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江河:词与物的背后

作者:欧阳江河   2019年05月23日 10:46  中国诗歌网    392    收藏

本文为人被物驱使下的当代诗歌论坛暨莫笑愚诗集《穿过那片发光的海》发布会欧阳江河发言纪要(根据录音整理)。


昨天周瑟瑟把莫笑愚诗集电子文本发给我了,刚才又拿到了诗集,翻看了一部分诗,看完了很有感触。刚才听瑟瑟、安琪、洪烛几位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

我跟笑愚是第一次见面。大家都说诗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一个单独的国家,它就是“文学国度”。文学国度有另外一种语言、有另外一种签证、有另外人种学意义上的原住民,所以一见到笑愚就感到亲切。

关于笑愚的诗,我感觉我们还是要更多地回到诗歌文本。一开始瑟瑟讲到诗的词和物的关系,这是21世纪特别重要的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根本问题。20世纪从西方诗歌开始,一共有三大问题需要处理,其中之一就是“词与物的关系”。词是不是物?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说的物首先具有物质性,有它特定的功能、制造、传播方式,并由此产生市场、具有可用性、可消耗(消费)等特点,这是物的第一个层面。

另外还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层面。一是科学的层面,比如量子物理学。最近我写了一首长诗叫《宿墨与量子男孩》。我一生中对量子物理学家的头脑非常着迷。三年前,我跟北岛一起去了剑桥,去朝拜剑桥上个世纪那群量子物理学家,他们改变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也去了著名的牛顿苹果树。我走到那里就想,如果苹果掉在我的头上,岂不是浪费了吗?也许在苹果自己掉落之前我就会摘下它。但牛顿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

我们从科学家角度看待物质性,就发现物被量子学家无限地解构了,把物质世界无穷无尽地微观化了。最先说出物的“非物性”的是物理学家而不是诗人。他向无穷无尽的宇宙看去,他们的目光看到的是黑洞,是无限可分的微粒的内部结构,是由此诞生的对称性或者不对称性、不确定性等等。这是另一种科学的眼光看待物质。

还有一种眼光看待物,那就是词语的眼光、诗歌的眼光。就是把词和物加以对照。当我们言说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说出的是物象,是对物的内在观照、建构与塑造,赋予它精神性、轻重缓急,赋予它情感、赋予它灵魂、赋予它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比例等等,这是诗人要干的事。21世纪的诗歌要干的就是这个事。

最近西川有一个说法,说很多写诗的人写的是读者诗歌,阅读了什么由此受到感染,模仿他人写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成为读者意义上的诗歌。中国最早有一种说法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以后的文本,习得的文本,写的是读者意义上的诗歌。这些都不能算原创意义上的诗歌。

我们刚才讲到莫笑愚的诗歌,前面几个发言者都有这个想法,说她不是诗歌江湖的,不是诗歌圈子里的。所以她幸免了读者诗歌的弊病。她的诗歌不是从学习别人的诗歌、学习其他流派的造句、修辞而来的,这是她的一个幸运。她的诗歌的后面,语言的、修辞方法的、诗意的表达后面,有一个她自己。这个她自己不光是人的个体意义上的自己,还有更复杂的东西。

构成人的更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诗歌后面,有可能传递出来的那个人是什么?可能是一个物像,可能是一个哲学体验,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变化,可能是一种精神传记的东西。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比如她的职业的代入,比如她作为农业专家,她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里面有一些诗意的成分。而这些诗意的成分,仅仅从诗歌到诗歌的学习,而没有这种职业体验、没有这种专业目光的人,是不可能产生的,对生命、对世界、对物质的看法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成分。这些成分被莫笑愚保留下来,呈现在她的诗歌里面。

另外,莫笑愚的写作还有一个让我着迷的地方,就是她的诗歌把她的经历中的世界性呈现出来了。中国(诗人)越来越国际化。比如她的职业特征,她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地方风貌、不同的人的存在方式,种族的差别,国家的、现代政治的、当代性的种种五花八门的东西,在她的诗作文本中都有所折射和呈现。这些就是她的诗歌作品后面的东西,是她的独特性所在。这是不能用诗歌的修辞模仿达到的,也不是在诗歌江湖圈子里面混两混就能混得出来的。这些东西是读诗的人一读就能感觉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这些东西通过语言呈现时,也带着莫笑愚她自己的特征。我特别同意安琪一个说法,说她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很硬的东西,有一种庞杂的胃口和消化能力。她把很多大家认为不是诗歌的东西,或者诗歌要躲开的东西,没有诗意的、现实的、专业的、政治的、宗教的东西放进来了,加以综合、处理、消化。由此构成了她诗歌语言中间的那个坚硬,而这个坚硬恰好又跟21世纪诗歌追求的三个特别重要的特点相关。

21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追求的,最后上升到美学层面、甚至伦理层面的三个特点,其中一个就是语言的坚硬性,不是那种软绵绵的、温柔的、抒情的、甜蜜蜜的东西。当年美国诗人庞德跟弗罗斯特一先一后去英语诗歌的中心伦敦,当时已经很伟大的叶芝,聘庞德当他的诗歌秘书。叶芝后来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与庞德有直接关系的。庞德极大地纠正了叶芝诗歌里面维多利亚时代的甜美、温柔、委婉、娘娘腔的遗风。庞德改变了叶芝诗歌的风格、方向,以及他的诗学内容,其实就是让他的诗变得坚硬了、变得复杂了、变得能够处理一些文化的东西,不仅处理美,而且可以处理次要的美。

