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忧伤,为今天干杯——访“90后”谢冕

作者:谢冕 刘鹏波   2022年12月21日 10:22  文艺报    1443    收藏


WechatIMG559

谢冕


2022年初的一场意外摔倒让谢冕在病房躺了数天,并动了换骨手术。由于三十几岁起每日晨跑,风雨无阻,谢冕在术后恢复很快,第二天就能下床,让医生和护士又惊又喜。术后康复期,他躺在病床上又开始写作。因为不便用电脑,就拿笔在纸上写,写完后拍照发给朋友,让朋友帮忙转录成电子文档。《换骨记》《学步记》这两篇文章,便是这样诞生的。谢冕直言这几年写文章越来越少,因为很多意见难以被认可。很多人都劝他“下课”,但在内心深处,他仍然“不想下课”。

“不上课,心有余,不满足。怎么就下课了,我还想讲几句。”今年首届谢灵运诗歌(双年)奖举办,邀请谢冕当终评委,他欣然应允。他渴望读到好的诗歌,并且希望好诗不被忘记。“我虽然阅读有限,但只要是好的诗我都不放过。”今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山东诗人路也就是很好的例子,谢冕觉得她诗写得好时,路也还“名不见经传”。“你要像迎接文成公主一样/迎接我……我的目的是挑起一场温柔的战争”,谢冕一边念诵路也的诗,一边感叹“一旦发现这样的诗句,这个诗人就值得推介”。

“评论家应该有这种眼光,有这种胸怀,把这类好诗人挖掘出来。”对于好诗,谢冕有自己的简单标准,那就是感动。“对于好诗而言,感动是必须的”,在谢冕看来,欣赏诗歌和欣赏美食一样,都要广泛涉猎,而且具备一定的门槛。“诗歌作为一门贵重、高级的艺术,必须得具备一定水平才能进入”,文学修养不同的读者,应该能从诗中读出不同的层次。“诗歌要面对我们的时代,抓住时代的脉搏。”这是谢冕对诗的理解,也是他对诗的精神的理解。

如今,“90后”谢冕仍然精力充沛,像个爱玩的孩子。年初他的美食随笔集《觅食记》推出,出版社为他举办新书分享会,同事、好友、学生纷纷到场。7月,洪子诚为他编选的诗集《爱简》正式出版。谢冕的人生信条是“热爱每一天,热爱每一次相聚”,努力用阅读提升人生境界。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始终对生活抱有热忱的信仰”,这或许是他年届九十,仍然“不知老之将至”的原因吧。


WechatIMG560

1970年代末,谢冕与同事、学生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前排右二为谢冕)



新诗和古体诗实现了“百年和解”


刘鹏波:我记得您曾在文章里写到,您的文学启蒙始于古典文学,可见古典文学对您踏上文学之路意义重大。您是怎样看待新诗与古体诗之间的关系的? 

谢冕: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可以总结我研究新诗数十年的心得体会。新诗的缘起,是向古体诗挑战的。为什么?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大家都在寻找救国救民、强国兴民的良方。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包括陈独秀、胡适在内,他们都觉得传统文化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这在当时有一定道理。那时候,有识之士下定决心打破旧文化、创立新文化,于是就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包括中国新文学革命,当时大家都觉得,应该用非常激烈的姿态对待古典文学,因为古典文学阻碍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复兴之路。我们的前辈是有道理的,我始终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虽然很激烈,但有它的道理。

我始终站在新文学、新诗革命这边,对于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观点,我都是赞成的。我不持异议,而且我汲取他们打破几千年文化束缚的勇气。中华民族要成为现代民族,需要一个爆破的力量,结果就出现了新诗。新诗是怎样一种诗歌形态呢?完全用白话文,去掉格律,还要用自由体。结果大家都知道,白话文和自由体使得文学和诗歌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改造了中国人的思维。许多新的语汇没有障碍就翻译过来了,这个了不起。所以,我始终站在新文学、新诗革命的立场上,毫不怀疑。


4a0f4356-2372-4549-a83c-d14d4e5c0032


但为什么我作为新诗的坚定拥护者,也对古典诗歌很有兴趣呢?我这几年思考的结果是:新诗和古典诗歌不是对立的。近些年,无论是为纪念中国新诗一百年做的很多活动,还是我过去在北京大学主持中国诗歌研究院、新诗研究所,创办《诗探索》杂志……我有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观点,就是“百年和解”——中国新诗和中国古典诗歌经过一百年的曲折、往复,百年来实现了和解。中国新诗不再以古体诗为斗争对象,中国文化传统和诗歌传统几千年来其实一脉相承。区别在于语言革命、诗体革命不是从五四开始的,历朝历代都有。四言、五言、绝句、律诗……语言变化非常多,格式变化也不少见。

