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亮 河北人,半亩塘诗社成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曾获2015年度《诗刊》陈子昂青年诗词奖。
这是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版块推出的《名家访谈》栏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王海亮老师,感谢王老师的到来,现在开始我们的访谈。
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编辑邢建建:
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作客中国诗歌网的诗词名家访谈栏目。自《诗经》到离骚、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诗的形态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其悠久而深厚的艺术和精神,缔造出不同凡响的美学。关于此,您是怎样看待诗的传承与演变的呢?
王海亮:
您说的很对,“不同凡响的美学”正是诗词最大的魅力。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诗词,正因为诗词太美了。中国汉语最具特色的就是诗词,被誉为文学王冠上的明珠,从诗经而下,汉魏晋唐宋元明清至今,诗词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在发展,一脉相承,从未断绝,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内涵气质从来没有变过,这就是文化的自信。我们只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不断尝试,把我们的生活和感悟融进去,依托诗词这个形式表达自己,每一个独特的自我汇聚起来,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万变不离其宗,诗词是一种信仰,遵从于内心,融入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和气质。
邢建建:
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和气质。说的太好了,感觉王老师的精彩解答。说到传承、演变,就必然离不开当下,当下是多元素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文学的多重形式,“诗词”这个“旧产物”是否还会诸如唐、宋一样的空间来发展呢?能不能结合时代,谈一谈诗词在当下的现状。
王海亮: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真的是百年甚至于千年都未曾有之大变局,一个感受就是“快”,就是“新”。日新月异,诚不虚言。科技进步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裹携着我们进入一个物质现代化、精神碎片化的境地。那么相应的,诗词其实也在变,也会受社会的影响,也会出现与经济社会同样的问题,但要相信,诗词的内涵没有变,正因为这个内涵没有变,才会让人喜爱,才会起到安抚心灵、激发活力的作用,跟我们的生命是融为一体的。我们不管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最终都要注入我们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这两样,才是诗词最大的作用。这个是不会变的。时代发展的越快,反而更需要这样的一个稳定器,就如同上海中心大厦里的阻尼器,外界越是纷乱摇摆,中心越是稳定如一。诗词永远是遵从内心的,就如社会应该永远是以人为本一样,本质上是相通的。领会了这个“神”,无论你这个“形”如何变化,都会是与时俱进的。我们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这个世界也处在以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这个诗词的“旧”与时代的“新”发生碰撞,应该更能激起火花,应该更加精彩,所以这个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尤其古典诗词承续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着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波澜壮阔的“当下”需要古典诗词,我们期待着这个美丽绽放的时刻。
邢建建:
当下诗词的创作群体是庞大的,每天诗的产量也是惊人的。虽然如此,但诗,好像没有了以往的憧憬,也有说,旧体诗没落了,再也不可能达到往日的辉煌。诗人越来越多,诗的作品越来越多,可“诗”却暗淡了。基于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王海亮:
您说的很对,现在诗词的创作日益丰富,加入的人群日益庞大,创作的数量超唐越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繁荣的错觉。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的作用是多样的,作者群也应该是多样的,我也同意诗词的门槛应该更低一点,让普通人都可以摸得着,都有兴趣去读、去写,让诗词走进大众生活,让世界更有诗意。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诗词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问、阅历、悟性、功夫,甚至性情,还有机缘,差一样都不太容易出来。这个并不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没有办法,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语言并不是诗词的决定性因素,思维方式才是。所以,一下子写一百首诗,不如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写好一首诗,甚至一句诗。真正的诗是发自内心的,是观照世界的,融入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期待的应该是读者的共鸣而不是夸耀。
但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当下诗词很热,形成了一种现象,这也带动了更多的人来写诗,来读诗,尤其是年轻一代,态度很积极,路子很端正,有未来,就有希望,就会有高峰。我们要做好功课,迎接时代的大潮,并正确引导,努力使之向良好方向发展,把真正的好诗词和诗人推出来,树立榜样,形成规模。我们中国诗歌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和工作,期望在中国诗歌网等媒体的推动下,中国诗词能够“亮”起来,让真正的好诗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邢建建:
真正的诗是发自内心的,王老师说的极好。您是中国诗歌网资深的点评专家,您的诗词作品也很有特色。也由此,可以肯定,您对于诗词有着无比的热爱。能不能结合您的创作,以及对于当代诗词的理解,来谈一谈诗词的发展,诗词出路呢?
