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鸦:过程诗学提纲(15个关键词看懂过程诗学)

作者:白鸦   2016年12月23日 11:13  中国诗歌网    447    收藏

诗即过程,过程即诗。无穷事件的瑰丽生成及其历险般的发展过程,即是充满诗性的宇宙实在,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诗篇中,就像人类看不见的自己的脸。事件敞开即空间,过程流淌即时间。感受事件的过程只需一刹那,体证宇宙的实在无非一瞬间。诗人若能于此回光返照,打开心智,照见活泼泼的宇宙实在,即是捅破了万箭难破的窗户纸,即是在本无真相的宇宙中呈现了真相的丰富与澄明。如是,诗人就无需在重重无尽的思辨中走向虚无,更无需在虚无中漂泊那么久远。

过程诗学是回归本来的诗学,也是历险发展的诗学。它从抽象本质回归具体现实,从绝对回归相对,从永恒回归暂时,从死寂回归变幻。尔后诗人发现,过程高于现场,未来小于当下!在“万物历险记”那样的过程诗歌写作中,一切现实皆是诗性的历险过程,而影响一个历险过程的因素可以是任何一物,包括现实的事物和非现实的事物。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通过直接的经验呈现出一个创造性的、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诗性世界。

宇宙间汹涌着不可穷尽的事件及其诗性的发展过程,当这一切弥漫在诗中,诗,便朗照了具体的现实和生活。当诗人把关联、创造、新颖、历险、当下、慢、敏感、同情、多元、平等、和谐、互动、回应、参与、生态等等过程主义观念与写作立场相结合,即是以诗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生命的认识,促进了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和谐,提升了人类公共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过程诗学,正将我们对诗的认识引入一个无限奇妙而又本来即在的新图景。

过程诗学,源于怀特海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结合,两者诸多理念交集,心气相通。但须知:诗学并非哲学,禅道更非哲学,心气相通并非理上相等。此中理趣,诗家须知相通,禅客切勿纠缠!心上会意,一丝不挂方可得法;理上纠缠,万山红遍已坠迷途。古人倡三教合一者,不过是拿“心性”二字行个方便而已,何况如此心气发散之诗论?是故,此文仅取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交集,向下一路,略行方便,恣意挥洒为我所用,旨在点出过程诗学精要,脱去当下汉语诗歌窠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其可能,待其延展。


过程之眼:过程诗学认识论


1、 缘起。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我们刹那生灭在这颗美妙绝伦的蓝色星球上,它原来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有吗?行走在相对而弯曲的世界上,诗人看到的一切现实,都不过是种种事件的变幻、生成、发展过程。一切惊心动魄的变化都是价值连城的历险,一切直击心肾的历险都是过程的各种灿烂。过程主义者说,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一切存在,又不存在。中国古人说,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华严经》说,万法缘起性空,皆无自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那永恒之物绝非一物,只是此理,而此理也从未能离开一物。这个由事件及其历险过程构成的世界万物生动,荒凉而积极。

2、 关联。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没有不相关的事物。万物原来彼此存在、互相回忆,并在深度回忆中发现那孤立之物是多么可耻!过程主义者看见了二元对立的僵尸,他们说,人类自我是共同体中个人的自我,与他人相互作用而成为个人相互存在的一部分。而宇宙,是一张由相互关联的事件编织起来的无缝之网,没有一个事件能够脱离其他事件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事件都与其他事件关联并被包含其中。《华严经》说,万法缘起缘灭,因果关联一如因陀罗网,互相辉映,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说,一念三千,三千性相具足于一念之中。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主体客体、精神物质、概念实体,本来即是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本来具足,互相具有,息息相关。佛家说“应化身有千千万,但法身只有一个”,大愿地藏王菩萨誓言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实都是苦口婆心行个方便。阴阳未分,天地未判,父母未生,万物本来一体,无边无量众生皆是从同一个法身流出,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倘若还有一个众生未能得度,谁证菩提?倘若地狱尚未空尽,谁能成佛?

