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亮: 踩在滚滚中国车轮上, 一写40年

经历过几个时代,诗歌成为了一代人的终身陪伴

作者: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2018年01月08日 09:45  钱江晚报    625    收藏

王自亮和他的第一首诗《笛声》。

王自亮和他的第一首诗《笛声》。


王自亮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后从机关到报业到车企到高校,做过科长、处长、研究员、《台州日报》总编辑、吉利汽车副总裁,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大学毕业后,他工作35年了。但王自亮写诗的时间甚至更长。

上世纪70年代,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不久,他就迷上了诗。他的诗和他的人生一样,经历了诸多阶段,“50后”的他,说自己有幸见证、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在中国奇妙地轮番上演,他的诗也经历过喷发、沉寂、迷惘、饱满。

“像我们这样的人,经历过几个时代,不知不觉,诗歌成为了终身陪伴我们的东西。”王自亮对钱报记者说。

不久前,王自亮凭长诗《上海》获第二届“江南诗歌奖”。600行的长诗《上海》,写近百年崛起的上海,东西方文化交错中的上海。

“或许要我这样一个旁观者来写,才能更看清楚上海真正的样子。”他说。


偶然开始写诗,一写就写了40年


王自亮出生在东海边,是台州黄岩人。

从小爱读书的他,家住在“洪家街”一条十字路口旁,家中俨然成了周围同学、伙伴借书、交换书的中心。

小学四年级他就开始读巴金、冰心、茅盾。《巴金文集》第九卷,翻了上百遍都有,书翻烂了,几乎能背,好像在文学中找到了第二个现实,另一种生活。

王自亮祖上是书香门第,族太公王咏霓是晚清进士,曾作为参赞随同许景澄出使欧洲五国,取道美国、日本回国,后经李鸿章提名任安徽大学堂总教习。他的太公也是举人,小时候听祖辈的这些故事,对他也有影响。

高中毕业后,王自亮做了代课教师,在黄岩的两所中学教过语文、化学、物理,另外还曾学过车木这项手艺活。

1977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高考恢复了:“对我们这代人,这太重要了。假如没有恢复高考,我们走上的生活道路可能完全不一样。我可能会在一个小企业、小商店里,或者是个跑单帮的,或者是个手艺人。”

爱好文学的他,第一志愿就填了杭州大学中文系。王自亮回忆,那时的杭大是浙江省文科最强的大学。在杭大任教的姜亮夫、蒋礼鸿、徐朔方、沈文倬等老师,都是一代大师。

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给他们做古汉语讲座,学生们就都傻掉了:“原来世界上真有学富五车的人。而且这些老先生还很有民国风范,时不时加几句英语。”

还有,当时教《诗经》、《离骚》的老师,上课不是朗读,而是吟唱,带着学生一起唱。所以王自亮《离骚》至今记得很牢。

写诗,则是偶然开始的。大一时教写作的余荩老师,布置每人写首诗作为作业。王自亮写老战士在长征路上演奏笛子,苦中作乐:似乎隐含某种时代精神。

《笛声》,写于1978年,是王自亮的第一首诗。

“没想到的是,第二堂课,余荩老师第一件事就在课堂上表扬这首诗,分析了很多。这是对人最高的褒奖。我一下对诗歌近乎疯狂地热爱,”他顿了一顿,“后来想,我就干脆写诗吧。”

于是王自亮读了大量诗歌作品,从大学的二年级开始,在各大报纸刊物上开始发表诗歌、散文。

回望那个时代,王自亮特别感激他诗歌的两个启蒙老师,余荩老师,和当时《诗刊》的副主编邵燕祥老师。

他从二人身上看到那时健康、呼应的人际关系:大家都热爱诗歌,以诗歌的文本来认知一个人,互相成为朋友,不功利。

就这样,写诗40年,王自亮出版了5部诗集。


一辆车的诞生就是一首诗的诞生


大学毕业后,王自亮回到台州。大学的学习,使他对故乡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东海的动荡与包容、力与美,台州人的深沉、生动,台州数十年的发展,这些方面构成了台州对他冲击力的全景。

“认识脚下这块土地,需要几次反复,不是一次完成的。”台州在王自亮身上烙下的印记很深。

日常工作对时间的压榨,有时也会使他暂时放下诗歌。

记者读了王自亮吉利副总裁身份的数十篇新闻报道,从自身的表达到媒体的表述,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诗人。

工作与创作,在他看来并不矛盾,只不过是时间分配的问题。有时工作还会给诗歌带来启示:“汽车公司的严谨、零部件匹配、研发的艰辛……”

其实,这个过程和创作很像。

“一辆车的诞生,就是一首诗的诞生。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精神上的手艺人。我学过手艺,也搞过工业,我深知这一点。任何文本,都不像诗歌那样,能一眼看出你是粗制滥造还是精心打磨。是出自自然,还是勉强拼凑。”王自亮说。

12月12日,王自亮凭长诗《上海》获第二届“江南诗歌奖”主奖。600行的《上海》,创作用了一年左右,修改了20多遍。

“我心中的上海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将到耳顺之年的王自亮,稳稳坐在木椅上,不徐不疾,“要写大家的心中的上海,大家的共识,以我的个人经验来传达,这才是诗歌。”


对谈

钱报:对于这个时代诗歌写作的各种现象:新工人诗歌、“乌青体”、余秀华热等等,你怎么看待诗歌成为热点、谈资?

王自亮:在我看来,新工人诗歌、乌青体、余秀华热,并不是一回事。我真正看重的是新工人诗歌,这是百年新诗中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因为它为新诗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诗歌有可能与现实直接焊接在一起,个人生活经验和感知被工人诗人用极为犀利、直白和可感的语言凝固下来,成为历史—心理标本,而且我们可以从中直接感受到苦闷和诉求,力量与温情。美国有一些杰出诗人,就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底层。

当然乌青体和余秀华也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余秀华我见过一面,读过她几乎所有的诗,她颇有诗歌感觉,有些诗篇写得很棒,出人意料的好,但她作品水平并不整齐和稳定,作为一种声音值得关注,但媒体和有些人大肆炒作,是不足为训的。

至于乌青体,也是诗坛的特例,当然有他存在的价值,但没有达到诗歌流派和稳定风格的地步,也没有什么新发展。诗歌不应该成为热点和谈资,只有耸人听闻的事件和出人意料的现象,才有可能人人谈论。

  

钱报:诗歌会不会进入到你和学生的交流当中?

王自亮:我会在课堂上偶尔引用一些诗句,在我看来,诗歌与政治有关,虽然诗歌不一定直接写政治生活。现代化、政治文明是与诗歌相通的,文明进程与诗歌息息相关。更多的是,我在课余与学生分享诗歌,每年都指导大学文学社团举办诗歌活动。


钱报:常常能听到人说,写诗歌要靠“坚持”,你怎么觉得?

王自亮:其实可以不用“坚持”这个词。“坚持”给我们的感觉,好像这个事情很难,值得做,但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不情愿,要调动各种意志、聚焦来坚持。

我不太赞成用“坚持”这个词,其实诗歌一直在我心中,无非是我们有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培植、关注它。在我工作再忙的时候,出差,还总是要带几本诗集读。虽然那时候还不能全心全意地写诗,但是诗意和对诗歌的把握,我是有的。

诗歌是扎根在我们心中的一棵树,更多时候我们浇灌它,给它阳光雨露、特定的气候,它蓬勃生长。我们如果不去打理它,可能诗歌就在心中熄灭掉了。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但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不断与时俱进的态度,这个是我一生中坚持的。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