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基本都是一种事先被给定的。比如莫笑愚的诗歌里面说到月亮,月亮在中国被处理了多少次了,但出现在莫笑愚诗歌里的是坎大哈的月亮,伴随这个月亮的地域性、当代性、《古兰经》意象也就出现了。《古兰经》层面的阿拉伯文化,又有苏菲派的,逊尼的和什叶的差别,对月亮的感觉都不一样。中国讲的月亮,作为人文主义的月亮,已经不能写了。怎么写?一写要么是“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要么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要么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么就是“月有阴晴圆缺”……。月亮这个东西已经被高度人文化,跟月亮作为一个物象,作为地方性,作为一种永恒的天空的凝视已经没有关系了。

在莫笑愚诗歌里出现的月亮,把她全球化视野的东西、宗教情怀的东西、当代战争的东西、国际上包括穷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的东西带进去了,那个月亮就不一样了。当佩索阿说起伊斯坦布尔的落日时,他说你买一张船票专门跑到伊斯坦布尔去看落日,去了以后,你看见的落日和里斯本的落日一模一样,没必要买一张船票去那边看。我觉得这个讲的是一个文学的落日。我偶然翻到《坎大哈上空的月亮》,是不是有必要专门去一趟坎大哈,看《坎大哈上空的月亮》?从诗歌文本,从本地性去看,然后对照着不同的阿拉伯世界《古兰经》经书里的一些东西,我们把许多不同的东西对照起来,这个月亮一定非常有意思。最重要的是它的时代性,我们所说的当代,它跟其它时代真的不一样。阿富汗大家知道它的分裂、它的战争、它的穷苦,它在被苏联人占领了以后又被美国人占领。那里还有各种教义、教派的分裂,还有它的贫穷、恐怖主义等等,透过所有这些东西去看坎大哈上空的月亮 ,和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月亮一定是不一样的,这里隐含着当代的混杂性。

再回到当代诗歌另外两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它的广阔性。另一个就是它的混杂性和复杂性,它的不纯洁、它的不纯粹,它的这种杂糅,“杂于一”。柏拉图说的最早的古希腊思想的定义“杂于一”,毕晓普这样的大诗人所说的从1数到100。毕晓普幼年跟外婆一起生活在乡村,外婆给她讲各种古老的民间故事,让她对自然有了理解。很多城市的小孩儿没有“自然”这个概念,一辈子没有看过像样的月亮,没有看过满天星。不像农业科学家一样了解各种物种的常识。没有看过物象、没有看过树木长什么样子,各种各样的杂草长什么样子的人,就不能从这里理解世界变化的特征,不能理解诗歌的词和物的关系。

毕晓普说她可以从1数到100,可以数100颗星星的名字。量子力学可以从一数到一万亿,但总有一个一。一是总体性,上帝的东西。在混杂性里面,莫笑愚有一首诗是关于《上帝的羊群》的,里面有一个很长的注。这说明莫笑愚的诗歌里面,她的语言后面有世界观的东西。她作为博士、专家,有另外的知识、另外的眼光,它们被综合到诗歌里来了,这个东西特别重要。她会思考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三年前,我跟于坚、芒克等几个人一起,在法国左岸待了十多天,参加法国一系列的诗歌活动和大学的活动。我随身带的书里有一本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是关于羊群和牧羊人的、关于羊皮书历史的,它特别深奥地解释了羊群和牧羊人的关系,以及人群和上帝的关系,牧羊人与制作羊皮书的人、书写羊皮书的人、把羊皮上的毛剪下来纺织的人,所有这些人与事之间构成的历史关系、哲学关系、考古学关系、政治关系。这一切的后面,他认为没办法触及但又必须触及的,最深奥、最优美、最遥远的东西,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诗歌。写在羊皮书上的思想与诗歌。

我刚才看到莫笑愚的这首诗时想,这里讲的是天空中云朵和羊的关系,上帝的羊。这就涉及到变形记了,我注意到她的诗歌里面有大量的跟动物有关的意象,鱼、猫、羊、蝴蝶、蛇,特别多。我这一辈子最怕蛇,写了一些蛇的诗,为了把恐惧写掉。莫笑愚在《蝴蝶主义》这首诗里引用了里尔克。她注意到了美作为起源是恐怖的,可以轻易地把我们毁掉,但却放过我们,让人们在美作为恐怖的这样一个源头中幸存下来,让我们有力量跟丑、跟邪恶形成对抗,形成一种对应关系。让我们从诗歌角度,不仅将所有反诗歌的、非诗歌的东西形成一种对应,而且把非诗歌、反诗歌的东西吸收到诗歌里面,成为诗歌更为广阔、更为混杂的一种滋养。

因为我没有更多、更具体地读别的诗作,就不多说了。我同意大家的一个看法:她给诗歌树立了一个当代性的范例,把各种不同来源的人吸引到诗歌的关注、诗歌的写作、诗歌的感动、诗歌的理解、诗歌的阅读(或者不读也没关系)里面来了。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谢谢大家!

(2018.7.28.于北京红砖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