3、 价值。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值得尊敬与关怀。常言说万物有灵,所谓灵者,并非一定是指意识,而是指价值。诗人或许难以唤醒一块石头,但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不到一块没有存在价值的石头,看不到任何死物,如果万一看到了,诗歌即赋予它以生命、生成、创造、享受等等丰富的内涵,让它有意义。过程主义者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不仅是每个人,也不仅是某个动物,更包括山川、草木和岩石。南阳慧忠禅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天台宗湛然大师说“无情有性”。此中理趣,禅客切勿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是的,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石头能不能成佛”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

4、 历险。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痛快,它们正在历险中,并因为酣畅淋漓的历险而生动流变,潜力重重。过程主义者说,万物在历险中的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宇宙的进化和文明的渐进无论巨细,无一不是处于历险和创作中。世界在诗性的历险过程中气喘吁吁,它是活的,是诗的,是性感的。于是,蓬勃的诗人争做万物的天敌和异性,也视万物为天敌和异性,分不清是占有还是给予。此即是爱,就像弗洛姆的创造之爱,此即是去创作生机的历险。历险不会中断,不会走向虚无。哲学手里的世界多像一棵洋葱,层层剥尽,方知空心,置身虚无,呼天抢地,始信了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过程诗歌写作中的世界也像一棵洋葱,但须知,层层剥皮,气味惊心,纵然剥尽,气味犹存。洋葱味即是历险过程,它不中断也不走向虚无。是的,诗歌中的万物历险过程拯救了哲学的虚无,洋葱味拯救了哲学的虚无,让上帝复活。在过程诗歌写作中,诗人打扫那些没有创作性、没有新颖性、没有历险的保守事物,让它们在诗歌中奄奄一息。诗人正是像天敌或异性那样参与宇宙的事件,参与万物的创作,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统摄于心,抒写那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抒写那互相依存的、互相理解的世界。

5、 享受。诗人睁开过程之眼,看见万物正在尽情享受中。存在即享受,享受即文明。过程主义者说,万物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享受的,享受是内在的价值。如果过去的生活还像一个道德标本,那么如今作为生活理所当然的享受者,万物已经习惯在途中停留坐看云起,人类已经习惯让生活慢下来。慢,即是当下的体验,当下即过程,未来也不高于当下!万一诗人看见了没有享受的事物,那他一定是看见了纯粹的客体,或者离开了当下。享受,毫无疑问也是历险过程,也是艺术审美的过程,过程诗歌写作即是尊重传统的历险写作,它既解释了宇宙辉煌的历险史,又以历险的姿态推进了人类文明的渐进。享受,是过程诗歌写作中无限丰富的意义母体,它孕育爱,让孕中的世界火热而宁静,让膨胀的物质灿烂又深刻。


生态之心:过程诗学立场论


6、 平等,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诗中生态盎然,天机四伏,放眼望去,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万物多元狂欢,一切都有价值。但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生态之心不仅简单体现为环保意识,而是体现为心灵上的深度生态观,旨向万物平等精神与社会和谐理想。诗歌中的平等意识五花八门,源头各异。卢梭说平等,缘于每个人生来就是缔造社会的一分子。巴赫金谈对话,除了形式美学之外根本上即是提供了一种平等观。《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华严经》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圆觉经》说,众生本来成佛。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深度生态观,是过程诗学平等精神的根本来源,它激励诗人怀抱大地伦理,并亲切呼喊:地球,你好!

7、 和谐,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主义者说,和谐是人类文明的理想,这个理想实现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各个方面。文明作为人类生活的高贵品质,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实现和谐理想,取决于社会各成员在生态上明智、在社会上公正、在精神上满足。但须知,在过程诗歌写作中,和谐不是等同,而是“和而不同”,正如春秋时期即已出现的“和同之辩”所认为的那样,当事物各有个性又能彼此和谐统一时,方能“生物”。和谐即无碍,《华严经》说“一室千灯”,光光互遍互摄,一多无碍,又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一皆自在,各各无杂乱。此中理趣,禅客不可思维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过程主义者说和谐,与中国古人说“中和”亦心气相通。儒家说“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道教说“中”,虚静中空,顺应自然。佛教说“中”,万法因緣生,不落两边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说,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道教内丹中派创始人李道纯在《中和集》中解释“玄关一窍”时说,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佛教大乘论师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说,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

