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诗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徐志摩国际青年诗歌论坛线上成功举办

作者:综合   2022年11月30日 13:42  中国诗歌网    9953    收藏

FB214F5E-A430-4E35-893F-2A893E4C8F7F


作为2022徐志摩国际诗歌节的重要活动之一,11月29日晚,“徐志摩国际青年诗歌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由《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诗歌网承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诗刊》主编李少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清华,俄罗斯诗人、随笔作家、翻译家伊琳娜(Irina Chudnova),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副社长、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联合创始人王子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年作家》《草堂》执行主编熊焱,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杨碧薇,《诗歌月刊》 编辑部主任陈巨飞,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主任谈骁,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王家铭,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童作焉等来自海内外近20位著名诗人、学者、编辑共赴一场诗歌之约,围绕“情感、诗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畅谈徐志摩及其诗歌精神,在全球视野下,分享“情感”这一要素之于当下诗歌写作的思考。论坛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石开主持,在中国诗歌网视频号全程直播,吸引六千余位观众收看,获赞超十万。

作为海宁徐志摩诗歌节的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表示,诗歌从个体生命出发,对于构建人类共同体,更好地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个人经验如何更好地揭示和呈现时代本质?个体记忆与时代经验、人类集体记忆如何找到交集和碰撞?如果离开个体的生命体验就无从表达,如果离开人类的公共记忆,就无法获得广泛共鸣。诗歌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推动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促进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如何更好地在人类面临共同问题以及消除灾难时,发挥好诗歌的作用,增进心灵的沟通,是今天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0386DAEA-42B5-45BD-A870-DB593361C86C


“天才诗人徐志摩在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中,秉持爱、自由和美的理念,用刻苦、善良、坦诚和激情,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海宁市文联副主席许晓飞表示,徐志摩抒发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真挚情感,打动了一代代人,至今依然闪耀着迷人光辉,具有强大吸引力,这是诗歌的魅力,更是情感的魅力!本次论坛主题为:情感、诗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是从志摩身上汲取的灵感。当代诗歌如何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责任,向世界传递中国态度、中国智慧、中国声音,如何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情感共鸣,构建精神家园,正是论坛所要思考和探讨的价值所在。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表示,徐志摩先生是一个特别关注情感的诗人,我从内心深处喜爱和景仰他。人之所以成为人,必须要有情感,一个人的情感的状态,一个民族的情感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高度。徐志摩是一个浪漫唯美的诗人,他对人类情感状态的真挚呈现打动了我们,他的诗歌令无数读者共情的原因,就在于对情感的执着向往和追求。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诗歌是情感的储存器,人们可以通过诗歌,来重新建立爱的联系,建构情感的共同体,建造心灵的保护区。因此,诗歌在“情感转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徐志摩诗歌节关注青年,青年代表未来,青年代表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苟日新,日日新”,“天之为道,生生相续,新新不停”。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变化,求新求变既是中国文化精髓,也是现代化的精髓。中国现代性从新诗革命开始,新诗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新诗作为中国现代性的象征,也就肩负着中国现代文明开拓者和探索者的先锋重任。诗歌维新,创新,是中国文化的天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诗歌,需要创新,诗歌大有作为,青年大有作为。

“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审美的眼光总会指向时代的精神状态”,海宁市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王学海谈到,海宁籍诗人穆旦在现实的沉重里,以多元形式创造了一个“痛苦并丰富的世界”,他走在汉语写作的前沿,书写永恒的“自己的葬歌”。穆旦以痛苦为诗学创造了巨大张力,正如徐志摩以“新月”康桥,延伸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他们皆以诗的形式和精湛的辞句,给了历史一个热烈拥抱。

徐志摩给新诗带来了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清华讲到,徐志摩近距离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影响,使新诗补上浪漫主义这一课,徐志摩以此跻身于中国现代诗人中代表人物的行列。徐志摩的诗歌形式,移植了英国诗歌中的格律、音步、形制等要素,使得新诗具有了清晰的歌性,他创造出了一种抒情而又松弛的、华美而富有质感的、绅士味而又书卷气的、歌咏而又具有叙事性的,表现力空前丰富的语言。这对于新诗的立足与发展,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的出现,早期新诗语言粗浅乏味的幼稚病得以矫正,新诗变成有吸引力、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诗歌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吟唱,表达最真诚、最永恒的情感”,海宁市诗词学会会长、徐志摩诗歌奖获得者冬箫谈到,真诚的、永恒的诗歌,具有一种超越文字的力量,寻求不约而同的共鸣,这就是诗歌创造的生命价值,我们谓之“诗歌精神”。真正的诗歌精神是怎样的?用一句话概括:永远出发,却永无抵达,这是一个诗人永远的课题。


5BA5D57C-258B-4E7C-BE65-D2B3BCC1B6CC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康桥旁