王海亮:
是的,“无比热爱”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准确。可以说,我们一生下来就沐浴在诗词的光辉里,不断地汲取营养。读诗是一回事,写诗是另一回事。我是2003年左右遇到刘章老师,后来又向曹长河、郭庆华等先生请教,方知平仄,始窥门径。好在我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上,很快突破了格律关,又在与李伟亮、林看云、王建强、江合友等诸诗友的交往中开拓眼界,不断尝试,至今诗词已经融入到生活和生命里。不疯魔不成活,其中甘苦自知。
学诗的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在与古人诗词的交流中感悟生发,继承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解读心灵的方式,要想发展好,先要继承好,没有很好的继承,就谈不上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当代诗词还处在发展阶段,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我们一些诗人已经很成熟,有些作品质量很高,很有特色,但这个圈子还是太小了,虽然有《诗刊》《中华诗词》和中国诗歌网,以及各地的诗词刊物、网站,但相对于广大的诗词群体而言,顶端的、官方的、主流的,还是太少了。由于格律的限制,一些报刊的副刊编辑不懂诗词,干脆就不发表诗词作品,我国各类文学评奖也少有把诗词作品纳入其中。所以说我们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还需要一些“质”的突破。这也很矛盾,因为古人没有把诗词当作职业的,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东西,但是不专业,又干不了。所以诗教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诗词的发展还在探索的路上。
但我从来不担心诗词的出路,在完成经济建设任务之后,文化建设必然提上日程,必然会成为大众的必修课。我只担心太多的人耗用了太多的精力时间,去写一些所谓的“诗词”。甚至以格律为能事,陷在小圈圈里出不来,始终没有归入正确的门径。《沧浪诗话》:“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潘德兴《养一斋诗话》:“先取其清通,次宜警练,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可与大家共勉。
很庆幸在诗词和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师长和朋友,教我以正途,左右护持,不离航道。我在中国诗歌网做点评,也在“小楼听雨”和“云帆诗友会”等诗词平台做一些点评,就是想着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好诗词,诗词到底好在哪里,该怎么样去努力。当然,自身的水平很有限,只是尽力而为,愿意为诗词做一些事情。
一般不讲自己的诗词,诗词创作完成后,就属于读者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我们的创作不可能完全跳出古人,但一定是区别于古人的,太旧了毫无新意,在故纸堆里来回翻捣,看的人昏昏欲睡;太新了,又觉得刻意,没有韵味,不耐咀嚼。所以诗词很难,守正创新,真的很难。写过一首给母亲买洗衣机的诗:
念母辛劳解母忧,涡轮轻启水轻流。
柔波旋处光阴转,飞沫融时笑语浮。
针线已难缝去日,云泉恰可涤新秋。
征尘拂尽无他事,再整莱衣上小楼。
新事物,旧表达,谁都能看得懂,但其中还有一些味道。再如老歌翻作诗词,其中翻过一首《当你老了》:
黄昏疏影倦侵灯,绕壁青烟似老藤。
一刹光华凝琥珀,万端心绪化春冰。
笑他白发愁何限,怜汝相思说不能。
偶有流星天顶划,浮生明灭总无凭。
力求用一些古典的意象,表达歌曲中的情绪,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些人生体验。我很少讲技法,点评也是。不是技法不重要,而是觉得这是一名诗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况且法无定法,我更看重诗中体现的韵味、气息、格调,甚至是一种幽微的不可言表的情绪,只要它是真实的、饱满的、鲜活的,就是好诗。
给建强的诗集写过几句话:“将诗词作为自我修炼的功夫,不断进行提纯。一边做加法,通过学习古人丰富自己,通过感悟生活剖析自我;一边做减法,通过诗词达到自觉,去除浮躁,回归本真,使自己变得更温和,更谦卑,更悲悯。可以说,诗词,是我们的宗教。那是和星空一样深邃沉静而又丰富的力量源泉。”
邢建建:
喜欢诗词以及创作诗词的群体,都渴望好的诗词,可是一个简单的“好”字却是如此之难。有很多时候,却是“读遍诗词强说好”,内心的矛盾很是尴尬。对于这个“好”字,您又是怎么看的呢?谈一谈您对好诗词的理解吧。
王海亮:
好诗的标准前人已经总结的很多了,大家可以看看各类词话诗话,还有一些评注。最方便记的,是天津的一代词宗寇梦碧先生的八字真言:“情真,意新,词美,律严。”
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审美是诗词的第一要义。诗意是最美好的,这种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内在气质,是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如果说你的画有诗意,你的小说写的有诗意,你的建筑富有诗意,这都是最高褒奖。“好”的定义不太好下,高昌先生说:“好的作品都是有核的,格,就是作品的核。”李少君先生说:“诗之高下,还需以境界为标准。”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以载道,格为第一。
再有就是担荷。诗人是承载了世界的痛苦的,必须将最真实甚至最残酷的一面解剖出来,现在一些诗词只追求美,而没有力,就是这个问题。每一片落叶都是秋天的一声叹息,悲天悯人是诗词本义。写诗,必须要明白古典文学及中国传统的这个背景。只有看透了,悟到了,才能明白诗的本义。因为知道人生本义,所以知道珍惜,知道同情,知道舍得。把人生放到历史中去看,放到时代中去看,放到自然中去看,放到真正的自我中去看。反过来再看,其它都是细枝末节。曹长河先生说:“做一个诗人是很难的,你没有选择,你不能退却,你要直面这个社会和你的内心。”
再有就是实践。现在的诗人或者所谓诗人,其实缺少的是实践。不只是生活的实践,更应是生命的实践。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文人的毛病在于“装”,嚷嚷的多,实践的少,从实践中走出来的更少。好的诗词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向外是世界宇宙,向内是自己的内心,都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深度,只要去探寻,都会有好的诗词。
限于流传渠道,好诗词往往陷于粗制滥造作品的汪洋大海,真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是好在,有一个特点或者规律,就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对自己是严格要求的,作品质量是有保证的,其中有几首可读,其他作品也不会差。当下,这个群体正在扩大。在这里也希望我们中国诗歌网做些工作,整合资源,爱护保护维护这个群体,形成规模,走向明天。
感谢中国诗歌网,也祝愿所有喜欢诗词的朋友元气满满、诗意满满,用诗意去感动和感化这个世界。谢谢!
