生活境遇、审美经验和学识修养为基础,但也是天赋使然,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即是。虽然可以从案例分析中得到启发,但这种创造性的联想属于天机偶动,难以捕捉。贺知章《咏柳》是思巧的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用“比”法,通常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此诗末句的本体(春风)是无形的,喻体(剪刀)是具象的,二者差距巨大,正因为将绝不相类的东西作比喻,才使读者感到新奇。这种比喻虽出乎意外,但从全诗的意脉分析来看却在情理之中。本诗的意脉是两相交织的。首先用拟人法,将柳树看作盛妆女子,柳丝便是衣裳的丝绦,女子裁剪丝绦当用剪刀,于是将人格化的柳树与剪刀联系在一起了。其次,“二月春风”催绿了“丝绦”,丝绦的叶形是裁剪出来的,裁剪需用“剪刀”,于是又将“二月春风”与“剪刀”联系起来了。

从修辞的角度看,巧思往往借助美妙的修辞来表现。如“万花著雨春如梦,一浆横江月有声”(“江、雨”四唱折枝诗),这里用了通感的修辞法。“月”指水中之月或月光,因为桨划水有声,于是感觉水中之“月”也跟着有声了,可谓神韵超迈!


四、 象明

“象明”是指意象生动、鲜明。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意象艺术,诗歌创作与鉴赏须继承意象思维的传统。明末陆时雍《唐诗镜》卷十指出:“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要在精神满而色泽生。”这段话阐述了意象的作用,就“意”和“象”分别提出“精神满”和“色泽生”的要求。用意象作诗,不仅能触发读者的想像,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使诗意表达更加生动、透彻。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初写于成都浣花溪草堂,上两句以高远取景,其描写由下而上,由近及远,有声有色,表现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营造出轻松愉悦,奋发向上的氛围,是作者喜悦心境的照应。下两句以平远取景,由内而外,从时间到空间,气象更为博大,意境更为广远,但所写未必是眼前真景,想像的成分更大。第三句,以能见“西岭千年雪”说明开霁的气象,并反衬“窗”前冰雪消融,暗含多年的战乱终于平复,世界清平,作者的宿志或可实现的愉悦。末句表达对战后交通恢复,商旅勃兴的欣喜,也暗含“泊舟待发,前程万里”的希冀。此诗为读者展现了鲜明、生动的四幅图景。后人尽管不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所寄寓的情愫,也能感受诗的意境美,之所以广为传诵,功在“象明”。

诗的意境是由意象来营造的,越是鲜明、生动、富于内涵的意象,越有利于深化意境。如笔者所作《建善寺古银杏》:


艳羡周身琥珀装,倏然翠羽换鹅黄。

凋零何必嗟秋扇,满地琉璃证佛乡。


此诗将银杏拟人,满树黄叶比作“琥珀装”(琥珀黄色),富于形象。又借“翠羽”和“鹅黄”言颜色变换,增强色感。银杏叶形如展开的折扇,而“秋扇”历来有弃妇之喻,所谓“秋扇见捐”即是。银杏落叶正好与“秋扇见捐”情形相似,于是有了“凋零何必嗟秋扇”之慨。然而此情非虚,此前一个月笔者曾作七绝《退休戏作》,将自己比作色衰被休的妇人,此句情意正与之相照应。末句将满地银杏叶比作黄色的“琉璃”,而佛国正是以琉璃为地,金绳为界。此句含情隐约,似言满地“琉璃”令人心境豁然敞亮,又似对佛国的无限景仰,又似希冀从佛家获得睿智。

诗虽以抒情为主,亦可说“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言哲理;王维《竹里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言禅理。写景诗用意象自不必言,说理诗、政论诗要用意象吗?笔者以为,说理诗似易实难,纯粹的抽象说理,绝少好诗,除非有独到的眼光、深刻的见解和精警的表述,如“史略功勋先气节,诗原情性次风裁”(“风、气”六唱折枝诗)“未能养浩将中馁,稍自持盈或后亡”(“中、后”六唱折枝诗),但有这种见地者绝少。今人说理往往弃意象而用抽象概念,结果味同爵蜡。其实用意象不仅能降低说理的难度,还能避免空洞,使说理更有效。


