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云:把刺扎进喉咙,用渐渐磨损的生命歌唱

作者:徐芳、刘立云     2018年09月13日 09:20  上观新闻    468    收藏


摘要:我喜欢的好诗,必须是社会、时代、人类情感的探针,饱含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悲悯和独特发现,就像澳洲传说中的荆棘鸟,即使一根刺扎进咽喉,也要用渐渐磨损的生命歌唱……


徐芳:立云兄好!几十年不见,当我们以这个访谈接续中断已久的联系时,你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古诗十九首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想问您:这一辈子,新诗和您的人生相关度大吗?


刘立云:幸运的是,我们相见如故,这又说明我们面对的这个时代,是宠辱不惊的时代。以这个出发点讨论诗歌,不禁感慨万端。因为几十年过去,诗歌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已经变得轻飘飘的,一钱不值,但我们还敝帚自珍,把它当成精神世界里的贵金属,这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道理。

从你的嘴里,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新诗与人生相关度”这个说法,觉得很新鲜。而且,你把这个问题放在我身上,使原本不可量化的东西变得可以量化了。因为新诗与我的人生相关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么说吧,不包括十几岁二十多岁,许多朋友都经历过的那个盲目又狂热地追求诗歌的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被调到《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开始主持全军这家刚开始是唯一、现在也基本上是唯一的军事文学刊物的诗歌栏目,之后34年,我与新诗朝夕相伴,每天读这方面的书,做这方面的事,想这方面的问题。十五年后我担任编辑部主任和主编,也依然编诗歌。再以后,在2015年,我从军队出版社上午退休,下午就被《诗刊》邀去担任主编助理,还是做诗歌编辑。

所以,从“新诗与人生相关度”这个角度谈论我的诗歌生涯,我必须说到我在《解放军文艺》当诗歌编辑的经历。道理很简单,这是我的职业,我从外省调到北京工作的原因,我个人生存和养家糊口的饭碗。我当诗歌编辑当了三十多年,你说新诗与我的人生相关度大不大?


徐芳:谢谢您从诗歌编辑的角度回答我的“新诗和您的人生相关度”的提问。这引出了我无意中忽视的一个方面:诗歌编辑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他们发挥的作用。你能说说你当诗歌编辑的情景和那时的所思所想吗?


刘立云:诗歌编辑是文学编辑的一员,与小说编辑,散文编辑,报告文学编辑相比,没有本质的不同。我承认诗人比常人更感性一些,个别诗人狂放并不拘小节;与诗歌沾边的职业,也多少有些激情飞扬。但我自认为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中规中矩。三十多年前,我从地方大学毕业回到部队,个人生活出了点情况,心情比较内向,这时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帮助工作,盼着能留在北京,不走了。记得那时国家刚改革开放,北京还是一座灰蒙蒙的秩序谨严的城市,日常生活用品都得凭票供应。我只是个诗歌爱好者,在《解放军文艺》发过两三首诗。因此,当我靠近全军这个最大最高文学刊物诗歌编辑的位置,心里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我心目中,那是一把放在圣殿的椅子。你可能不知道,我之前,曾经在这把椅子上坐过的,有李瑛、乔林、纪鹏、雷抒雁、程步涛,每个名字在军队诗坛都如雷贯耳。我一到北京,我的两个前辈、在《解放军文艺》和《昆仑》分别担任诗歌编辑的程步涛和李晓桦,就带着我去拜见《人民文学》和《诗刊》的编辑韩作荣、雷抒雁、王燕生、李小雨,还有在《中国作家》的徐刚,他们都是诗歌编辑。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当过兵,是从部队走向诗坛的,这更加重了我对他们的敬重感。1985年,我单独接过《解放军文艺》诗歌编辑的岗位,如芒在背,心里既高兴又忐忑,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后面盯着我。坐在李瑛、雷抒雁、程步涛坐过的这把椅子上,我告诫自己,我是代表全军诗人来这里值班的,必须遵循一种意志,一种公认的规范和原则。这是我走出的当诗歌编辑的第一步,有一种仪式感。

其次,是我体会到的职业道德。这个现在没有人提了,可当年是横在我面前的一道门坎。那时哪有给诗歌编辑送礼一说?哪有诗歌编辑潜规则一说?是诗歌编辑经常请过往的诗人吃饭,经常从家里擒一瓶酒,买一包花生米,热情陪他们聊天,我还曾彻夜为他们排队买火车票。惯例是,不管你是业余还是专业诗人,只要当上诗歌编辑,你就要放弃曝得大名的企图,坐在办公室老老实实地看稿编稿,为诗人们服务。并且,你的诗歌素养和境界要高,视野要开阔,要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培育和推荐新人;还要知道诗歌的高度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说到底,在这里当诗歌编辑,就是当部队诗歌的看门人,守护人。没有这样的号召力,你怎么抬得起头来?