▲ 旅次西安
踯躅长安道,幽怀近古贤。
殊能同气味,或可抚波澜。
云想空山雨,途迷草寺烟。
归来天欲暮,雪色满终南。
▲ 虹
雨后清凉上,浮光映日生。
空门何所极,大道每前横。
万象藏真象,无形化有形。
虚盈一刹那,归去隐青冥。
▲ 咏日
浴海重生后,光明普大同。
云回开气象,雨霁幻霓虹。
天道谁真宰,时年自有穷。
余晖犹射夜,一注破鸿蒙。
▲ 露
夏日凡经过,星星在远方。
托心澄碧落,顾影认苍茫。
一钵多情泪,千重明月光。
如何消永夜,馀梦化秋霜。
▲ 佛光寺
举步高台上,佛光一璨然。
双松抟日月,群壑幻云烟。
木构遗千载,文华记百年。
唐风吹宋雨,飞卷印重檐。
▲ 诗前句
淡写流年逐逝尘,前朝花落满衣襟。
莫猜花底几多事,纵有深愁不向人。
▲ 樱桃
叶下樱桃结子成,别来一梦似曾经。
流莺啼遍邻家树,撷取知心三两声。
▲ 枫桥
客到寒山梦不惊,江头渔火惯逢迎。
拾阶小坐无人问,凉月如眉向夜生。
▲ 壬辰岁末有寄
满城灯火照街衢,淡月一痕遮欲无。
雪后不知天远近,梅花消息问西湖。
▲ 重谒龙门
俯瞰尘寰一水流,千条王气汇中州。
春风省识前朝路,拂上摩崖旧石头。
▲ 岁末自题
故乡云渺已无家,念念亲朋散若沙。
堂上椿萱枝渐老,犹烧落叶暖归鸦。
▲ 断桥
影入清波又一轮,今年影比那年真。
几多白发如残雪,回首春风已故人。
▲ 题胡人吹笳拓片
一曲清笳兀自吹,千年未解此中悲。
胡天依旧沙如雪,谁记男儿破阵时。
▲ 过京华
此生无计计悲欢,万事从来识我难。
天上浮云关气象,人间苦雨伏波澜。
从无书剑成真隐,可有禅茶抵大安。
负手斜阳似山立,独携背影过西单。
▲ 生辰自题
淡写流年梦已疏,飘然一叶度江湖。
浅磨鲁钝匣中剑,深护玲珑掌上珠。
静寂花开生谷底,清凉雨霁入平芜。
春阑欲尽闲风月,洗却青衫半字无。
▲ 无题
湍流不定望迷津,归去何由问了因。
海底波澜石内火,云间虹影梦中身。
花从落后春方悟,念到无时意反真。
万象纷纭藏慧眼,自团丸药度痴人。
▲ 丁酉中秋后二日登封龙山
白草寺前涧水流,槐阴已下太行秋。
云磨海镜腾蛟鲤,泉印天心见斗牛。
岁月无情都是客,江山有限不封侯。
西风劲扫霾难尽,吹断残碑意未休。
▲ 留赠西湖
此情缱绻两心知,忆到江南梦已迟。
一种愁来浓或淡,三生缘定爱成痴。
春深未遇舟前雨,秋老何谙叶底诗。
怕见烟波复明月,西泠无处不相思。
▲ 谒正定隆兴寺
澄澈云光着地垂,石桥无语浅风吹。
熙熙市井人潮去,袅袅香烟暮色迟。
危峻高楼空指月,庄严宝相总低眉。
何方可得清凉界,独立槐阴看旧碑。
▲ 豆腐歌
三月种菽豆,五月苗成行。七月豆累累,九月采盈筐。豆圆如老茧,跳脱似儿郎。秋阳晒温暖,井水浸清凉。反复淘还漉,济济容一堂。缓缓旋石磨,汩汩出琼浆。大火沸如海,小火渐汤汤。卤水咸且苦,一线点苍茫。团团得新生,莹莹白月光。罗布层层裹,嫩鲜细细藏。笑意浮眉眼,汗水透衣裳。推门复见月,不觉五更长。小车出巷去,深辙九回肠。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