五、 理密


“肌理说”是清人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一词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肌理原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肌理”一词以论诗,其“理”包括义理和文理。义理之论或不可取,但文理之论有益。强调诗的文理须如美女肌肤细腻缜密,对纠正句法、章法的空疏有较大意义。肌理缜密的基本要求是文从句顺,以下通过案例分析论句法、章法的肌理。


1. 句法肌理

格律诗遣词造句应避免以下常见毛病。

(1)生拗

生造词或生僻词入诗。如《过年小咏》:


老补权充压岁钱,更加美好是明天。

聋痴除夕无多事,吟首新诗便过年。


“老补”是“老龄补助”的缩减,或许从事老年人服务的行业内部有此名词,但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因此多视为生造词。

词序悖逆也会造成生拗。如七律《咏江边村》开句“村前屹立记碑功”,三字尾本该是“记功碑”,因为句尾韵字用“功”,所以变成“记碑功”。格律诗虽有平仄、押韵的限制,但中文一字一义的特点,使其在造句时便于拆分重组,通过调节关键字位置,往往能获得好的效果。此句若改为“村前碑屹记丰功”便可达意。

(2)用典不化

某七律咏抗击新冠肺炎,颔联云:“除夜杏林飞救援,入荆橘井疾驰行。”杏林、橘井属典故。杏林代指中医学界,也用来称颂医生;橘井指良药。将杏林、橘井直接等同于医生,不但文理不通,也失去用典的意义。

用典须防泥古,即忌用过时或不恰当的典故或旧词汇。例如《庚子元宵》开篇云“金吾不禁怅今宵,饕餮何该染疫妖。”“金吾”一词有泥古之嫌。金吾原指一种神鸟(一说为龙的九子之一),因为长夜不寐,具有警戒避灾之功,故转作禁卫军官名。用这种古老的官职和旧时的宵禁制度来说明庚子元宵夜“不禁”,既无必要,也不合时宜。

(3)文理不通

例如《女儿眉——致抗疫一线的女儿们》:


忽来患难知真性,有幸梅花落雪时。

祈愿春来瘟鬼祛,欢颜又上女儿眉。


此诗毛病较多,仅谈文理。“忽来患难知真性”,忽来之“来”的主语是瘟疫;患难之“患”的主语是国人,因此“忽来患难”其实是“忽来瘟疫民患难”的简省,但字面却不能达意,让人觉得是“国人忽来患难”,同一主语两个谓语(动词),表意混乱,文理不通。其次,“真性”用词不够精准。真性指纯真的本性,即天性,人之天性平时即可见,临难之际验证的是是否有责任、担当、勇气、忠诚。再看“欢颜又上女儿眉”,逻辑不通。“颜”指颜面,内涵比眉毛大,颜面包含眉毛,眉毛怎能承载脸面?因此,这里的“欢颜”应该是“欢情”。

诗句每有“言外意”,必须使字面意与言外意都能通顺,犹如灯谜,既要谜面“成文”,也要谜底解读通顺。

(4)歧义

歧义指造句不当,造成读者有悖于作者原意的解读,即所谓的“反误”,这是诗病。歧义与多解不同,多解不但无害,还能丰富诗的内涵,即所谓的“正误”。《女儿眉》“有幸梅花落雪时”句即属于歧义,其一义是“梅花上的雪花掉落是有幸之时”;其二义是“有幸梅花开在落雪之时”,多数人会这样理解,然而雪落梅开本属寻常,何幸之有?

(5)用字不精

例如“大众眼明堪作尺,小诗句辣可为锋”(“诗、众”二唱折枝诗),“尺”宜改为“镜”,以照应“明”字;“辣”宜改为“锐”,以照应“锋”字。

(6)赘字

用同义词、近义词是造成赘字的原因之一,如“争分夺秒抢时间”,争分、夺秒、抢时间同一个意思,压缩成“惜时”即可。

旧体诗应尽量用单字词,如“梅花”“柳树”只需取梅、柳即可。用单字词不仅便于字的调配重组,增强造句的灵活性,还能精炼语言,扩大诗句内涵。例如“山岭梅花欣艳丽”,含三个双字词(山岭、梅花、艳丽),词序的调动重组尤为困难。如果改用单字词,可以压缩为“岭梅艳”(“欣”是可有可无的凑字),那么通过添字扩展为七言句的可能性将大增,其内涵扩展的空间也随之增大。如作“岭梅直与霞争艳”“妻我岭梅脂色艳”“梅艳能医野岭荒”“岭头梅色敷城艳”“猎艳屐留梅岭雪”等。