中国诗歌传统一脉相承,没有变动。简单来说,就是“诗言志”。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诗缘情”很常见,诗歌最要紧的是“诗言志”。诗歌要为诗人所用,不脱离时代,这一点一脉相承;不同的是语言变化,从文言变成白话,从格律变成自由体,变化非常大。作为后人,我提出“百年和解”,以此庆祝新诗诞生一百年。


刘鹏波:对于好诗的标准,专业的诗歌评论家和许多普通读者似乎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近些年有一种现象,很多人认为专业读者喜欢的诗歌要么难懂诘屈,要么通俗得好像不能称为诗。您觉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谢冕:好诗的标准,回答起来很复杂。但我有一个简单的个人标准:感动。一首诗好不好,首先看我能不能被感动。对于好诗而言,感动是必须的。诗不能感动人,肯定是诗里缺乏某种东西——无论是什么,最缺乏的可能是情感。如果一首诗蕴含非常饱满的情感,诗人写的时候这样,读者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诗人首先要在诗里投入自己的感情,不然读者很难进入诗歌。有些诗不感动人,可能算不上太好的诗。对于好诗而言,要么读者的情绪被激发,要么读者的思想被启发,这些都可能是好诗的效果。诗人必须做到这一点,做不到的话不太容易写出好诗。你说的这个现象与每个人的文化构成、阅读经验有关。一个识字不多的人读诗,与受过较多教育的人读诗,结果不一样。后者有比较、有积累,懂得欣赏。诗歌是一门贵重、高级的艺术,必须得具备一定水平才能进入,才能被感动。诗歌感动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力量,诗歌的诗意触动了你,因而被感动。感动好像没有学理上的依据,不算是客观回答你的问题。

诗歌评论家和大众对诗歌的评价差异很难弥合。专家和普通欣赏者有差别,普通欣赏者与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有差别。一首好诗有很多丰富的层次,不好的诗,相对比较单薄。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初次阅读的感受可能是诗人富有同情心,歌女的遭遇让人唏嘘;更进一步,可以发现别的东西,不同的层次,比如整首诗的布局、乐理。


诗歌给了我生命的可能性,让我更坚强


刘鹏波:您说过“巴金教我抗争,冰心教我爱”,五四新文学对您有很大的影响。您还能想起最早阅读新诗的记忆吗?后来您从一位诗歌的爱好者变成一位诗歌的研究者,基于怎样的契机?

谢冕:一开始阅读诗歌是寻求安慰,寻求被感动。幼年时代家庭状况不好,时局又很艰难,内心积郁。不开心的时候,是诗歌安慰了我。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日远游,如果没有好衣服就见不得人,没有零用钱买不起车票,没有像样的午餐带着,心里很羞愧,往往找托词不参加活动,内心非常痛苦。痛苦的时候,就在家读诗。家里有小楼,小楼上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锁着门,读唐诗。白居易、李白、杜甫这些诗人的诗,让我的心里得到安慰。那时候读那些诗,是否都懂了,倒未必。古典诗歌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好懂的,但不好懂就不好懂吧,反复读,居然能背出来。诗歌给我打开了新的天地,我从小就喜欢诗歌,那时不是现代诗,而是古典诗。

后来读到新诗,更契合我的内心,自己就偷偷写。写着写着,有同样喜好的同学开始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课上唱和,你写一句,我写一句。这样慢慢写诗,渐渐觉得诗歌竟然如此美妙,就想学着当诗人,种下了诗人的梦想。后来发现写诗有很大问题,诗要表达诗人的内心,当内心不被允许表达的时候,心灵的自由就会受到意志的束缚,我就觉得不能再写诗了。于是就不写了,实际上,因为工作的需要还在写诗,我在部队当文化教员,需要写快板诗鼓动战士。但快板诗只是工作需要,不能充分表达自我,写诗于是戛然而止。自此,不再说自己是诗人,自己把诗歌创作之路给堵死了。爱好诗歌的想法还在,仍然阅读诗、关心诗,最后慢慢变成研究诗,成为研究诗歌的学者,大概是这样的过程。研究诗歌是因为我自己把当诗人、写诗之路堵死了,写下去,只能是末流、随波逐流,成不了大师,当时就感觉到写诗有危机感。


WechatIMG561


刘鹏波:我注意到,《谢冕编年文集》里收录了您的全部诗歌创作,今年7月,洪子诚先生为您编选的诗集《爱简》也与读者见面,称其为您“少见的精神自传”。您怎么看洪子诚先生认为您的诗歌是“精神自传”这一评价?