徐芳:诗歌的“特权”就是它的“无用性”——就像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诗人,他们的心灵状态就是逍遥游状态。也诚如你说的,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美德。中国的诗界许多前辈如臧克家、徐迟、邹荻帆、牛汉、邵燕祥,比他们晚些的柯岩、韩作荣、雷抒雁等等,都有诗歌编辑的经历,有的先成为诗人后去当编辑,有的先当编辑后成为诗人。您觉得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您是怎么做到两者兼顾的?


刘立云:担任《解放军文艺》的诗歌编辑,即使甘愿默默无闻,却也不能甘愿平庸。你看我那些前任,无论职业精神还是自身写作,都那么辉煌,你能坐在那里安之若素吗?因此,古今中外的阅读,刻苦的诗歌语言和技巧训练,是自己必做的功课。

你必须紧跟前沿的创作观念,知道军旅诗的高度在哪里,新的突破口在哪里。亏得我学哲学专业,哲学的精髓就是方法论,方法对了,一切迎刃而解。这是我始终保持有节制地写作姿态的原因所在。换句话说,我没有刻意让自己成为诗人,我的诗歌写作,有站在编辑的位置,向部队诗人朋友传递消息和信念的用心;也有作为军旅诗守望者,与大家共同战斗共克时艰的用意。

1987年,我带领两个部队最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去云南前线举办“战壕诗会”,那是我诗歌写作的第一次爆发和脱胎换骨之旅。两位年轻诗人一个从安徽科技大学毕业,一个从军校毕业后直接申请去了西藏边防,他们读的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比我多得多,对西方现当代诗人和他们的创作如数家珍。沿路上,我既接受他们对我进行颠覆性的文学观念轰炸,又与他们一起专注于对战争的观察,尤其体察战壕中人的独特情绪和遭遇,让想象的翅膀在升腾着硝烟的天空翱翔。把这次屡屡在对方的狙击枪口下穿行的采访定性为“战壕诗会”。

军人在战壕里流血牺牲,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具体的边境冲突;还有,用诗歌书写战争,无疑于用热得发烫的语言书写流血的政治;然而,让人感到错愕的是,讴歌战争英雄,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却是超越意识形态,任何的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你看一战二战涌现那么多现代战争诗,哪一个诗人,哪一首诗脱得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哪个国家对自己的英雄不肃然起敬?

我们都喜欢博尔赫斯,我认为博尔赫赫斯最精彩的诗歌,就是他追忆他的祖先在胡宁战场冲锋陷阵的战争诗。这些发现和还算新锐思考,如同推开一扇窗口,让我们满目新奇,激动不已。由于参加笔会的人少,我自己也有写作任务。洞开的思路与宝剑新鲜的战地生活碰撞,如同产生热核聚变,让我和两个年轻人文思如涌,一发而不可收拾。在耿耿难眠的日日夜夜,我们长诗短章齐上阵,几百上千行的篇章喷涌而出。回到北京,这个创作洪峰持续了两三年,我先后出版了《红色沼泽》《黑罂粟》和《沿火焰上升》等多部诗集。其中的《红色沼泽》,就是当年《萌芽》帮助出版的。那是一套获奖丛书,《萌芽》那年给我的优秀作品奖,是我获得的第一个诗歌创作奖。那次创作高潮过后,我差不多沉寂了二十年,才迎来第二次洪峰。

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已经离开了《解放军文艺》主编兼诗歌编辑的位置,也离开了后来的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的位置,从人员川流不息的三楼办公区搬到了寂寞的四楼。于是,我对自己说:那么多年的积累,那么长时间的阅读与储备,不是为了还愿吗?让我来做最后一次挣扎吧,看看能不能找回状态!从此,我用整整两年时间,日夜孤守在四楼的那间房子里,通过我自己的经历全面审视一个军人的里程、意识和未来的命运,最终拿出那本后来曾给我赢得了荣誉的《烤蓝》。