2. 章法肌理

诗的章法,前人归纳为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诗格》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就是说起句要平直切题,承句要从容开展,转句要转折变化,合句要意味隽永。起承转合间必须意脉通畅,现以笔者《退休戏作》为例分析:


色衰终得一书休,却喜妾身归自由。

谁道从今轻似燕,半为闲鹤半为牛。


第一句(起句),将自己退休比喻为“妻子”色衰被休,其联想的思路是“退休”与“休妻”皆含“休”;“年衰”与“色衰”皆为“衰”,二者具有相似性。“终得”意为终于等到,暗含不舍、失落之意,也表达解脱、放松之悦。“一书休”意指一纸休书、一纸即休,“一”虽少,但分量却重,不容置否。本句虽用比喻,但直言退休,符合起句“平直切题”要求。第二句(承句),沿用上句的比喻,言被休后“妾身”(“妾”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反而自由了,这是值得高兴的。“归”意味着女子嫁夫前原本是自由身,被休是重归自由。此句承接上句,符合“从容展开”的特点。第三句(转句),意脉接上句:谁说从现在起就“身轻似燕”了?改用设问句来“转”,符合“转折变化”要求。第四句(合句),点出主旨,预言退休生涯苦乐参半。但不直言苦乐为何,而是以闲鹤比喻自由自在,以牛比喻勤劳辛苦,含蓄委婉,符合“意味隽永”的要求。

从意脉上看,四句之间相互照应,贯通一气。首句暗含“妻”,由“妻”带出第二句的“妾身”;由“身”转为第三句“身轻似燕”(隐“身”字);因燕、鹤同类,由喻“燕”转而喻“鹤”;第四句,鹤闲而牛劳,互为反衬,因此由“鹤”带出“牛”。可见此诗章法肌理缜密。

初学者作诗,往往于转、合不当,如《咏一带一路》云:


银龙昂首出阳关,结谊东西誉宇寰。

若使张骞能再世,当惊古道达天边。


此诗起、承皆可,但转、合平淡,尤其结句无力,且“古”字有误。后两句宜重新构思,例如改为“羌域春风今可度,再无闻笛泪长潸”。

行书章法讲究变化,避免字形、笔画雷同,诗歌章法理同书法。试看《滨海行》:


锦缎金波映日辉,银滩碧宇戏鸥飞。

听涛话海无眠夜,相谑无机竟忘归。


前三句均为当句对,即“锦缎”对“金波”、“银滩”对“碧宇”、“听涛”对“话海”,犯结构雷同之病。初学者多爱用当句对,因为易于上手,但当句对本身有呆板之嫌,宜少用,更何况三句连用当句对。再看《廉村》:


碧水桃林绕古墙,帝师故里仰祠堂。

盘中苜蓿含廉史,世代清风美誉扬。


前三句的三字尾(绕古墙、仰祠堂、含廉史)均为动宾结构(动词+偏正结构词),同样有雷同之嫌。


六、 味隽


味隽即诗味隽永,指诗的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这是诗歌的高品位追求。但凡意蕴隽永的诗,或含蓄,或深刻,或意趣,令人玩味或富于启迪。


1. 意趣

严羽提出“兴趣说”,所谓“趣”当指“意趣”,意趣源于诗人神妙的想像,并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来。元人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味隽永,富于意趣,诗云: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感流变,由忧愁转而超脱。神妙的想象,艺术化的修辞,奇幻的诗境,蕴藉的诗情,使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首句,西风即秋风,诗人历来用秋风言“愁”。本句用拟人法,将湖面看作湘君(湘水之神,不确定,一说舜,一说舜妃)的脸面。西风吹过洞庭湖(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湖面泛起微波,湘君脸上平添了许多皱纹,仿佛被西风吹老了。于是,第二句想像湘君一夜之间头发白了许多(也可以理解为秋霜如白发,但无法还原诗人当时的场景)。“吹老”是诗家语特有的“错接”法,即将“吹过湖面泛起水波,犹如湘君脸上增添了皱纹而显老了”简省成“吹老”二字,通过错接,浓缩意涵,使诗句含蓄蕴藉。前两句或是诗人之愁假借湘君来表达。第三句转为言醉,且醉在船中,但不言因何而醉。第四句最为精彩,通过曲喻和通感的修辞法,将虚幻的梦当做有形的重物,压在湖面倒影的星河上。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使意象生动传神,让读者沉浸在缥缈奇幻,物我两忘的意境中。那么诗人因何而愁而醉?有何清梦?这些催发读者的联想扩展了诗的内涵。