谢冕:洪子诚比我晚一届,我们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他一直关注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经历,但我一直都不讲,他觉得是个谜。前段时间,我因为摔倒住在医院,他没事就翻看我的文集,里面收录了我写的四百多首诗歌,其中从六几年到七几年前后十年间的诗很特别,只有一两首发表过。洪子诚说《爱简》是“精神自传”,其实是指这些诗里留有我精神受伤、内心受挫的痕迹,不是真正的自传,写那些诗也没想过发表。洪子诚说是“精神自传”,吴思敬说是“瓦砾堆里挖出来的东西”“抽屉里的东西”。

洪子诚编选这本诗集后拿给他的博士生看,他们看完不觉得诗里有什么。但我自己很清楚,那些诗实际上表现出了痛苦、矛盾的心境,里面有非常复杂的情感。这是一种欲说还休、很隐秘的表达,痛苦到无以表达的时候就借助诗歌来抒怀,把情绪寄托在诗里,寻求安慰。诗歌给了我生命的可能性,让我更坚强。如果没有诗歌,我的生活可能会更加痛苦。


刘鹏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谢冕编年文集》里,您将自己的早期写作,甚至是一些现在看来“有偏颇”的文章,一字不改,全部收入文集。这是很少见的,您为什么这样选择?

谢冕:尽量做到一篇不漏。但漏还是有漏的,但坚定一字不改,除了错别字,本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别人看了以后可以思考,时代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痕迹。


2d729e91-4f8f-4e48-9682-b43d83fa03db


好的诗歌,始终在面对时代


刘鹏波:您当年振臂一呼,为“朦胧诗”辩护,在诗歌界引起很大反响。您还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吗?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谢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缺少文学、缺少诗歌,人的情感非常枯竭。中国当时有两个诗歌刊物:《诗刊》和《星星》,1957年之后,包括这两个刊物在内的文学刊物都没有了。我当时胆子很大,说“诗歌走在越来越窄的道路”。这句话触犯了很多人。对此,我感到非常失望,作为一个北大的年轻教师,无力改变这种状态,很郁闷。终于有一天,我在北京街头昏黄的路灯下,发现了带着油墨香味的《今天》杂志,看了非常高兴。我好像看到了中国文学和诗歌的希望,感到十分开心、特别欣慰。

到1980年“南宁诗会”的时候,很多人在会上批判我,我的观点引起巨大争论。回到北京后,我写了《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在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当时许多有写诗经验的人不认可“朦胧诗”——诗怎么能这么写呢?比如章明就写了《令人气闷的“朦胧”》,说这些诗看不懂,不能这么写。但我觉得,这样的诗有它的新意,不要急着去扼杀它们。我要呼喊,为它说话,支持它,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


fe196df5-9175-4a0c-81f6-eb822b859e88


刘鹏波:“朦胧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意义重大,现代诗人还能从“朦胧诗”中汲取到养分吗?

谢冕:诗歌要面对我们的时代,抓住时代的脉搏。所有的诗都是当代诗,面向当代。诗歌要表达什么?表达对当代中国的思考,包括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内涵。诗歌不对这个进行表达,有愧于时代。在我看来,诗歌必须张扬时代的开放,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闭关自守,要加入到世界的潮流当中去,面对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表现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把黑夜留在后面,寻找光明,这是一个时代的声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概括了一个时代。这些诗触发人的联想,读者读了会感动。舒婷的诗,我也很关注,个人情感表达非常充分。《神女峰》写得不简单,体现了女性价值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展现了人的真情实感。

朦胧诗的许多作品时代感非常强,为时代作了代言。“朦胧诗”后很快一些新的诗人断然说,我们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我们自己,我们不能为时代代言。诗歌本身应该代表时代最先进的、鼓舞人向前的声音,你说你不能为时代代言,这很遗憾。诗歌开始表现诗人自己,问题就出现了,脱离了时代,看不到时代精神。无论杜甫还是李白,他们的诗都有很强的时代感。


523b6ae6-cd76-492a-ba91-0fbb54edd157


刘鹏波:吴思敬先生认为,您创办并主编《诗探索》,是对中国诗坛的一大贡献。《诗探索》提倡自由、开放、多元的办刊理念,创刊号上便发表了批评您的文章。您能谈谈《诗探索》的意义吗?

谢冕:198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决定联合开会,讨论诗歌问题,这就是后来的南宁诗会。70年代末,诗人们慢慢回到工作岗位,知青们也回到城市,他们开始写诗,形成了我说的“新诗潮”,我们觉得应该讨论这种现象。南宁诗会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和洪子诚等人就商量办个刊物,一份以前没有的诗歌理论刊物。我们在火车上达成共识,最后定名为《诗探索》,意指探索诗的精神。我被委派为这本刊物的主编,当时时间很赶,要在1980年推出第一期,最后紧赶慢赶,终于在当年出版了第一期《诗探索》。

这本杂志不仅对我意义重大,对诗歌界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形成了对诗歌现象的大讨论,标志着诗歌的复兴运动。实际上,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复兴”,诗歌是突破口。跟诗歌同时期的还有“星星画展”,代表艺术方面的革新。后来又有了小说、电影等艺术的全面复兴。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记忆中非常重要的年代。

刘鹏波:当下的诗歌传播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和途径,比如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以每天分享一首诗的形式与订阅者见面,《诗刊》与短视频app快手合作“快来读诗”活动……诗歌从纸媒走向新媒体,在收获更多读者的同时,很多人觉得也存在质量今不如昔。与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今天诗歌面对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诗歌真正走向大众了吗?