8、 互动,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那没有回应的事物都必将走上崩溃的道路!上帝与佛陀也难逃此劫。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蕅益智旭大师说,学佛无非两件事,一是明心见性,一是慈悲方便,后者即是与众生的互动回应。而上帝的死活一如草木的死活,草木是有机的,上帝也是有机的,有机的上帝从未离开过有机的万物。上帝是谁?作为万物的原理和可能性,上帝本来情理具足,仁民爱物的上帝有情亦有理,但须知,万物情大于理,方是活物。爱情更不例外,男欢女爱若不是创造性的爱和回应性的爱,就必然会崩溃。过程主义者说,世界上没有全能之物,所以拒绝来自世界的控制力量。同理,过程诗歌写作中的立法者死了,判官死了,诗人像观察孩子那样观察上帝,观察一棵草的青黄,观察一只燕子的N次翻飞,并发现这荒凉又积极的世界充满未知,发现唯有真诚互动才能拯救万物危机。为了上帝不死爱情不死,过程诗歌写作必须适时修正上帝的性别,赋予上帝及万物以被动、回应、热情、可变、忍耐、对话等等性格,而让永恒、绝对、依赖、不变等品性沦为诗歌中的贫穷意象和不安元素。

9、 同心,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诗歌写作是与万物同心的写作,是与万物互相理解的写作,它沟通了人与物、生与死、古与今的联系,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反映感受的升华。那些能理解万物、能敏感回应、具有同情心并且超越了同情的诗人,正在与万物同行,与万物同心。世界上任何一物,都同时具有物理意义和心理意义。万物在与人类的对话关系中也是主体,而非客体。同理之心,同心之理,中外古今心气相通。儒家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佛家僧肇说“会万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道家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与万物同心的诗人站在当下社会繁荣的焦味内外,有能力像万物一样思考,有能力发现杂草和顽石的文明并尊重它们。就像过程主义者说的那样,当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0、 真诚,是诗人的深度生态之心。过程诗学作为建构性的而非纯粹解构性的后现代思潮,无疑对万物心怀真诚。但须知,真诚不是道德符咒或心灵鸡汤,就像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它不仅是通常所言的诚实善良或信守承诺,也不仅是后现代思潮所谓的“地球虔诚心”,而是一种很难把握的慢功细活、自然心法,未到绝后再苏的最后关头,难以体会它的重要性和妙处。真诚是过程诗学的上乘心法,诗人的真诚之心,得而未得,未得而得,用而不用,不用而用,一如道教内丹已成之后的“存诚”功夫,又如禅宗明心见性之后的“保任”功夫,不是有了多么高级的技术或多么勇猛的雄心就能做得到。正如憨山德清禅师说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前转身难”,诗人若能于此心路一转,即可虚空粉碎,境界全开,心不随境,心能转物,真正见到宇宙实在,见到万物活泼泼生动无碍。也正是真诚这种微微妙妙的上乘心法,才把诗歌的艺术性与匠气区别开来。


自由之笔:过程诗学形式论


11、 感受。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瞬间的感受和扩展的个人经验。感受若非瞬间的,即落入禅宗所谓“第二义”的纠缠,难以得见本来面目;个人经验若不扩展,即沦为私生活的喋喋不休,与万物何干?过程主义者说,世界由事件及其过程构成,思维是感受的一种形式。这个事件并非把生活压榨成事件,而是指“点滴的经验”。点滴的,瞬间的,立即的,就像香严智闲禅师说的“我有一机,瞬目视伊”。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煌煌儒家,自孔子以降开出两条大脉,心路一脉,理路一脉,过程诗学所谓的感受和经验即是心路一脉。在过程诗歌写作中,感受一叶知秋,全部的秋天即在一片叶子上,因为那“瞬目视伊”的瞬间一机,统摄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诗人从“一叶”中获得关于秋天的个人经验,这经验在时间之流中不断变幻扩展,它是异质的、不可量化的。过程诗学所谓的感受,可以理解为情大于理、形式大于内容、审美高于教育、过程高于目的。过程诗歌写作的感受和经验是:心念一瞬间,随手指向天,请顺着我的手指看天,至于你是看见了奇怪的彩虹或是一幕扑杀,随你的便!如果你什么也没看见,要么心智未开,要么已经得道。过程诗歌写作的感受和经验是:一次去目的的远行,一场去结局的游戏,正如《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或“不住相布施”。诗人若悟得此境,即可见到木偶催泪,杀手动情。

