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媒体工作者,中国众多的民间诗人之一,不解之缘的翻译家”,这就是马高明

作者:柯雷   2022年11月25日 10:57  北京晚报    268    收藏

20221124_015_36897

荷兰现代诗选1988初版本。


20221124_015_1897

荷兰现代诗选2007再版本。


20221124_015_16897

马高明诗歌朗诵照。


20221124_015_17897

当年荷兰的电视片中拍下的柯雷与马高明现场讨论诗稿的情景。


20221124_015_15897

马高明(1958-2022):诗人,文学翻译家,编辑家。著有诗集《失约》、《危险的夏季》等;译诗集《荷兰现代诗选》、《希腊诗选》等;编著《国际诗坛》(1-6期)、《外国现代派百家诗选》、《西方女子诗选》等;其诗歌作品被译为英、德、西班牙、荷兰、瑞典、希伯莱等多种文字。10月26日因病去世。


趴在写字桌上,左手拿着烟,右手拿着钢笔,在手稿纸上画掉或插入字符,添加编辑符号,用中文和英文自言自语,好像在大声思考,脑海中的齿轮在不断研磨,让他找到准确的词,准确的诗行,准确的诗节。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不停地讲问题、讲想法、讲感情。一颗饥饿的心,但也能喂饱肉体,他是做鸡蛋辣椒炒面的高手。严肃的媒体工作者,中国众多的民间诗人之一,不解之缘的翻译家:在一个人的身体里三成一。好奇、不耐烦、固执、创意、挑衅、乐观。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马高明。

1986年至1987年我留学北大。到达北京后不久,当我在首都剧场观看一场戏剧时,我好惊讶地发现著名荷兰作家阿德里安-凡-蒂斯(Adriaan van Dis)也在场。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比今天要少得多,年轻的我毫不犹豫地走到他面前,说我们是同胞,并问他到中国来干吗。也差不多是这个语调,他没介意,刚好相反,热烈投入对话。原来,北京是他打算穿越中国的出发点,要写一本游记。人家与一位中国诗人即英文翻译一起访问首都剧场,这位诗人在几个月前参加了1986年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当然,这就是高明兄。

接着,当我们一起吃饭时,三个人很快就发现对诗歌以及奇妙的计划的共同爱好:我指的奇妙计划就是用中文制作一本荷兰现代诗歌选集。高明请我这个荷兰语的母语者参加翻译工作,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令我很兴奋。凡蒂斯先生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不光是作家,也是一个文学的推动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初,他在荷兰国家电视台主持了一个广受关注的图书节目,采访世界各地的作家与诗人。在北京那个充满缘分的夜晚,他很热心地说可以寻找资金来支持荷兰现代诗歌译成中文的项目(半年后,给他写信提醒,果然他言出必行)。高明自己是诗人,曾在中国最顶尖的语言学校之一的“二外”学习英语,还是文学翻译家。我是一个读汉学硕士的学生,终于看到了一个课本以外的中国。说实话,我对诗歌感兴趣远远早于对中国感兴趣,所以一旦走进汉学之路而且实实在在走到了中国,接触诗歌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年的翻译诗界与中国诗界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就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动荡的20世纪一直是如此。就这样,我通过翻译走进了中国诗歌。

没想到,我们这奇妙的计划竟然是可行的。自1986年秋天起,高明兄和我共同编译《荷兰现代诗选》。每周我都会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从中关村到和平里,与高明兄一起完成一首又一首的诗。汉语母语者与荷语母语者拿双语讨价还价,在双语之间的桥梁碰头,在双语之间的深渊里掰腕子,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给予译文生命力。偶尔失败也没事,重要的是成功的文本,重要的是新的一首诗已进入中文,尽管只有我俩才知道,尽管只存在一份(整个手稿当然是手写的,我们一直很着急怕丢了。直到今天,我的诗歌翻译都是手写的,后来才输入电脑。与翻译小说、非虚构文本或学术文章的工作方式根本不同,必须得感受语言的物质性)。