谢冕:诗歌应该怎样表现时代,诗人们需要探讨一下。我当初写诗歌评论的时候,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每年写一两篇长文章,从全中国的视野比较观察。

我最近写的一篇小文章还没有发表,是关于徐志摩的,暂定名为《一曲“康桥”变成永远》。评论徐志摩的诗,我写过两篇长文章。他们说要给我出一个专辑,凑三篇,那就还要再写一篇。我参加过很多诗歌朗诵会,一般来说,朗诵会篇目有李白的《将进酒》,跟这个相匹配、能与诗仙豪迈奔放的诗放在一起同台演出的新诗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想说,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徐志摩的诗在中国新诗史上不是排名前五,就是前十,一定会有他。

我们现在读来读去,现代诗里印象深的还有海子的诗。大众需要海子写的这类诗,如同我们这一辈人需要“轻轻地来”这样优美的诗。我读海子的诗,内心很激动,仅读诗句误以为海子过得很幸福,但其实他很痛苦。每次朗诵会遇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就非常欣慰,获得一种满足感。“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句非常优美,可以持久流传。读了这首诗后,我可以再找海子其他的诗来读,海子的诗里能保留时代记忆的诗歌起码有七八首。现在都在呼唤好诗,但诗人需要走出迷途、冲破障碍,重新创造新的诗歌时代。


WechatIMG562


人生除了大境界,还有小趣味


刘鹏波:今年年初,您推出美食随笔集《觅食记》,记述了您走南闯北、游东览西、吃香喝辣的故事和经历。在现当代作家中,梁实秋、汪曾祺都是名副其实的“吃家”,写过不少美食类小品文。您觉得您的美食文章有哪些特色?

谢冕: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很有意思。我最开始写《面食八记》,包括面条、馒头、馄饨……陆续发表,后来又写了《小吃二十四记》等,加上其他关于吃的文字,汇成一本书。我自然不敢和汪曾祺、梁实秋他们比,汪曾祺不仅有品尝美食的经验,还有做美食的经验,这方面我经验比较少。我的长处是走了很多地方,根据亲身经历,尽量把品尝美食的感受和当时当地的情景结合起来,很多时候都带有记录性质,吃的感觉都是真的,这个店哪儿做得好,历史上这个食物又发生过什么事情,我都会写。


刘鹏波:您在《觅食记》中写道,“我们能从美食中学会:多元、兼容、综合、互补、主次、先后、快慢、深浅、重叠,以及交叉的方方面面。”在您看来,品评美食与评鉴诗歌是否也有相似之处?

谢冕:是,一致的,口味不能太单一。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始终不回答;问我最喜欢哪个学生,我也没法回答。好的诗我都喜欢,吃东西也是一样。如果哪位美食家回答了这个问题,就算不上美食家。美食家顾名思义,应该口味多元。诗歌也一样,不能说喜欢哪一类诗歌,写得好的诗我都喜欢。


刘鹏波:您说“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读书给您带去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您有没有特别想推荐的书呢?

谢冕:读书有两种用处:一是有利于提高人生境界,二是能提升人的生活趣味,这两类书都需要。好书、好文章可以培养人的大抱负、大视野、大胸怀,读书可以增进人对世界、时代、社会、人生的见解。之前《中华读书报》的记者问我枕边书,我提到了《闲情偶寄》和《世说新语》。人生除了大境界,还有小趣味。小趣味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我很佩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他是个很懂小趣味的人。《世说新语》写的都是小故事,关于魏晋时期文人间的往来,很有趣,读了非常喜欢。

我始终对生活抱有热忱的信仰,热爱生活,不知老之将至。不热爱生活,不知道从书里汲取生活的养料,整天厌恶世界,这样很不好。有的人未老先衰,不是身体衰,而是精神崩溃了,整天想不开心的事。今天我很开心,我就觉得过得很值得。我给学生写到“为今天干杯”,意思是今天我们举起酒杯,就很开心。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测,只有当下好把握。我有一位朋友在法国演出戏剧,剧名叫《永别忧伤》,这个名字很好。“永别忧伤,为今天干杯”,就是我们的格言,以后聚会可以用。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2.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 世界读书日·东岳雅集——《当下的诗意》分享会在京举行
  4. 以理想的诗意编织乡村的模型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以诗为媒,续写“山乡巨变”新故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