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归来

作者: 2018年09月03日10:04 浏览:760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黄昏时分,一个废墟谦卑如

人生的空白还从来没有

在你面前如此安静过;


半山腰多娇一个自然的角度,

俯瞰交替远眺,乾坤的极限逃不过

有时,缓冲带在历史中藏得太深;


而人心一旦缥缈,自我难免会

投靠深奥;看上去,生动多于冲动,

但总差那么一点,才是灵魂出窍。


或者,地平线也不过是一道门槛;

借着山风,古老的遗风吹进来,

将巨人的悲伤过滤成沉浮太偏僻。



点评


诗题“大觉寺归来”,有两个重心:一个是“大觉寺”,一个是“归来”。前者暗示诗人从日常生活场景来到了大觉寺这个佛家法地,意味着诗人的精神向度处于一种收缩和内倾状态,不再勇往直前一味地向外扩张,反而躬身向内探求,而这种向内探求也不能一蹴而就,其探求的过程像唐三藏西天取经那样历尽艰辛,直到归来良久才有所感悟。

那么,诗人到底悟出了什么呢?通读文本,我们可以用“自在”二字加以概括。“自在”的具体表现,或者说诗意呈现的是什么呢?在诗人笔下的这四节诗里,有四种禅境。

人生老成如一日之黄昏,如一堆堆建筑物之废墟,如人活一辈子下来感觉到的空空的通透——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如世间所有繁华喧嚣之后的安静。

如果说本诗第一节是从时间角度进行感悟的话,那么第二节就是从空间角度继续进行参悟。这节诗关键的诗眼在于“半”,在佛家那里,半就是全,就是俯仰、远近、缓急与乾坤。

第三节诗聚焦到了苍茫时空中的人自身。外在世界难以把控,而精神世界也不是那么掌握,因为其深奥之无意识和感性之生动与冲动。如果不是有理性的最后规约,灵魂就有出窍之可能!这里实质上写出了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踩钢丝之困苦——一方面看上去很美,一方面提心吊胆!

最后一节从自然之山风联想到文化之遗风。在这两风吹拂下,所有的一切,包括“巨人的悲伤”,人世之沉浮,都被“过滤”掉了,留下的只是像风一样的空空与匆匆!

综上,这首诗,从诗题的暗示和指示,到诗歌主体呈现的佛家四重禅境,一路行来,也是匆匆与空空,有无互现,诗禅互释,妙若莲花!


特邀点评:杨四平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