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俩才知道这项工作,我们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宣传。就在那年荷兰首相访问中国之前,有个国家电视台的时事节目将焦点放在了中国。当然,导演主要关注的是商业机会(不仅仅是中国人才知道如何往钱看),但人家也采访了北京大学的荷兰留学生。平心而论,应该认识到他们对文化也很感兴趣。当我说我正在与一位中国诗人合作把荷兰诗歌带给中国读者时,导演抓住了机会,带着摄影组跟着我去了一趟和平里。几天后,荷兰电视观众就能看到高明杂乱无章的写字桌,看到他和我在敲定诗人娄岱森(Hans Lodeizen)的一首诗时就准确的词语和准确的标点符号进行的交流,看到两个人用两种语言朗诵这首诗。高明的脸上有一种极其专注的神情,在摄像机和手稿之间来回扫视。然后他就开始:“请听:……”实际上是娄岱森在说“请听”,俩字是文本的一部分,但高明把这些话语真正拉进自己的手中。今天这些图像跨越了近四十年的距离回到我身边,然而我觉得什么都没变,感到很亲切。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工作,由人类创造和分享的欲望驱动。谁是诗人或是翻译家,谁就很熟悉这种动机。

荷兰的诗友得知我们的工作后,便将大量的荷兰诗歌邮寄给我。在他们的指导下,再加上译者有权发挥的主观性,去高明家以前我每次都初选几首诗,并制作一份很粗糙的中文译文:有的诗行我敢肯定,有的我不知所措,只好“硬译”以便一起加工。当我把草稿拿给高明看时,他会责备我的错误:写错了字,用错了词,说了一些“我们不这么说”的话。但当我商榷说我的草稿反映了母语在源文本中的偏离使用,他就会认真地听,接着我们会一起试图找到一个偏离使用的中文来匹配。高明的长处之一是,他对突破中国诗歌“可说”的界限持开放态度,所谓中国诗歌绝对也包括中文翻译中的外语诗歌。这样一来,我们的翻译工作就像是我的中国诗歌语言的强化班,我在北大的外国同学都羡慕我这个“课外”特权。当然,最广泛意义上的翻译(并不限制于字词的文本)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核心所在。

古今都有人说,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但我的“强化班”却证明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的具体交流,在不同的手稿版本、个别诗句和词语的不同版本之间来回穿梭,说诗歌的不可译性不如说其超可译性。首先是因为一首诗有能力从不同译者的手中产生大相径庭的译文。其次是因为,即使一首诗在过了那座谚语般的桥后已经转变,它也能够保持其冲击力。《现代荷兰诗选》中一例就是阿伦茨(Jan Arends)的诗:“甚至 / 一只 / 抚摸的手 / 也会 / 伤害我。”

我向高明兄学到了很多。他是文化热的化身:诗人、翻译家、诗歌活动家、翻译活动家。通过他,我认识了不少其他文化热者,尝到了文化领域空前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当然,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后来会成为一个传奇的话题。也许这是好事,允许我不多想,纯粹吸收这种氛围,也真正地融入其中。之后,上世纪80年代被浪漫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诗歌是文化实验的先锋军。当新的诗集问世时,人简直要用肘部往前别开人群挤到柜台才买得到。我并不想为此而怀旧,只是想赞美人类的想象力。在纸间挥洒就能胸臆直抒催人感动,可真是个奇迹。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各种诗歌脉络并非“全盘西化”,别忘了,诗歌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当时,中国的诗歌在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后重新兴旺起来,并以一种健康的好奇心注视着世界各地的对手。说起来,《荷兰现代诗选》封面上有错字,好像是从这个文化漩涡里掉下来的,荷文标题中的“moderne”(也就是“现代”的意思)写成“moderme”。我当然很惊讶,但回顾也意识到,这象征着这种诗歌已经走了多远,路上留下的伤疤也可能是美丽的。

也许有人认为,由双语的母语者合作是一种奢侈,或者至少是一种不容易实现的理想。确实如此,但只要有两个人乐于共同奉献就能做到。1987年春末夏初完成了一本每个字都是高明和我一起写的书,一年以后还能看到它问世,是一种难忘的感觉。当时我早已回到荷兰,但书出来是件大事,荷兰诗界很重视,高明又一次受邀参加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我俩再次见面(都喊出个“见鬼!”),高兴极了。我想高明兄趁着欧洲之行的机会可能大大扩充了他的开瓶器收藏。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时不时地联系一下。他把《荷兰现代诗选》叫做“我们的宝贝”,宝贝也一直伴随着我们。几十年后,到哪里开会或参加文学活动,还会有人拿着一本来找我们,请签名。

我最后一次见到高明兄是在2017年,当时我和沈睿一起去医院看他。身体上的疾病并没有摧毁他的精神,他留着大胡子,一直开着玩笑。最后他陪着我们穿过走廊,把我们送到门口,说他期待着离开医院,期待我们再相聚碰杯。

马高明是我认识并结识的第一位中国诗人。他走了,让人伤心。我珍惜这段记忆,并祝愿他一路走好,安息。

2022年11月11日

于荷兰莱顿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