12、 新颖。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不断创作中的、新颖的世界。天地间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事情了,因为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宇宙本来就是创作性的和新颖性的。诗人无需另外去创作出什么新颖之物,那是禅宗所谓的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诗人只需打开心智,发现或亲证新颖,并用天才的语言艺术形式呈现新颖。看,那么多尚未实现的即是可能性,那么多已经实现的即是新颖性,而在两者中间,有一个伟大的事业,即是创作性不断地推动新事件在时空的流变中扑面而来,生机爆棚活力无限。诗,即是这样的事业。当过程诗歌写作不断地让可能性成为新颖性,诗,就掀开了宇宙的红盖头并窥见了真正的实在,而人类,就和他们的鼬鼠或草莓朋友们一起进入了诗歌,并在那种开放、变化、发展的新新经验中成就自我。

13、 直接。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直接抒写的美学形式。世界是弯的,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奥秘都是直的。直接抒写是“但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抒写,因为宇宙万有本来具足,互相具有,一切现成,无需绕路,所以直接抒写是真正具有当下性的抒写,是最见本性的抒写。在过程诗歌写作中,直接抒写更能带来可能性阅读,让进入诗歌的人猛然想起自己的遮蔽之物。那遮蔽之物,即是打开心智所见的本来面目。直接抒写所抵达的本来面目是诗人自己本来就有的,它就在眼前,和合在弯曲的世界万象中,从未曾离开过。正如六祖惠能大师的《无相颂》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直接抒写,须知见相见性,性相一如,法身就在肉身上,无需外求,切勿离相觅性。直接抒写,须知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色一体,空有不二。直接抒写,须知诗意本来有,日常即陌生。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也说过,陌生化的东西是读者真正熟悉的东西。此中理趣,禅客不可纠缠,诗家须知心气相通!

14、 可能。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文本的可能性叙述,而非目的性叙事。宇宙与生活的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事件都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实现。怀特海说,没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想把他们当作全部的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在过程诗歌写作中,可能性叙述不再把读者引向目的地,不再拉着读者进入诗歌叙述并获得某些角色感甚至随之悲喜,因为这不需要高级的诗歌艺术,只需要“现场”即可,现场旨向的事件本身即可实现这些效果。而诗歌作为高级的艺术,所提供的是过程旨向的情节。这种诗歌情节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可能性叙述中呈现的事件横断面或事件的发展细节。所以,诗歌必须从词语意象走向叙述结构,从现场走向过程。过程诗歌写作,让读者在事件的横断面或发展细节处停留,也就是驻足于过程,让读者猛然想起自己的遮蔽之物,并获得各取所需的诗意。就像什克洛夫斯基说的那样,艺术更新人类的记忆。过程主义者强调程序,而诗人必须明白,这个程序旨向诗人不可重复的生命创造,它所带来的语言艺术形式创造不是外在的规定性,而是内在的可能性。

15、 自由。诗人挥洒自由之笔,呈现出“大地山河一担挑”的大自在境界,和对世界的积极建构。黑格尔说,主体方面所能掌握的最高内容可以简称为自由,所以主体性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自由。要想随心所欲、撒豆成兵写出自由之诗,主体的诗人须有一颗自由自在之心。自由之心来自解构,亦来自建构。为什么空间茫茫没有边际?为什么时间荒荒不见始终?因为宇宙的中心并非任何一物,而是万物共同的心。诗人须知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自由之心,禅客向上一路,即是《圆觉经》所谓的“以幻修幻”;诗家向下一路,已然不是解构而是建构。所以,怀着自由之心的诗人看到,那正在席卷而来的其实我们早已置身其中而不知的过程主义诗潮,不单纯是解构性的后现代思潮,更是建构性的后现代思潮。与敬爱的福柯、德里达们不同,过程主义诗人怀抱正直的悲伤,怀抱一颗爱恨交加的心,走过荒凉而积极的世界。当过程主义诗人举起摧毁与消解的枪口,他忽然心头一热,射中了万物的欢呼!


2010年9月,草稿于北京

2016年12月,修订于广州

责任编辑:苏丰雷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