剑桥大学是徐志摩的母校,这座小城也因《再别康桥》享誉盛名,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副社长王子岚介绍道,为纪念徐志摩这位中英文化交流使者,受海宁诗歌艺术节的启发,剑桥大学开展了许多创意诗歌项目。2008年,国王学院在康河畔建立了徐志摩诗碑,2014年举办“徐志摩影像展”,2015年起举办第一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2018年建造了徐志摩花园。每年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诗人与学者们汇聚在国王学院,举办学术论坛、艺术展、音乐会与诗歌朗诵会。经过多年发展,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已成为英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徐志摩为国人带来的,不只是绮丽的诗篇、传奇的浪漫史,更是一种全新的视野”,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杨碧薇认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胡适语)——爱、自由、美,这些现代汉语中的“陌生人”,在“徐志摩”这个名字的照耀下,已植入中国人的骨髓。诗歌与艺术,都是拯救真实心灵的帮手,由此不难理解徐志摩当年为何从经济学转向文学,这一转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豹变。他毕生追求的爱、自由与美,就是一种面向个体、面向人类、面向文明的真情与深情,甚至是面向未来的解药。

“人类的情感,应是诗歌书写的主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看来,诗是一种凝视,凝视某物就使该物诞生、被看见。世界上不乏温暖闪光之处,但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氛围中,仿佛不绝望不足以成为诗人。实际上,情感应是诗歌书写的主题。有意识地寻找和关注,并将其令人信服地写出,让读者体会到与自然之联系,人情的温暖——在当下的断裂时代,可以说是诗歌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延续。

在北京居住近30年的俄罗斯诗人伊琳娜(Irina Chudnova)用流利的中文讲述,自己当年作为留学生来到中国,和徐志摩留学剑桥的经历相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个俄语选本中读过徐志摩的诗,希望更多志摩的诗被译介到海外。徐志摩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诗人,通过他的情感、他的天才,反映了一个诗人所处的时空。为什么要读徐志摩的诗歌,就是为了学习如何表达时代,表达当下的情感。诗人能够帮助世人表达和开口,如果不记录当下,时光便流逝了,而经过诗人的表达,即便过去二三十年,甚至一百年后,读者也能感到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

“真正的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诗歌应关注人类命运”,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草堂》执行主编熊焱认为,诗歌作为世界性的精神密码,可以从情感的普遍经验来实现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肤色。在现实的束缚和头脑的禁锢前面,我们必须打破观念壁垒,抛弃思想偏见,探讨文化多元,实现精神互通,达到情感共鸣,才能在诗歌中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主任谈骁表示,从写作者的角度,诗是绝对的自我,自始至终都要面对个人的心灵;从出版者的角度,希望既看到个人的心灵,也看到大众的心灵。在智能读屏时代,一个人的专注力只有15秒,留给文学的空间不多了,留给诗歌的空间反倒增强了,一方面,诗的容量决定了它不需要太大空间,另一方面,诗的情感强度可以满足那些最外层的读者——他们是真正的大众,而大众的诉求只有一种——诗,能否言说他们的生命。

“浪漫和抒情只是徐志摩诗歌的一部分”,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家铭表示,徐志摩还有很多表达社会关怀的诗,如《一条金色的光痕(硖石土白)》《人变兽(战歌之二)》《太平景象》、《大帅(战歌之一)》等,这些诗表现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对弱小者的同情。很多人以为新月派是风花雪月,其实新月派作品里也有很多社会评论、政论,他们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满关切,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走向有很多思考。今天谈到诗歌与人类命运,有必要重回徐志摩和新月派那里,他们身上有很多智慧值得吸收和借鉴。


D2EC23F6-CCBD-41EB-9DD5-794629EFFC17


“诗人何为,荷尔德林发出直击内心的一问”,《诗歌月刊》 编辑部主任陈巨飞谈到,在人们有更多的文化形态选择的时候,诗歌成为一种靠情怀或兴趣支撑的寂寥事业。幸运的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传播的多样性,为写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个时代的诗人,有更多的方式向当下或未来发声,因为现今的写作并不能给诗人带来诸多实惠,我们更容易接近诗歌的纯粹本质。

诗歌如何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童作焉指出三点路径:一是从个人经验上升到群体经验。这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经验的同时,有意识地考虑到个体所代表的群体的情感诉求;二是从具体场景上升到时代关怀。诗歌所具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构成了我们理解和感知时代,反映和投射时代,甚至引领和启迪时代的可能;三是从经验书写上升到生命思索。关于个体的、关于场景的书写有其具体性和特殊性,从具体经验展开的形而上的思考往往具有相通性,如关于生命、关于人生重大事件、关于时代的思考,这些思考往往具有相通性,诗歌是承载这份凝望和沉思的载体。

2022徐志摩国际青年诗歌论坛,以全球化视野,以当代青年诗人对新时代诗歌的理解与观察,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搏击时代潮流,共同探讨诗歌如何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情感共鸣,构建精神家园,这既是对徐志摩诗歌精神对传承,也是对新时代诗歌及中国诗歌现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



活动录像可在中国诗歌网视频号“直播回放”中收看

今晚8:00 欢迎收看徐志摩微诗歌大赛颁奖礼

暨“志摩和他的朋友圈”诗歌朗诵会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