2. 含蓄

中国诗歌“含蓄说”的审美取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本源是“言不尽意”说(《周易·系辞上》)。既然言不尽意,那就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体味作品的意蕴和情思。诗歌讲究形象思维,视表意直露为浅俗,更要“象外之旨”“蕴而不出”。作为诗歌的审美观念,梁代钟嵘《诗品·序》提出“滋味说”,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是诗之至也”;唐人司空图《诗品》提出“含蓄”概念,解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其《沧浪诗话·诗辨》阐述最透彻:“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3]虽三者所提概念不同,但目标指向却是一致的,都讲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含蓄诗例如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怀古诗。六朝,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定都于金陵(当时称建业、建康)的朝代。当年的建康是金粉繁华之地,然而,在三百余年间,六个王朝轮番迭代,如走马灯般,辉煌一时却豪华难再,唯余“鸟空啼”,诗人因此有“如梦”之慨。绝句的主旨往往体现在“转”和“合”,作者取象“台城柳”以寄情,十分精审。台城原是孙吴的后苑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为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到唐末台城已颓败,能见证六朝兴衰史的唯余台城柳了。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吊古之情,仅以“无情”责备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个中滋味耐人寻味。草木本无情,何以“无情”责柳?那是作者太多情,于是移情于柳,以柳的无情反衬作者的多情。借责备台城柳,表达作者对“六朝如梦”的无限伤感,这便是“言外之意”。此诗写在唐末社稷飘摇之际,因此诗人不唯怀古,亦是伤今,恐大唐国祚重蹈六朝覆辙,当是此诗的“味外之旨”。


3. 深刻

不仅含蓄能使诗味隽永,主旨阐发深刻透辟也能给予人们启迪和深思,令人回味。例如清人蒋士铨《响屧廊》:


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慕倾城。

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


“响屧廊”是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行宫为西施建的走廊。吴王命人将廊下的土地凿成瓮形大坑,上铺厚梓板,让西施和宫女穿木屐在上面行走,锵然有声,所以取名“响屟”。本诗批评吴王不重武备而重女色,导致身死国灭。精警在于后两句“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首先,意象的选取极为精审,将吴王的荒淫浓缩于“几双木屐”(几两即几双)之上,由此催发读者对吴王与西施风流韵事的诸多想像。其次,将“几双木屐”之“小”而轻松与“踏碎山河”之“大”而惨烈相关联,这种关联的内在逻辑是木屐踏廊有声,(越国)铁蹄踏地皆亦有声,木屐声导致铁蹄声,于是将山河破碎(代指亡国)直接说成是被木屐踏碎,这种联想形象而富有说服力,深刻透辟,出语惊人,具有鉴史发聩之功。

诗味隽永往往在于意蕴的深化。笔者《梁野山观瀑》:


谁掷琉璃天际落,顿飞玉屑化长帘。

气清不肯离山去,洗后尘心恐复沾。


上两句写景,设想天人掷下琉璃碎为玉屑、化作瀑布,想像新奇。下两句写情理,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之理。精警在于末句,言山瀑虽可清洗心中之浊,“下山”仍可再被污染,表达尘世污浊,希冀自洁的心境。如果说前两句是“审美意蕴”,那么后两句则含“智性意蕴”。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0.

[2]肖晓阳.诗钟津梁[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115.

[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 

作者简介:肖晓阳,教育部国培专家,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2.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3. 王二冬的快递诗生活:于时代洪流中探寻微光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关注乡村与灵魂之爱:也人诗集《向南不惑》品读会举行
  6.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