徐芳:有一种说法,在某个阶段人人都是诗人,比如捕捉诗意用来超越现实,但这又总是和现实相关、和现实中的心灵相关?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立云:讨论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应该对诗歌和诗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限定。我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某个阶段人人都是诗人,是对人类在某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的概括、形容和比喻,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在我们的童年,光芒初绽,每个孩子都是那样可爱,那样纯真,他们说出的话,犹如大自然在早晨孕育的露珠,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童言无忌嘛。从这个意义讲,每个孩子都是诗人。还有恋爱时期,花好月圆,人们坠入时光倒流的蜃境,艾因斯坦就用这种神奇现象解释他的相对论。所以,恋爱中的人,也可以说人人是诗人。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两个例子说到的诗歌和诗人,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是从诗歌和诗人的泛泛之意上说的。如果我们坚守修辞学对诗歌和诗人的定义,我们就要承认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可又不仅仅以语言的优劣分高下;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反映现实。如果哪个诗人仅仅为自己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而呈沾沾自喜,或者单单为语言的华丽与否而得意或困惑,这个诗人是不可能成不大气候的。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的思维正常,具备复述事物的能力,那么你就具有审视事物能力,发现进而描述美的能力,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比如石匠在石头上雕龙刻凤,木匠在木板上雕花,厨师把各种食材做成美味佳肴,裁缝把布裁成各种各样的漂亮衣服……说到这里,你也许注意到了,我例举这些都是匠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都带着一股可以重复的匠气,还没有上升到出神入化的创造境界,因此还不是诗歌。

但是,当你突破陈腐的匠气大踏步地往前走,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时诗人就诞生了。美国大诗人惠特曼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观点:我们之所以需要诗人,是希望他能比一般人站得更高,能从美的生活中发掘美的灵魂,以此沟通现实与灵魂的道路。他的原话是:“诗的实质不是可以用韵律、格式一致或者对事物的抽象的倾慕,也不是可以用哀诉或者好的训诫展列出来,诗的实质是以上这些以及更多的别的事物的生命,它是在灵魂里面的。”什么是诗和诗的灵魂呢?惠特曼接着说:诗和诗的灵魂“在不增不减地表达思想与事物,自由地表达诗人自己。”


徐芳:别林斯基曾说过,虽然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诗歌,可是,只要两个人碰到一起,互相解释他们每一个人对“诗歌”这个字眼的理解,那时我们就会知道,原来一个人把水叫做诗歌,另外一个人却把火叫做诗歌。在您“这一个”新诗作者看来,究竟什么才是好诗的标准呢?


刘立云:诗歌是形而上的东西,别林斯基的意思是,对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谈论诗歌,哪怕在两个人之间谈论,也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把别林斯基这段话翻译成我们的民间语言,是说谈论诗歌,是件鸡同鸭讲的事,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就像我们常说的诗歌翻译,那诗,恰恰是丢失的部分,所以的努力等于前功尽弃。这段话听上去把诗歌神秘化了,有点玄学的味道,以致为圈外人非议诗歌提供了口实,但我理解别林期基在此强调的,是诗歌没有标准,好诗更没有标准。因为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好诗,都有自己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是诗歌的标准。顺着别林斯基的思路,他想说的是,水是诗歌,火也是诗歌,只不过水和火是诗歌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它流动就是水,燃烧就是火。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诗歌的诞生是一种神奇的过程,同一个主题,诗人与诗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呈现。即使同一个诗人,这一刻与下一刻书写的文字,也会不同,甚至完全不一样。在黑暗中盘桓的诗歌,起初是一种动态的思绪,漂浮不定,神鬼莫辨,来无影而去无踪。诗歌问世的方式,有时如喷薄日出,光芒万丈;有时如女人难产,血肉模糊,痛苦万分;有时走旁门左道,头被挤扁了,读起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当然,判断好诗的大致标准还是有的,否则,刊物还要编辑沙里淘金干什么?文学界还要批评家品头论足干什么?具体到我“这一个”,我喜欢的好诗,必须是社会、时代、人类情感的探针,饱含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悲悯和独特发现,就像澳洲传说中的荆棘鸟,即使一根刺扎进咽喉,也要用渐渐磨损的生命歌唱;语言也必须干净,流畅,优美,天然去雕琢,如同雨水,青草,鸟鸣,天空中飘浮的云彩;最好的状态,是以哲学为底蕴,贯穿诗人的独立品格,既微言大义,又深入浅出,决不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读不懂的诗,把一粒芝麻说起西瓜的诗,都不是好诗。



嘉宾简介:

刘立云,1954年12月生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出版诗集《红杜鹃,紫杜鹃》《红色沼泽》等;长篇纪实小说《瞳人》,长篇纪实文学《1949:净化大上海》等十余部,撰写电视专题片多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新作品一等奖,诗集《烤蓝》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